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2022年1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樓931會議室,哲學研究所舉辦了青年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會。研討會由副所長單繼剛主持,哲學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紀委書記馮顏利、副所長于曉丹出席會議,全所40歲以下青年參加了會議。
會上,周丹、王正、范文麗、韓蒙、傅正、馬彥濤、雷環捷、喬茂林、晏擴明、吳清原十位青年學者代表先后發言,分別結合各自學術研究工作實際,圍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展開了熱烈研討。
《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研究員周丹對《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提出的“兩個大局”“兩個創造”“兩個結合”“兩個確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斷、重大理論命題進行了深刻闡釋。他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決定性變量,構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在性和主體性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重要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哲學動態》編輯部副編審王正對《決議》中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觀點做出深入的探討。認為中國共產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原因之一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在中西、古今比較的張力中更新了人類對“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的觀念具有深厚的哲學意蘊、強大的實踐力量,突破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局限性理解,克服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類造成的陰影,從而極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東方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范文麗在對比學習黨的歷史上三次歷史決議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東方哲學研究的心得,討論了不同歷史時期我黨工作方式的變化,認為政黨的發展面向與人的生命開展有其相似之處,其本質均為“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指出相較于前兩個決議,最新《決議》的內容更豐富,涉及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這充分說明,新時代中我黨與社會的各層面建立了深刻而廣泛的關聯,并且在每一個方面都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與成熟。
馬克思哲學原理研究室副研究員韓蒙指出,《決議》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歷史精神。他結合1945年、1981年的兩份歷史決議,認為“歷史”是2021年度的主題詞。他從拓展歷史視野、錨定歷史方位、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四個方面來談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體現出的歷史精神,認為注重總結歷史、統一思想和行動,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中國人始終具有一種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精神。
中國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傅正也談到對《決議》的學習體會,認為黨的十八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新起點,新的起點需要有新的認識,指出我黨是一個具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政黨,是理論先行的政黨。他結合前兩份決議,指出在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我黨破除了“左”傾教條主義的迷信?,F在我黨則面臨的是信仰缺失、理論指導缺失的挑戰,需要破除的是右的教條,破除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盲目迷信,重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
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彥濤針對《決議》中堅持敢于斗爭的歷史經驗談了學習體會。他針對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期提出的“工作就是斗爭”的觀點,指出研究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堅持敢于斗爭的經驗,就是要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的學術立場,明確工作中的困難為攻堅克難的對象,確立敢與工作中的難題較量的問題意識,掌握干好工作的藝術,堅持做好工作的客觀規律,以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種艱巨的任務,發揮好思想庫與智囊團的作用。
科技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雷環捷從自身研究專長出發,關注《決議》中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相關表述,解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科技自立自強。指出從中國科技思想史的視野加以考察,科技自立自強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具有其作為一種科技領域話語的演進歷程。提出學習和研究科技自立自強的意義,不僅在于為科技哲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更將為迎接黨的二十大,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提供助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喬茂林通過研究《決議》,對“堅持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談了自己的體會。認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問題,不僅需要把握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前進而豐富發展,而且還需要強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超越之維,需要自覺思維之無限性,引領時代創造;突出理論之穿透性,把握時代方位與主題;挺立理論之崇高性,凝聚時代合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晏擴明對《決議》中“十個明確”相較于十九大報告中“八個明確”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梳理,分享了他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指出“十個明確”是在“八個明確”的基礎之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做出的進一步概括和總結,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吳清原結合自己曾經的同學黨員干部犧牲在扶貧一線的事件,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群眾,應該向優秀的黨員同志靠攏。并且深刻意識到國家“為人民謀幸?!边@一決心和成就背后的代價,受到這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也煥發了自己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科研使命感和動力。
聽完大家的研討,王立勝作了總結講話。他高度肯定了幾位青年學者的發言,認為大家準備充分,態度認真,都結合自己的學科背景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了深刻解讀;大家在研討中,注意將前后三個《決議》緊密聯系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出和思考了一些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問題。
王立勝強調,加強對全所青年學者和干部職工的培養、教育和正確引導,越來越成為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把大家組織起來開展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研討,是落實這一重要任務的必然要求。
王立勝全面回顧了黨的歷史上三次決議的出臺背景,引導大家充分認識到歷次決議的偉大性與正確性,注意警惕教條主義,并不斷增強“歷史自信”,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王立勝通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分析和解讀,幫助大家認識和把握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社會轉型新趨勢和我院發展新定位,勉勵大家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與世界和時代齊進步,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包括政治定位、工作定位、研究方向,在各自專業領域繼續深入學習,為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做出應有貢獻。
