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精品力作
劉培育研究員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于2021年10月8日獲全國社科工作辦批準結項,結項等級為“優秀”。
●學者風范 梁存秀(1931—2018.1),筆名梁志學。中國著名哲學家、哲學翻譯家,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榮譽學部委員。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8月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西方組工作。1960年,調入新成立的現代外國哲學研究組,開始從事現代哲學的研究。其間長期擔任《哲學譯叢》專欄責任編輯,并在《哲學譯叢》上發表百余篇譯文和書評。重要譯文有《從現代自然科學來看上帝存在的證明》(庇護十二世著)、《今日黑格爾》(克羅納著)和《回歸形而上學的基礎》(海德格爾著)等,近年來還被編入相關論文集。其間代表譯著包括:《先驗唯心論體系》(謝林著,與薛華合譯)、《論學者的使命》(費希特著,與沈真合譯)、《自然哲學》(黑格爾著,與薛華、沈真、錢廣華合譯)。1978年,進入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工作,負責編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自然辯證法”條目。1980年代初期,譯有《從哲學看控制論》(克勞斯著,1981)和《感覺的分析》(馬赫著,與洪謙、唐鋮合譯,1984)。與此同時,完成了黑格爾《自然哲學》的翻譯和注釋工作,并寫作了《論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一書。1986年起,組織團隊開始著手翻譯五卷本《費希特著作選集》,親自翻譯了《試評一切天啟》等大量新作,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先后翻譯的費希特著作單行本有:《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與沈真合譯,1984)、《倫理學體系》(與李理合譯,1995)、《現時代的根本特點》(與沈真合譯,1998)、《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與沈真、李理合譯,2003)。在翻譯費希特著作的基礎上,還著有《費希特青年時期的哲學創作》《費希特耶拿時期的思想體系》《費希特柏林時期的體系演變》。2002年,修訂出版譯著《邏輯學—哲學全書·第一部分》(黑格爾著)。2005年起,開始著手組織《黑格爾全集》的翻譯,目前已出版第6卷《耶拿體系草稿(1)》、第7卷《講演手稿I(1816—1831)》、第10卷《紐倫堡高級中學哲學教程與講話》、第17卷《宗教哲學手稿》(與李理合譯,2011)、第27卷第1分冊《世界史哲學講演錄(1822—1823)》。2012年,出版《自由之路—梁存秀文集》。2017年下半年,出版專著《論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哲學全書·第二部分·自然哲學》導讀)。
(刊登于《哲學動態》雜志 余治平 2021-12-10)
●學者活動
李甦平(研究員)
1.2021年10月10日出席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山東大學舉辦的〈山東論壇〉,發表論文〈日本儒學的哲學形態〉
2.2021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國社科院東方文研究中心和日本哲學會舉辦的〈紀念中國曰本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并發表論文〈致敬前輩努力到底〉。
田時綱(研究員)
2021年10月23日,應邀出席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九屆全國文藝復興思想論壇”,作題為《論布魯諾自然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主旨報告的。
邱仁宗(研究員)
2021年12月18日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山西大學分析哲學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分析哲學國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哲學專題報告會”作題為“對中國哲學界‘兩個教條’的批判”的報告。
●學術成果
著作類(共1項)
序號 |
成 果 名 稱 |
作 者 |
字數 (萬) |
出版部門 |
出版時間 |
項目類別 |
1 |
蒙培元全集1-18卷 |
蒙培元 |
661.2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1年12月 |
|
公開發表的文章(共3項)
序號 |
成 果 名 稱 |
作 者 |
字數 (萬) |
出版部門 |
出版時間 |
項目類別 |
1 |
從牛馬之喻看天人的隔斷與貫通 |
陳靜 |
1.2 |
《道苑》第四十九期,P.32—44 |
2021年09月 |
|
2 |
道與對待關系的形成——道家之道簡論 |
陳靜 |
1.1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老子學集刊》第五輯 |
2021年10月 |
|
3 |
從《大學問》看陽明學的“仁本體”建構 |
李甦平 |
1 |
中國哲學史 |
2021年12月 |
