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根據本所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我所博士后流動站現面向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2021年下半年博士后各類招收指標為國家資助博士后1名、項目博士后4名(其中在職2名)、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博士后若干名,具體情況如下:
一、招收學科及合作導師
2021年,哲學學科所屬二級學科的各專業均招收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導師名單如下:
王立勝 王偉光 王延光 王 齊 王 青
王柯平 甘紹平 盧春紅 馮顏利 成建華
畢芙蓉 劉 豐 劉素民 劉新文 孫春晨
杜國平 李 河 李俊文 李景源 余 涌
鄒崇理 張志強 陳德中 陳 霞 歐陽英
周貴華 單繼剛 趙汀陽 段偉文 洪 軍
徐碧輝 龔 穎 章建剛 蕢益民 魏小萍
二、招收博士后類別
(一)國家資助博士后。由人社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與我院聯合資助,主要招收“雙一流”建設高?;蛑袊缈圃?、中國科學院等重點科研院所博士畢業(含世界綜合排名或學科排名前200位高校博士畢業),已有一定學術積累的青年人才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學科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吸引并培養一批學術背景較好、研究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才,出站擇優留院工作,逐步成長為我院科研骨干。
進站條件:作為我院選拔高層次青年人才的重要來源,該類博士后在符合博士后進站基本條件外,應于博士期間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至少兩篇學術論文;無論文發表者,博士畢業論文應被評為“優秀”;境外院校畢業博士的成果發表可適當放寬。論文發表期刊參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培養。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或“中國社會科學院xx研究所(院)”為作者單位,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博士后合作導師為第一作者),完成以下任務中的其中一項:
1.在頂級、權威期刊(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下同)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1篇學術論文。
2.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3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2篇)。
3.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2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1篇),并整理出版1部古籍或珍貴資料等。
(二)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博士后。
由人社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與我院聯合資助,主要招收國外(境外)世界綜合排名或學科排名前100位高校畢業的博士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學科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吸引并儲備一批國際化水平高、學術背景好的青年人才,出站擇優留院工作或派往我院境外研究院工作。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培養。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或“中國社會科學院xx研究所(院)”為作者單位,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博士后合作導師為第一作者),完成以下任務中的其中一項:
1.在頂級、權威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1篇學術論文。
2.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3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2篇)。
3.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2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1篇),并在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和一定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宣讀2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會議召集方應為專業的行業協會,或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
(三)項目博士后。由研究所(院)項目或博士后合作導師項目資助,主要招收國內外院校博士畢業、已有一定學術成果發表或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經歷的青年人才,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或博士后合作導師當前承擔國家項目、智庫項目、我院創新工程項目等項目需要,選拔一批學術背景較好、有一定研究經歷的青年人才參與其中,補充我院研究所(院)或研究團隊科研力量。
招收項目可咨詢相關學科博士后合作導師。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使用。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至少參與完成2項所在研究所(院)或博士后合作導師承擔的國家項目、智庫項目、我院創新工程項目等項目研究。
(四)工作站聯合培養博士后。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助,工作站與我院研究所(院)聯合培養,以工作站為主。主要招收國內外院校博士畢業、經考核合格的人員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為促進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加強我院研究所(院)與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研究部門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基礎上,我院研究所(院)與工作站聯合招收博士后,并向工作站提供科研支持及專家指導。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使用。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求的其他工作。
