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哲學研究》編輯部劉未沫的譯著《古希臘哲人論神》,于2021年10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18.8萬字。
中譯本后記
大衛·賽德利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學家和哲學家,2014年退休前是劍橋大學勞倫斯古代哲學講席教授(Laurence Professor of Ancient Philosophy)。這個講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哲學講席,設立于1930年,至今歷任七屆,每一位都是古代哲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除此之外,他所享有的威信還因為曾經擔任古代哲學頂級期刊《牛津古代哲學研究》(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的主編十年之久。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賽德利201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古希臘哲學名師講座的結集。就我所知,此書的醞釀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2012學年秋季學期,那時我在劍橋古典系讀研究生,參加了賽德利給古典系本科生開設的“神與反神”(God and Anti-god)課程,這正是他人大講座的雛形。我一直保留著當時的筆記和講義,寫這篇后記時拿出來與現在的書稿大致比較,發現二者雖然處理的文本大致相同,但賽德利已經完全改變了呈現的方式。在劍橋的課程是按時間線索進行的,古希臘羅馬哲學家們對神(包括反對神)的討論被分為“前蘇格拉底與智者思想”“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和“希臘化時期哲學家”三個部分;而人大講座則是按照主題安排的。賽德利從中提煉出古希臘哲人論神時的一些重要主題:例如神被等同于宇宙,并作為“球形神”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球形神作為人模仿的對象究竟是什么含義;此外,那些被壓抑的無神論傳統、宗教不可知論傳統是從何人何時開始,它們如何在一種宗教指責的語境下表達自身,等等。此后賽德利又花費將近三年時間對講稿進行修改,并增加了兩個主題,即神作為宇宙創造力量的“二元論”傳統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以及從“匿名性”這一角度來回望前面討論過的九個世紀,從那些思想家留下的字里行間串起一條他們中大多數人心照不宣踐行著的哲學道路:在多神的宗教現實中追求神性的統一性和同質性。按照主題安排顯然更容易引起讀者興趣,也更容易達到掩卷沉思的效果,但同時也對學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學者在專業與趣味之間做出平衡。這絕非易事。主題的選擇、提煉以及章節的安排,本身就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果。一本質量上乘的系列講座文稿從醞釀到最終成書需要五年以上,這是賽德利學術道路中的常態。如果我們留意他另一本基于系列講座的著名著作《古代創世論及其批評者》(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 in Antiquity),也會發現與本書極其相似的進程。