|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精品力作
劉培育研究員作為首席專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百年中國因明研究》于2021年10月8日獲全國社科工作辦批準結項,結項等級為“優秀”。
●學者風范 梁存秀(1931—2018.1),筆名梁志學。中國著名哲學家、哲學翻譯家,德國古典哲學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榮譽學部委員。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56年8月被分配至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西方組工作。1960年,調入新成立的現代外國哲學研究組,開始從事現代哲學的研究。其間長期擔任《哲學譯叢》專欄責任編輯,并在《哲學譯叢》上發表百余篇譯文和書評。重要譯文有《從現代自然科學來看上帝存在的證明》(庇護十二世著)、《今日黑格爾》(克羅納著)和《回歸形而上學的基礎》(海德格爾著)等,近年來還被編入相關論文集。其間代表譯著包括:《先驗唯心論體系》(謝林著,與薛華合譯)、《論學者的使命》(費希特著,與沈真合譯)、《自然哲學》(黑格爾著,與薛華、沈真、錢廣華合譯)。1978年,進入自然辯證法研究室工作,負責編輯《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叢刊》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自然辯證法”條目。1980年代初期,譯有《從哲學看控制論》(克勞斯著,1981)和《感覺的分析》(馬赫著,與洪謙、唐鋮合譯,1984)。與此同時,完成了黑格爾《自然哲學》的翻譯和注釋工作,并寫作了《論黑格爾的自然哲學》一書。1986年起,組織團隊開始著手翻譯五卷本《費希特著作選集》,親自翻譯了《試評一切天啟》等大量新作,并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此外,先后翻譯的費希特著作單行本有:《論學者的使命·人的使命》(與沈真合譯,1984)、《倫理學體系》(與李理合譯,1995)、《現時代的根本特點》(與沈真合譯,1998)、《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講》(與沈真、李理合譯,2003)。在翻譯費希特著作的基礎上,還著有《費希特青年時期的哲學創作》《費希特耶拿時期的思想體系》《費希特柏林時期的體系演變》。2002年,修訂出版譯著《邏輯學—哲學全書·第一部分》(黑格爾著)。2005年起,開始著手組織《黑格爾全集》的翻譯,目前已出版第6卷《耶拿體系草稿(1)》、第7卷《講演手稿I(1816—1831)》、第10卷《紐倫堡高級中學哲學教程與講話》、第17卷《宗教哲學手稿》(與李理合譯,2011)、第27卷第1分冊《世界史哲學講演錄(1822—1823)》。2012年,出版《自由之路—梁存秀文集》。2017年下半年,出版專著《論黑格爾的自然哲學》(《哲學全書·第二部分·自然哲學》導讀)。
(刊登于《哲學動態》雜志 余治平 2021-12-10)
●學者活動
李甦平(研究員)
1.2021年10月10日出席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和山東大學舉辦的〈山東論壇〉,發表論文〈日本儒學的哲學形態〉
2.2021年10月16日出席由中國社科院東方文研究中心和日本哲學會舉辦的〈紀念中國曰本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并發表論文〈致敬前輩努力到底〉。
田時綱(研究員)
2021年10月23日,應邀出席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文化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意大利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九屆全國文藝復興思想論壇”,作題為《論布魯諾自然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主旨報告的。
邱仁宗(研究員)
2021年12月18日參加由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山西大學分析哲學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分析哲學國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哲學專題報告會”作題為“對中國哲學界‘兩個教條’的批判”的報告。
●學術成果
著作類(共1項)
序號 |
成 果 名 稱 |
作 者 |
字數 (萬) |
出版部門 |
出版時間 |
項目類別 |
1 |
蒙培元全集1-18卷 |
蒙培元 |
661.2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1年12月 |
|
公開發表的文章(共3項)
序號 |
成 果 名 稱 |
作 者 |
字數 (萬) |
出版部門 |
出版時間 |
項目類別 |
1 |
從牛馬之喻看天人的隔斷與貫通 |
陳靜 |
1.2 |
《道苑》第四十九期,P.32—44 |
2021年09月 |
|
2 |
道與對待關系的形成——道家之道簡論 |
陳靜 |
1.1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老子學集刊》第五輯 |
2021年10月 |
|
3 |
從《大學問》看陽明學的“仁本體”建構 |
李甦平 |
1 |
中國哲學史 |
2021年12月 |
|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