三、報名所需材料
(一)電子版材料
1.《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報名表》
2.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2021年申請人情況表》
3.學歷、學位證書掃描件(如暫未取得,國內高校需提供“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及“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學位辦需在證明上蓋章。國外高校需提供由學校出具的“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推薦意見”)
4.國內高校博士學位認證(登錄學信網http://www.chsi.com.cn/查詢并截屏),或留服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電子版。
5.學術代表作2篇(期刊包含封面、目錄和內容頁,專著包含封面和版權頁)
(二)紙質版材料
1.《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報名表》(1份)
2.《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2021年申請人情況表》(1份)
3.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如暫未取得,國內高校需提供“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及“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學位辦需在證明上蓋章。國外高校需提供由學校出具的“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推薦意見”)(1份)
4.國內高校博士學位認證(登錄學信網http://www.chsi.com.cn/查詢并截屏),或留服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復印件。(1份)
5.學術代表作2篇復印件(期刊包含封面、目錄和內容頁,專著包含封面和版權頁)(1份)
6.“外國籍及臺港澳地區”博士后還須提供:
(1)該人所在國家或地區相關部門提供的信用記錄證明;
(2)該人所在國家或地區相關部門提供的無犯罪記錄證明;
(3)以上兩份材料的中文翻譯件。
7.在職人員需提供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同意脫產到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科研工作的相關證明(脫離工作崗位,不轉人事關系),加蓋人事公章。
四、相關程序
1.報名:符合招收啟事中所列條件者均可報名。申報項目博士后人員,請與意向合作導師預先協商合作項目及項目研究經費事宜;
2.初審:經博士后流動站及博士后指導教師小組審閱后確定面試人員名單;
3.面試:專業面試內容為自我陳述和專家提問。陳述內容主要圍繞本人學術經歷、研究方向及進站后研究計劃進行。專家組根據面試情況提出建議招收人選。
4.確定人選:根據專家組提出的建議招收人選名單,綜合政審、體檢、心理測試等情況,所辦公會研究確定招收名單。
五、注意事項
1.申請者應具有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在35周歲以下(含)。
2.在職博士后應為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校、科研院所教學科研人員;不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
3.在我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申請人,不得進入我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4.國家資助類博士后由國家給予經費資助,項目類博士后由博士后合作導師提供研究經費。我所招收的項目博士后(在職人員除外)日常經費標準不低于國家資助博士后經費標準,即16萬元/兩年;項目博士后中在職人員的日常經費標準由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導師及擬進站博士后三方協商確定。
5.國家資助類博士后(非北京戶籍)的住宿由院里視博士后公寓房源情況,適當給予解決,符合條件但未分配公寓的國資博士后按月發放“生活補助”(共24個月);項目類博士后住宿需自行解決。
6.我院僅為以下兩類人員辦理博士后進站落戶手續。(1)當前戶口存放在博士畢業院校學生集體戶,且畢業后未分配工作的應屆博士畢業生;(2)以應屆博士畢業生身份進第一站,且從第一站出站后未分配工作的二站博士后。對不符合上述條件進站的博士后,不辦理落戶手續,但出站時應享受的落戶待遇仍按國家規定執行。
7.博士后(非在職人員)在辦理進站報到手續時,須將人事關系(含行政、工資、人事檔案、社會保險)及組織關系轉入我所,超過三個月未轉檔案作退站處理。
8. 國際交流引進項目申請人要求年齡不超過 35 周歲,思想品德端正,身體健康。申請人須為近3年內在國(境)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外籍博士或中國籍留學博士。申請人博士畢業學校應為世界排名前 100名的高校,或者其博士學位所屬學科世界排名前 100 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申請人,條件可放寬至博士畢業學校為本國排名前 3 名的高校。根據中德博士后交流項目合作框架,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人員或外籍博士,如獲得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正式推薦可申請本項目,不受學?;驅I排名限制(聯系方式: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駐北京辦事處,何宏博士,010-65907866, hehong@helmholtz.cn)。申請人能夠保證在華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 20個月。申請人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申請人應具有良好的中文(或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國內在職人員不能申報本項目。申請人受本項目資助期間須全職在設站單位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聯系方式
1.應聘人員請將上述材料寄送: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郵政編碼:100732。報名材料請用中國郵政或EMS郵寄。