賽德利是一位難得的學術能力非常全面的學者。他能夠處理多種材料,除了基本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傳世文獻,他可以第一手地處理殘篇、紙草、銘文、圖像等。大致瀏覽賽德利已經出版的文本、書籍和文章目錄,可以看出他對出土文獻的持久興趣,不完全列舉他仔細處理過的紙草,包括古代哲學界喜歡討論的赫庫蘭尼姆紙草(Herculaneum papyri)——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一份對這些紙草中伊壁鳩魯《論自然》第28卷的文本編輯、翻譯和評注(1973),以及德爾維尼紙草(Derveni papyrus)和斯特拉斯堡紙草(Strasbourg papyrus);也包括曾為古典學、圣經學和古文書學打開了新局面的著名的奧克西林庫斯紙草(Oxyrhynchus Papyri);還有阿特米多魯斯紙草(Artemidorus papyrus),以及匿名的柏拉圖《泰阿泰德篇》評注、匿名的亞里士多德《范疇篇》評注等。除此之外,賽德利文章中對地上實物的利用,也不僅包括銘文(如刻在奧伊諾安達城門廊墻上的伊壁鳩魯哲學銘文),還包括圖像(最近我們看到他通過解讀一幅馬賽克鑲嵌畫,來重構最早的一批柏拉圖跟隨者如何將柏拉圖權威化、經典化,并樹立自己的權威)。
賽德利對這些材料的關注、解讀和使用,有時是出于單純的語文學和歷史學興趣,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因為這些材料包含了哲學上(如認識論的、語言學的、自然哲學的、倫理學的)的重要信息,或者能夠修正一些哲學史的既定看法。我比較愿意將賽德利習慣的治學進路稱為“自下而上”式的,也就是說他的研究注重從考察文本語境和歷史語境開始,以此作為可靠的基礎,再對某位思想家或某個學派的思想進行重構和解釋。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有明顯的好處,比如能夠避免思想史常面臨的六經注我式的解釋循環,再比如更容易讓研究者跳出既定討論進行思考,要么對既定討論提出必要的補充,要么開辟全新的視角和問題域。除此之外,這種方法似乎也更容易調動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根據不同形制、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材料來選取合適的方法,積極正面地建構研究,因而使古典學、古代哲學本身內含的跨學科特質得以豐富呈現。
閱讀本書任何一章,我們都能夠獲得以下三個方面的強烈感受:強大的材料處理能力、“自下而上”的治學方法和融合語文學、歷史學和哲學的文章寫法。本書所解讀的材料時間跨越至少九百年,從公元前7世紀的赫西俄德到公元2世紀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奧伊諾安達的第歐根尼,包含有傳世文獻、殘篇、紙草和銘文等不同形制的材料,題材遍及詩歌、對話、哲學論著、論辯檄文等。但這些材料的選擇,全都服務于古代神學重要主題的哲學討論,后者又反過來是賽德利對這些材料多年潛心研究后總結提煉的結果。在每一章中,賽德利或者對舊材料提出了更合理的解讀——這種合理性可能從古典語言習慣、上下文聯系、符合作者的思想整體、符合歷史真實等多方面來看;或者提供新的材料及其解讀,形成對哲學史既定看法的挑戰,得出哲學史(或者宗教思想史)上和哲學上的重要后果。
就這種治學方法能夠開辟新的視角和問題,我們可以以本書第一章關于宇宙創造的討論為例。一般來說,我們所熟悉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史的講述方式是單線的、一元論的,這種方式最早由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中開創,以“什么是本原”為核心線索。但賽德利在第一章中為我們展示的完全是另一條線索、另一種傳統,即“創造型二元論”,亞里士多德在這種傳統中并不重要。賽德利令人信服地說明了這種二元論傳統在古希臘的影響甚至比一元論傳統更為深遠:它開始于赫西俄德,廣泛影響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并在蘇格拉底創造性地發明了神學上的“設計論證”后,充分與之結合,然后在柏拉圖的《蒂邁歐》那里達到頂峰,在后來的希臘化時期中又經斯多亞哲學的改造而獲得了新的表達形態。
我個人覺得這章特別精彩,每節都得出了很多令人意外的觀點,例如創造論第一次進入西方正統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在阿那克薩戈拉那里),我們后來熟悉的神學“宇宙論證明”實際上是那個被指控為不敬神的蘇格拉底的發明,希臘化時期的“安提凱希拉機械”可能是機械版設計論證的實物,等等。這章也是全書最長的一章(中譯近四萬字),但即便如此,關于阿那克薩戈拉、恩培多克勒、蘇格拉底的部分其實都是縮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上文提到的賽德利的名作《古代創世論及其批評者》的同名章節中找到更詳細的解讀。