(人事處 供稿)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2022年1月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樓931會議室,哲學研究所舉辦了青年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研討會。研討會由副所長單繼剛主持,哲學所黨委書記王立勝、紀委書記馮顏利、副所長于曉丹出席會議,全所40歲以下青年參加了會議。
會上,周丹、王正、范文麗、韓蒙、傅正、馬彥濤、雷環捷、喬茂林、晏擴明、吳清原十位青年學者代表先后發言,分別結合各自學術研究工作實際,圍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展開了熱烈研討。
《哲學研究》編輯部主任、研究員周丹對《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中提出的“兩個大局”“兩個創造”“兩個結合”“兩個確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判斷、重大理論命題進行了深刻闡釋。他認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決定性變量,構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在性和主體性內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的重要途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哲學動態》編輯部副編審王正對《決議》中提出的“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觀點做出深入的探討。認為中國共產黨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原因之一在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而在中西、古今比較的張力中更新了人類對“人”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的人的觀念具有深厚的哲學意蘊、強大的實踐力量,突破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的局限性理解,克服了西方現代文明對人類造成的陰影,從而極大提升了人類的文明程度,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東方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范文麗在對比學習黨的歷史上三次歷史決議的基礎上,結合自己東方哲學研究的心得,討論了不同歷史時期我黨工作方式的變化,認為政黨的發展面向與人的生命開展有其相似之處,其本質均為“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指出相較于前兩個決議,最新《決議》的內容更豐富,涉及到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這充分說明,新時代中我黨與社會的各層面建立了深刻而廣泛的關聯,并且在每一個方面都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歷史經驗,體現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清醒與成熟。
馬克思哲學原理研究室副研究員韓蒙指出,《決議》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歷史精神。他結合1945年、1981年的兩份歷史決議,認為“歷史”是2021年度的主題詞。他從拓展歷史視野、錨定歷史方位、堅定歷史自信、掌握歷史主動四個方面來談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體現出的歷史精神,認為注重總結歷史、統一思想和行動,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傳統,中國人始終具有一種貫通過去、現在、未來的歷史精神。
中國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傅正也談到對《決議》的學習體會,認為黨的十八大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新起點,新的起點需要有新的認識,指出我黨是一個具有科學理論指導的政黨,是理論先行的政黨。他結合前兩份決議,指出在革命與建設的過程中,我黨破除了“左”傾教條主義的迷信?,F在我黨則面臨的是信仰缺失、理論指導缺失的挑戰,需要破除的是右的教條,破除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盲目迷信,重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
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馬彥濤針對《決議》中堅持敢于斗爭的歷史經驗談了學習體會。他針對毛澤東在解放戰爭時期提出的“工作就是斗爭”的觀點,指出研究人員在具體的工作中堅持敢于斗爭的經驗,就是要堅持為人民做學問的學術立場,明確工作中的困難為攻堅克難的對象,確立敢與工作中的難題較量的問題意識,掌握干好工作的藝術,堅持做好工作的客觀規律,以此才能更好地完成各種艱巨的任務,發揮好思想庫與智囊團的作用。
科技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雷環捷從自身研究專長出發,關注《決議》中對科技自立自強的相關表述,解讀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的科技自立自強。指出從中國科技思想史的視野加以考察,科技自立自強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具有其作為一種科技領域話語的演進歷程。提出學習和研究科技自立自強的意義,不僅在于為科技哲學乃至整個中國哲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源,更將為迎接黨的二十大,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提供助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喬茂林通過研究《決議》,對“堅持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談了自己的體會。認為理解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問題,不僅需要把握馬克思主義隨著時代前進而豐富發展,而且還需要強調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超越之維,需要自覺思維之無限性,引領時代創造;突出理論之穿透性,把握時代方位與主題;挺立理論之崇高性,凝聚時代合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晏擴明對《決議》中“十個明確”相較于十九大報告中“八個明確”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梳理,分享了他在學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指出“十個明確”是在“八個明確”的基礎之上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做出的進一步概括和總結,是黨的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現代外國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吳清原結合自己曾經的同學黨員干部犧牲在扶貧一線的事件,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名群眾,應該向優秀的黨員同志靠攏。并且深刻意識到國家“為人民謀幸?!边@一決心和成就背后的代價,受到這一精神力量的感召,也煥發了自己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科研使命感和動力。
聽完大家的研討,王立勝作了總結講話。他高度肯定了幾位青年學者的發言,認為大家準備充分,態度認真,都結合自己的學科背景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從不同角度和側面進行了深刻解讀;大家在研討中,注意將前后三個《決議》緊密聯系起來,表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提出和思考了一些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問題。
王立勝強調,加強對全所青年學者和干部職工的培養、教育和正確引導,越來越成為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把大家組織起來開展對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學習和研討,是落實這一重要任務的必然要求。
王立勝全面回顧了黨的歷史上三次決議的出臺背景,引導大家充分認識到歷次決議的偉大性與正確性,注意警惕教條主義,并不斷增強“歷史自信”,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王立勝通過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分析和解讀,幫助大家認識和把握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社會轉型新趨勢和我院發展新定位,勉勵大家與黨和人民同呼吸、與國家和民族共命運、與世界和時代齊進步,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包括政治定位、工作定位、研究方向,在各自專業領域繼續深入學習,為解決中國現實問題做出應有貢獻。
(人事處 供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