我站接收材料截止日期為2021年8月15日。
請將相關材料電子版發送至郵箱:zxsbsh@126.com
2.聯系人:妮老師
3.聯系電話:010-85195504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
2021年7月19日
附件下載: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根據本所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的需要,我所博士后流動站現面向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2021年下半年博士后各類招收指標為國家資助博士后1名、項目博士后4名(其中在職2名)、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博士后若干名,具體情況如下:
一、招收學科及合作導師
2021年,哲學學科所屬二級學科的各專業均招收博士后,博士后合作導師名單如下:
王立勝 王偉光 王延光 王 齊 王 青
王柯平 甘紹平 盧春紅 馮顏利 成建華
畢芙蓉 劉 豐 劉素民 劉新文 孫春晨
杜國平 李 河 李俊文 李景源 余 涌
鄒崇理 張志強 陳德中 陳 霞 歐陽英
周貴華 單繼剛 趙汀陽 段偉文 洪 軍
徐碧輝 龔 穎 章建剛 蕢益民 魏小萍
二、招收博士后類別
(一)國家資助博士后。由人社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與我院聯合資助,主要招收“雙一流”建設高?;蛑袊缈圃?、中國科學院等重點科研院所博士畢業(含世界綜合排名或學科排名前200位高校博士畢業),已有一定學術積累的青年人才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學科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吸引并培養一批學術背景較好、研究能力較強的青年人才,出站擇優留院工作,逐步成長為我院科研骨干。
進站條件:作為我院選拔高層次青年人才的重要來源,該類博士后在符合博士后進站基本條件外,應于博士期間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至少兩篇學術論文;無論文發表者,博士畢業論文應被評為“優秀”;境外院校畢業博士的成果發表可適當放寬。論文發表期刊參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培養。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或“中國社會科學院xx研究所(院)”為作者單位,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博士后合作導師為第一作者),完成以下任務中的其中一項:
1.在頂級、權威期刊(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下同)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1篇學術論文。
2.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3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2篇)。
3.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2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1篇),并整理出版1部古籍或珍貴資料等。
(二)國際交流計劃引進項目博士后。
由人社部、全國博士后管委會與我院聯合資助,主要招收國外(境外)世界綜合排名或學科排名前100位高校畢業的博士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學科建設及人才隊伍建設需要,吸引并儲備一批國際化水平高、學術背景好的青年人才,出站擇優留院工作或派往我院境外研究院工作。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培養。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以“中國社會科學院”或“中國社會科學院xx研究所(院)”為作者單位,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博士后合作導師為第一作者),完成以下任務中的其中一項:
1.在頂級、權威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1篇學術論文。
2.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3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2篇)。
3.在核心期刊或同等影響力外文期刊發表2篇學術論文(文史哲等學科可為1篇),并在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和一定規模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宣讀2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會議召集方應為專業的行業協會,或國際知名高校、科研機構)。
(三)項目博士后。由研究所(院)項目或博士后合作導師項目資助,主要招收國內外院校博士畢業、已有一定學術成果發表或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研究經歷的青年人才,到我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根據研究所(院)或博士后合作導師當前承擔國家項目、智庫項目、我院創新工程項目等項目需要,選拔一批學術背景較好、有一定研究經歷的青年人才參與其中,補充我院研究所(院)或研究團隊科研力量。
招收項目可咨詢相關學科博士后合作導師。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使用。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至少參與完成2項所在研究所(院)或博士后合作導師承擔的國家項目、智庫項目、我院創新工程項目等項目研究。
(四)工作站聯合培養博士后。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資助,工作站與我院研究所(院)聯合培養,以工作站為主。主要招收國內外院校博士畢業、經考核合格的人員進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招收目標:為促進產學研結合,進一步加強我院研究所(院)與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研究部門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合作,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基礎上,我院研究所(院)與工作站聯合招收博士后,并向工作站提供科研支持及專家指導。
培養方式:培養與使用相結合,重在使用。