就這種治學方法更容易進行跨學科結合,也舉一例。本書第四章對無神論傳統的討論,是從懷疑一項歷史記載開始的,那便是最早見于公元前4世紀伊壁鳩魯的一份無神論者名單。賽德利的探討方式是:首先懷疑并逐一拋棄該名單中的所有選項;借助其他材料還原出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在雅典流行起來的無神論思潮的基本狀況,指出其匿名性的傳播方式;確認了屬于該思潮的可能文本形態(如《西西弗斯》殘篇);然后進入對這種始終作為“暗流”的思潮的哲學考察,并說明我們可以借助柏拉圖晚年著作《禮法》中對該思潮的批評,重構出了當時無神論者完全不同于主流的對自然、技藝和神的看法。在這整個探究過程中,尋找真實,尤其是對壓抑思潮的關注是偏歷史性的趣味;但這章后半部分的旨趣則完全是哲學性的,尤其是從柏拉圖對話中重構“無神論者的‘神譜’”,對我們了解正統對立面的自然觀、技術觀、宇宙觀等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反過來也能促進我們對正統思想之生成過程的理解。此外,最初的歷史性旨趣,隨后也催生出了新的視角和新的哲學史敘事,這就是賽德利后來在第七章以暗流之核心特征——匿名性——對整個古代希臘宗教思想發展的重述。
書中翻譯方面需要進行說明的地方,我基本都放在了隨文腳注中,供大家參考。這里只提一點,也是我在其他地方曾有過的倡議,即希望將古希臘哲學中可以回溯至希臘文kosmos(即有序體)的英文詞(有的學者譯為world [如賽德利],有的譯為universe)都統一譯為“宇宙”(而非“世界”),而將可以回溯至希臘文to pan的英文詞(通常是universe)譯為“一切”“大全”或“萬有”等。賽德利在第一章第二節指出過這兩個詞在英美語境中翻譯的混亂,我們在翻譯英文著作時如果能回溯到其所對應的希臘詞來選擇合適的中文,則可以避免卷入英文自身的翻譯混亂(對于其他西語文獻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時,我也要厘清中文語境一個常有誤解,我們(或許受到了科瓦雷名著的影響)習慣認為“世界”是更適合古代自然哲學著作的翻譯,而“宇宙”是近現代出現無限空間概念后的產物;其實不然。該誤解的前半段可以通過對中文詞的歷史考察來反駁,“宇宙”在早期中國就已出現,最初含義就是時空有序體(正好可以與希臘文kosmos對應),而“世界”是佛教傳入中土后,由于譯介需要對應“宇宙”一詞構詞法而發明的新詞,在漢傳佛教經典中“世界”代表的是一種無固定視角和絕對中心、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多元結構。而誤解的后半段,則需要從哲學上反駁,其具體原因正好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第二章“球形神”(這個標題完整地說應該是“球形的宇宙-神”)而獲得。在第二章中,賽德利不僅重構了希臘哲學如何確立球形作為神最適宜形狀的邏輯線索,也順帶勾勒了有限的球形宇宙觀念是如何從無限的宇宙觀念中演生出來——是的,在古希臘,無限的宇宙觀念甚至更早!公元前6世紀晚期的詩人和哲學家克塞諾芬尼,第一次用否定神學的方式獲得了一種無處不在、無需感官便可全知,僅靠思便可推動萬物的神的觀念,而與之共同存在的宇宙,也是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無限延伸的。之后,在巴門尼德那里,才第一次出于以數學精確性來理解神性存在者的需要,為無限的宇宙(以及與之共同存在的無限的神)設置了外邊界,使宇宙變成了有限的。
本書出版的整個過程都得益于劉瑋教授的大力支持。在翻譯過程中,劉瑋幫助我修正和完善了很多細節,他的很多獨到見解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使我在很多方面能夠精益求精;我們為一些術語翻譯爭執不下的場景,都會在回憶中都變得珍貴—— 一方面,在如今翻譯市場化大潮中,很少有人會在翻譯和編校上花費如此多的氣力和時間;另一方面,這些爭執也確實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本書的出版還要感謝的是責編王晨玉,感謝她耐心和細致的編校工作。最后,特別感謝賽德利教授將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放在中文譯本之后,這無疑增加了中文譯本的價值,當然也讓我倍感壓力。賽德利的語言“百轉千回”,多夾雜不同程度的轉折,這種語言特點不僅由于他典范性的英式表達,還由于上面所說的其所處理的材料的復雜。賽德利是我十年前在劍橋讀研究生時的導師,他教會了我認識到古代材料的晦暗、哲學論證的艱難、結論的永遠可錯,以及對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希望本書的翻譯,也能夠盡量將這些信息原本地傳達給讀者。本書的翻譯也受到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柏拉圖〈蒂邁歐〉與亞里士多德〈論天〉比較研究》(編號20CZX036)的資助,在此一并致謝。
目 錄
編校者引言I
前 言V
第一章 創造型二元論1
一元論與二元論1
宇宙創造2
赫西俄德8
阿那克薩戈拉18
恩培多克勒27
蘇格拉底34
柏拉圖的《蒂邁歐》38
柏拉圖之后54
結 語61
第二章 球形神63
導 言63
克塞諾芬尼66
巴門尼德 80
恩培多克勒83
柏拉圖的《蒂邁歐》86
結 語92
第三章 與神相似的人93
柏拉圖的《蒂邁歐》93
柏拉圖《會飲》中的阿里斯托芬95
回到《蒂邁歐》103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論變得與神相似110
獲得不朽118
道德上與神相似?120
尾 聲129
第四章 無神論130
無神論者的緘默130
最早的無神論者名單134
柏拉圖的證據138
匿名性142
劃定安全區域147
柏拉圖的無神論者152
無神論的起源161
柏拉圖論無神論的無道德性164
附錄:無神論者的“神譜”167
第五章 不可知論168
安 全168
新學園和斯多亞學派172
卡內阿德斯的逐步添加論證173
卡內阿德斯的不可知論181
斯多亞學派不是攻擊目標182
其他的神學三段論189
卡內阿德斯的辯證方法204
第六章 伊壁鳩魯主義神學206
德謨克利特206
伊壁鳩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209
實在論與觀念論213
天賦觀念214
對諸神的認知進路228
不朽性233
伊壁鳩魯的神學立場238
神學及伊壁鳩魯主義的課程241
第七章 神的匿名性243
蘇格拉底243
赫西俄德 250
泰勒斯251
克塞諾芬尼與巴門尼德251
赫拉克利特254
德爾維尼作者260
恩培多克勒261
回到蘇格拉底264
柏拉圖265
柏拉圖之后 277
古希臘神學研究文獻選列280
譯后記295
原載:《博雅好書》微信公眾號(2021.12.16)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17)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哲學研究》編輯部劉未沫的譯著《古希臘哲人論神》,于2021年10月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計18.8萬字。
中譯本后記
大衛·賽德利教授是世界知名的古典學家和哲學家,2014年退休前是劍橋大學勞倫斯古代哲學講席教授(Laurence Professor of Ancient Philosophy)。這個講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代哲學講席,設立于1930年,至今歷任七屆,每一位都是古代哲學領域的領軍人物。除此之外,他所享有的威信還因為曾經擔任古代哲學頂級期刊《牛津古代哲學研究》(Oxford Studies in Ancient Philosophy)的主編十年之久。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賽德利2014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古希臘哲學名師講座的結集。就我所知,此書的醞釀至少可以追溯到2011—2012學年秋季學期,那時我在劍橋古典系讀研究生,參加了賽德利給古典系本科生開設的“神與反神”(God and Anti-god)課程,這正是他人大講座的雛形。