出站標準:在站期間除完成1部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博士后出站報告”外,還須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要求的其他工作。
三、報名所需材料
(一)電子版材料
1.《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報名表》
2. 《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2021年申請人情況表》
3.學歷、學位證書掃描件(如暫未取得,國內高校需提供“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及“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學位辦需在證明上蓋章。國外高校需提供由學校出具的“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推薦意見”)
4.國內高校博士學位認證(登錄學信網http://www.chsi.com.cn/查詢并截屏),或留服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電子版。
5.學術代表作2篇(期刊包含封面、目錄和內容頁,專著包含封面和版權頁)
(二)紙質版材料
1.《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報名表》(1份)
2.《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2021年申請人情況表》(1份)
3.學歷、學位證書復印件(如暫未取得,國內高校需提供“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及“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學位辦需在證明上蓋章。國外高校需提供由學校出具的“博士學位獲得證明”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推薦意見”)(1份)
4.國內高校博士學位認證(登錄學信網http://www.chsi.com.cn/查詢并截屏),或留服中心出具的學歷學位認證復印件。(1份)
5.學術代表作2篇復印件(期刊包含封面、目錄和內容頁,專著包含封面和版權頁)(1份)
6.“外國籍及臺港澳地區”博士后還須提供:
(1)該人所在國家或地區相關部門提供的信用記錄證明;
(2)該人所在國家或地區相關部門提供的無犯罪記錄證明;
(3)以上兩份材料的中文翻譯件。
7.在職人員需提供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同意脫產到博士后流動站進行科研工作的相關證明(脫離工作崗位,不轉人事關系),加蓋人事公章。
四、相關程序
1.報名:符合招收啟事中所列條件者均可報名。申報項目博士后人員,請與意向合作導師預先協商合作項目及項目研究經費事宜;
2.初審:經博士后流動站及博士后指導教師小組審閱后確定面試人員名單;
3.面試:專業面試內容為自我陳述和專家提問。陳述內容主要圍繞本人學術經歷、研究方向及進站后研究計劃進行。專家組根據面試情況提出建議招收人選。
4.確定人選:根據專家組提出的建議招收人選名單,綜合政審、體檢、心理測試等情況,所辦公會研究確定招收名單。
五、注意事項
1.申請者應具有博士學位、品學兼優、身心健康,年齡在35周歲以下(含)。
2.在職博士后應為具有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校、科研院所教學科研人員;不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
3.在我院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的申請人,不得進入我所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
4.國家資助類博士后由國家給予經費資助,項目類博士后由博士后合作導師提供研究經費。我所招收的項目博士后(在職人員除外)日常經費標準不低于國家資助博士后經費標準,即16萬元/兩年;項目博士后中在職人員的日常經費標準由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導師及擬進站博士后三方協商確定。
5.國家資助類博士后(非北京戶籍)的住宿由院里視博士后公寓房源情況,適當給予解決,符合條件但未分配公寓的國資博士后按月發放“生活補助”(共24個月);項目類博士后住宿需自行解決。
6.我院僅為以下兩類人員辦理博士后進站落戶手續。(1)當前戶口存放在博士畢業院校學生集體戶,且畢業后未分配工作的應屆博士畢業生;(2)以應屆博士畢業生身份進第一站,且從第一站出站后未分配工作的二站博士后。對不符合上述條件進站的博士后,不辦理落戶手續,但出站時應享受的落戶待遇仍按國家規定執行。
7.博士后(非在職人員)在辦理進站報到手續時,須將人事關系(含行政、工資、人事檔案、社會保險)及組織關系轉入我所,超過三個月未轉檔案作退站處理。
8. 國際交流引進項目申請人要求年齡不超過 35 周歲,思想品德端正,身體健康。申請人須為近3年內在國(境)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外籍博士或中國籍留學博士。申請人博士畢業學校應為世界排名前 100名的高校,或者其博士學位所屬學科世界排名前 100 名。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申請人,條件可放寬至博士畢業學校為本國排名前 3 名的高校。根據中德博士后交流項目合作框架,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人員或外籍博士,如獲得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正式推薦可申請本項目,不受學?;驅I排名限制(聯系方式: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駐北京辦事處,何宏博士,010-65907866, hehong@helmholtz.cn)。申請人能夠保證在華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 20個月。申請人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申請人應具有良好的中文(或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國內在職人員不能申報本項目。申請人受本項目資助期間須全職在設站單位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聯系方式
1.應聘人員請將上述材料寄送: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郵政編碼:100732。報名材料請用中國郵政或EMS郵寄。
我站接收材料截止日期為2021年8月15日。
請將相關材料電子版發送至郵箱:zxsbsh@126.com
2.聯系人:妮老師
3.聯系電話:010-85195504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博士后流動站
2021年7月19日
附件下載: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