我一直保留著當時的筆記和講義,寫這篇后記時拿出來與現在的書稿大致比較,發現二者雖然處理的文本大致相同,但賽德利已經完全改變了呈現的方式。在劍橋的課程是按時間線索進行的,古希臘羅馬哲學家們對神(包括反對神)的討論被分為“前蘇格拉底與智者思想”“蘇格拉底、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和“希臘化時期哲學家”三個部分;而人大講座則是按照主題安排的。賽德利從中提煉出古希臘哲人論神時的一些重要主題:例如神被等同于宇宙,并作為“球形神”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球形神作為人模仿的對象究竟是什么含義;此外,那些被壓抑的無神論傳統、宗教不可知論傳統是從何人何時開始,它們如何在一種宗教指責的語境下表達自身,等等。此后賽德利又花費將近三年時間對講稿進行修改,并增加了兩個主題,即神作為宇宙創造力量的“二元論”傳統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以及從“匿名性”這一角度來回望前面討論過的九個世紀,從那些思想家留下的字里行間串起一條他們中大多數人心照不宣踐行著的哲學道路:在多神的宗教現實中追求神性的統一性和同質性。按照主題安排顯然更容易引起讀者興趣,也更容易達到掩卷沉思的效果,但同時也對學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學者在專業與趣味之間做出平衡。這絕非易事。主題的選擇、提煉以及章節的安排,本身就是作者長期思考的結果。一本質量上乘的系列講座文稿從醞釀到最終成書需要五年以上,這是賽德利學術道路中的常態。如果我們留意他另一本基于系列講座的著名著作《古代創世論及其批評者》(Creationism and Its Critics in Antiquity),也會發現與本書極其相似的進程。
賽德利是一位難得的學術能力非常全面的學者。他能夠處理多種材料,除了基本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傳世文獻,他可以第一手地處理殘篇、紙草、銘文、圖像等。大致瀏覽賽德利已經出版的文本、書籍和文章目錄,可以看出他對出土文獻的持久興趣,不完全列舉他仔細處理過的紙草,包括古代哲學界喜歡討論的赫庫蘭尼姆紙草(Herculaneum papyri)——他的博士論文就是一份對這些紙草中伊壁鳩魯《論自然》第28卷的文本編輯、翻譯和評注(1973),以及德爾維尼紙草(Derveni papyrus)和斯特拉斯堡紙草(Strasbourg papyrus);也包括曾為古典學、圣經學和古文書學打開了新局面的著名的奧克西林庫斯紙草(Oxyrhynchus Papyri);還有阿特米多魯斯紙草(Artemidorus papyrus),以及匿名的柏拉圖《泰阿泰德篇》評注、匿名的亞里士多德《范疇篇》評注等。除此之外,賽德利文章中對地上實物的利用,也不僅包括銘文(如刻在奧伊諾安達城門廊墻上的伊壁鳩魯哲學銘文),還包括圖像(最近我們看到他通過解讀一幅馬賽克鑲嵌畫,來重構最早的一批柏拉圖跟隨者如何將柏拉圖權威化、經典化,并樹立自己的權威)。
賽德利對這些材料的關注、解讀和使用,有時是出于單純的語文學和歷史學興趣,但大多數時候還是因為這些材料包含了哲學上(如認識論的、語言學的、自然哲學的、倫理學的)的重要信息,或者能夠修正一些哲學史的既定看法。我比較愿意將賽德利習慣的治學進路稱為“自下而上”式的,也就是說他的研究注重從考察文本語境和歷史語境開始,以此作為可靠的基礎,再對某位思想家或某個學派的思想進行重構和解釋。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有明顯的好處,比如能夠避免思想史常面臨的六經注我式的解釋循環,再比如更容易讓研究者跳出既定討論進行思考,要么對既定討論提出必要的補充,要么開辟全新的視角和問題域。除此之外,這種方法似乎也更容易調動不同學科的研究方法,根據不同形制、不同題材、不同內容的材料來選取合適的方法,積極正面地建構研究,因而使古典學、古代哲學本身內含的跨學科特質得以豐富呈現。
閱讀本書任何一章,我們都能夠獲得以下三個方面的強烈感受:強大的材料處理能力、“自下而上”的治學方法和融合語文學、歷史學和哲學的文章寫法。本書所解讀的材料時間跨越至少九百年,從公元前7世紀的赫西俄德到公元2世紀的伊壁鳩魯主義者奧伊諾安達的第歐根尼,包含有傳世文獻、殘篇、紙草和銘文等不同形制的材料,題材遍及詩歌、對話、哲學論著、論辯檄文等。但這些材料的選擇,全都服務于古代神學重要主題的哲學討論,后者又反過來是賽德利對這些材料多年潛心研究后總結提煉的結果。在每一章中,賽德利或者對舊材料提出了更合理的解讀——這種合理性可能從古典語言習慣、上下文聯系、符合作者的思想整體、符合歷史真實等多方面來看;或者提供新的材料及其解讀,形成對哲學史既定看法的挑戰,得出哲學史(或者宗教思想史)上和哲學上的重要后果。
就這種治學方法能夠開辟新的視角和問題,我們可以以本書第一章關于宇宙創造的討論為例。一般來說,我們所熟悉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史的講述方式是單線的、一元論的,這種方式最早由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第一卷中開創,以“什么是本原”為核心線索。但賽德利在第一章中為我們展示的完全是另一條線索、另一種傳統,即“創造型二元論”,亞里士多德在這種傳統中并不重要。賽德利令人信服地說明了這種二元論傳統在古希臘的影響甚至比一元論傳統更為深遠:它開始于赫西俄德,廣泛影響了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并在蘇格拉底創造性地發明了神學上的“設計論證”后,充分與之結合,然后在柏拉圖的《蒂邁歐》那里達到頂峰,在后來的希臘化時期中又經斯多亞哲學的改造而獲得了新的表達形態。
我個人覺得這章特別精彩,每節都得出了很多令人意外的觀點,例如創造論第一次進入西方正統是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在阿那克薩戈拉那里),我們后來熟悉的神學“宇宙論證明”實際上是那個被指控為不敬神的蘇格拉底的發明,希臘化時期的“安提凱希拉機械”可能是機械版設計論證的實物,等等。這章也是全書最長的一章(中譯近四萬字),但即便如此,關于阿那克薩戈拉、恩培多克勒、蘇格拉底的部分其實都是縮寫,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上文提到的賽德利的名作《古代創世論及其批評者》的同名章節中找到更詳細的解讀。
就這種治學方法更容易進行跨學科結合,也舉一例。本書第四章對無神論傳統的討論,是從懷疑一項歷史記載開始的,那便是最早見于公元前4世紀伊壁鳩魯的一份無神論者名單。賽德利的探討方式是:首先懷疑并逐一拋棄該名單中的所有選項;借助其他材料還原出公元前5世紀后半葉在雅典流行起來的無神論思潮的基本狀況,指出其匿名性的傳播方式;確認了屬于該思潮的可能文本形態(如《西西弗斯》殘篇);然后進入對這種始終作為“暗流”的思潮的哲學考察,并說明我們可以借助柏拉圖晚年著作《禮法》中對該思潮的批評,重構出了當時無神論者完全不同于主流的對自然、技藝和神的看法。在這整個探究過程中,尋找真實,尤其是對壓抑思潮的關注是偏歷史性的趣味;但這章后半部分的旨趣則完全是哲學性的,尤其是從柏拉圖對話中重構“無神論者的‘神譜’”,對我們了解正統對立面的自然觀、技術觀、宇宙觀等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反過來也能促進我們對正統思想之生成過程的理解。此外,最初的歷史性旨趣,隨后也催生出了新的視角和新的哲學史敘事,這就是賽德利后來在第七章以暗流之核心特征——匿名性——對整個古代希臘宗教思想發展的重述。
書中翻譯方面需要進行說明的地方,我基本都放在了隨文腳注中,供大家參考。這里只提一點,也是我在其他地方曾有過的倡議,即希望將古希臘哲學中可以回溯至希臘文kosmos(即有序體)的英文詞(有的學者譯為world [如賽德利],有的譯為universe)都統一譯為“宇宙”(而非“世界”),而將可以回溯至希臘文to pan的英文詞(通常是universe)譯為“一切”“大全”或“萬有”等。賽德利在第一章第二節指出過這兩個詞在英美語境中翻譯的混亂,我們在翻譯英文著作時如果能回溯到其所對應的希臘詞來選擇合適的中文,則可以避免卷入英文自身的翻譯混亂(對于其他西語文獻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同時,我也要厘清中文語境一個常有誤解,我們(或許受到了科瓦雷名著的影響)習慣認為“世界”是更適合古代自然哲學著作的翻譯,而“宇宙”是近現代出現無限空間概念后的產物;其實不然。該誤解的前半段可以通過對中文詞的歷史考察來反駁,“宇宙”在早期中國就已出現,最初含義就是時空有序體(正好可以與希臘文kosmos對應),而“世界”是佛教傳入中土后,由于譯介需要對應“宇宙”一詞構詞法而發明的新詞,在漢傳佛教經典中“世界”代表的是一種無固定視角和絕對中心、以幾何級數增長的多元結構。而誤解的后半段,則需要從哲學上反駁,其具體原因正好可以通過閱讀本書第二章“球形神”(這個標題完整地說應該是“球形的宇宙-神”)而獲得。在第二章中,賽德利不僅重構了希臘哲學如何確立球形作為神最適宜形狀的邏輯線索,也順帶勾勒了有限的球形宇宙觀念是如何從無限的宇宙觀念中演生出來——是的,在古希臘,無限的宇宙觀念甚至更早!公元前6世紀晚期的詩人和哲學家克塞諾芬尼,第一次用否定神學的方式獲得了一種無處不在、無需感官便可全知,僅靠思便可推動萬物的神的觀念,而與之共同存在的宇宙,也是在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無限延伸的。之后,在巴門尼德那里,才第一次出于以數學精確性來理解神性存在者的需要,為無限的宇宙(以及與之共同存在的無限的神)設置了外邊界,使宇宙變成了有限的。
本書出版的整個過程都得益于劉瑋教授的大力支持。在翻譯過程中,劉瑋幫助我修正和完善了很多細節,他的很多獨到見解也給了我非常大的啟發,使我在很多方面能夠精益求精;我們為一些術語翻譯爭執不下的場景,都會在回憶中都變得珍貴—— 一方面,在如今翻譯市場化大潮中,很少有人會在翻譯和編校上花費如此多的氣力和時間;另一方面,這些爭執也確實促進了對文本的理解。本書的出版還要感謝的是責編王晨玉,感謝她耐心和細致的編校工作。最后,特別感謝賽德利教授將本書的英文版出版放在中文譯本之后,這無疑增加了中文譯本的價值,當然也讓我倍感壓力。賽德利的語言“百轉千回”,多夾雜不同程度的轉折,這種語言特點不僅由于他典范性的英式表達,還由于上面所說的其所處理的材料的復雜。賽德利是我十年前在劍橋讀研究生時的導師,他教會了我認識到古代材料的晦暗、哲學論證的艱難、結論的永遠可錯,以及對未知世界保持好奇。希望本書的翻譯,也能夠盡量將這些信息原本地傳達給讀者。本書的翻譯也受到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柏拉圖〈蒂邁歐〉與亞里士多德〈論天〉比較研究》(編號20CZX036)的資助,在此一并致謝。
目 錄
編校者引言I
前 言V
第一章 創造型二元論1
一元論與二元論1
宇宙創造2
赫西俄德8
阿那克薩戈拉18
恩培多克勒27
蘇格拉底34
柏拉圖的《蒂邁歐》38
柏拉圖之后54
結 語61
第二章 球形神63
導 言63
克塞諾芬尼66
巴門尼德 80
恩培多克勒83
柏拉圖的《蒂邁歐》86
結 語92
第三章 與神相似的人93
柏拉圖的《蒂邁歐》93
柏拉圖《會飲》中的阿里斯托芬95
回到《蒂邁歐》103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論變得與神相似110
獲得不朽118
道德上與神相似?120
尾 聲129
第四章 無神論130
無神論者的緘默130
最早的無神論者名單134
柏拉圖的證據138
匿名性142
劃定安全區域147
柏拉圖的無神論者152
無神論的起源161
柏拉圖論無神論的無道德性164
附錄:無神論者的“神譜”167
第五章 不可知論168
安 全168
新學園和斯多亞學派172
卡內阿德斯的逐步添加論證173
卡內阿德斯的不可知論181
斯多亞學派不是攻擊目標182
其他的神學三段論189
卡內阿德斯的辯證方法204
第六章 伊壁鳩魯主義神學206
德謨克利特206
伊壁鳩魯:有神論者還是無神論者?209
實在論與觀念論213
天賦觀念214
對諸神的認知進路228
不朽性233
伊壁鳩魯的神學立場238
神學及伊壁鳩魯主義的課程241
第七章 神的匿名性243
蘇格拉底243
赫西俄德 250
泰勒斯251
克塞諾芬尼與巴門尼德251
赫拉克利特254
德爾維尼作者260
恩培多克勒261
回到蘇格拉底264
柏拉圖265
柏拉圖之后 277
古希臘神學研究文獻選列280
譯后記295
原載:《博雅好書》微信公眾號(2021.12.16)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17)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