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在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畫展上,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景:面對其現實主義繪畫作品(如《保羅》),人們喜形于色,交口稱贊:“這人畫得多像,真美!”“這才是大師的手筆,真正的藝術。”然而在其立體主義或象征主義繪畫作品(如《三名樂師》與《格爾尼卡》)之前,觀眾的反應就不盡一致了。有的叫絕;有的道丑;有的迷惑不解地看上幾眼,匆匆而過;有的竟悻悻然地抱怨:“這畫亂糟糟的,多難看!”“這也算是藝術?”……
- 藝術與美的關系 -
王柯平 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
《格爾尼卡》
畢加索
顯然,在不少觀眾眼里,藝術與美之間猶如1+1=2的算式似的,完全是一種等值的關系。這樣,每觀照一件藝術品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以美作為衡量藝術的直接尺度。堅信美即藝術,藝術即美。諸如此類的觀點,在許多評論藝術的文章或專著中頗為常見,譬如:“藝術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藝術的根本目的在于創造美或美的感性形象”等等。針對這種所謂的“藝術常識”,里德表示異議。他認為“藝術與美之問并無必然的聯系” (詳見《藝術的真諦》第3節),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絕非一種等值交換關系。里德進而強調指出:我們對藝術的許多誤解,主要由于長期以來把“藝術”與“美”混為一談了。“我們總以為凡是美的就是藝術,或者說,凡是藝術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藝術,丑是對藝術的否定”(詳見本書第4節)。殊不知這種陳腐的觀念“是妨礙我們鑒賞藝術的根本原由,甚至對于那些美感十分靈敏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事實上,藝術并不一定等于美;這一點已無須翻來復去地重申強調了。因為,無論我們是從歷史角度(藝術的歷史沿革),還是從社會學角度(目前世界各地現存的藝術形態)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都將會發現藝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常常是一件不美的東西”(《藝術的真諦》第4節)。
為了證實上述觀點的合理性,里德首先踢開了理論上的羈絆,否定了庸俗的“快感論”美學,認為如果把美限制在給人以快感的范圍內,那么,按照美即藝術的傳統觀念,吃、喝、嗅給人的肉體快感便與藝術等量齊觀了。也就是說,一杯“味美思”葡萄酒所引起的快感與欣賞名畫《蒙娜麗莎》所體驗到的快感之間,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了,均可以視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了。接著,里德借用古典美學觀念和藝術理想,對美與藝術重新作了界定,斷言美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哲學的產物,它具有人的特點,使所有人的價值得到升華;……而藝術則是對自然的理想化,特別是對人的理想化。(詳見《藝術的真諦》第6節)其后,里德以一尊希臘愛神的雕像,一幅拜占庭圣母的繪畫和一具非洲象牙海岸的原始偶像木刻為例,對藝術與美的關系作了圖解式的說明??梢韵胂?span lang="EN-US">,從表面看,前兩者形體完美、比例適度,是美的;后者則猙獰可怖,是不美的,或者是丑的。“但是,不管其美丑與否,所有這三件東西都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品。”(《藝術的真諦》第6節)。
《米羅斯的阿美羅蒂德》
因為,檢驗一件藝術品,不能僅以其外表形象及其觀眾的生理與情緒反應為唯一標準。藝術作為自然與人的理想化,除了其形式價值之外,還應具備意境和精神內涵、心理和哲理情趣。那么,藝術作品的表象美或表象丑是如何產生的呢?里德將其歸于不同的藝術理想。認為希臘雕像(如“米羅斯的阿美羅蒂德”)之所以秀美,是因為它遵循了那種典雅而靜穆的古典藝術理想或美學觀念。拜占庭繪畫(如“圣瑪麗亞與圣子登基”)之所以高致,是因為它意在追求那種神性的、理智的和抽象的拜占庭藝術理想。非洲象牙海岸黑人的木雕之所以丑陋,是因為它表現了那種悲天憫人的、對神性的嚴酷世界感到恐怖的原始藝術理想。
討論的結果,里德建議把藝術與美學區別對待,切勿混為一談,認為“在關于藝術的討論中,之所以出現混亂,是因為未能把美學與藝術明確地區別開來”(詳見《藝術的真諦》第8節)。嚴格地說,美學是一種知覺科學,僅限于對觀照客體的物質特性和情感價值的知覺組合過程。而藝術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范疇,旨在傳達感受和認識,創造有愉悅性的形式并借此來表現主客觀世界的內在精神??梢?span lang="EN-US">,藝術在內容上包含著比情感價值更多的東西,與美或美學的特質不完全是一回事。
總的看來,兼容并包是里德藝術觀與美學觀的特征之一。比如,由于受叔本華的影響,里德也宣揚“一切藝術在于追求音樂效果”的主張,并把藝術界定為“一種旨在創造出具有愉悅性形式的東西”。隨后,他對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說備加贊賞,但又覺得“直覺”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于是,他基于自己的認識提出了“藝術即表現”的觀點。出于自圓其說的目的,里德采取了“六經注我”的方法,抽取了托爾斯泰與華茲華斯的“傳達說”的合理內核,奉其為“表現說”的基石。最后,又借著名藝術家馬蒂斯之口,敲定藝術在于運用組合或“裝飾方式來安排畫家借以表現自我情感的各種因素”(詳見《藝術的真諦》第86節)。通過這番引經據典,里德合二為一,把藝術的職能界定為“表現情感和傳達認識”(《藝術的真諦》第86節)??梢?span lang="EN-US">,里德的藝術觀是廣采博納的結果。因此,研究里德的藝術觀和美學觀時,必須分析其全部演化過程。
《藝術的真諦》
【英】赫伯特·里德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藝術的真諦》是一部理論性的藝術史概論,側重闡述古今中外不同時期和不同流派的藝術特點、價值與鑒賞方法。此書行文流暢,觀點明確,言簡意賅,可讀性遠超同類書籍?;诳缥幕瘜徝酪曇?,本書作者對非洲原始藝術、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典藝術的分析評判,在專家和讀者中享有廣泛影響和較高聲譽。對于從事或喜好藝術創作、藝術理論與藝術審美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讀物,故此在國外發行甚廣,在國內口碑甚佳。作者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英國詩人、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英國美學學會主席,1953年被授予爵士。
《鑒賞力批判》
【意】德拉·沃爾配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鑒賞力批判》作為德拉·沃爾佩的美學代表作,是20世紀美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之一。該書在倡導一般藝術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立場的同時,反對普列漢諾夫和盧卡奇的社會學還原論,批駁克羅齊和新批評的形式主義非理性論,彰顯概念意義與審美效應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為此,作者整體性角度出發,在重新評價藝術品時,一方面參照較為基本的認識論原則,側重分析該原則與人類所希冀的科學或道德秩序的本質聯系,另一方面依據較為專門的技術性原則,側重揭示該原則與藝術特有的語義層面的密切關聯。在詩歌鑒賞方面,本書著力推舉社會學方法和社會學詩學。在當時,社會學方法具有撥亂反正的作用,有助于抵制、平衡和補充流行的結構主義和語義學詩學理論,有助于將讀者的目光從窮究文本的字面含義上引向探尋其深遠的歷史背景之中。與此同時,具有風格學特質的社會學詩學,則以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以經驗邏輯為條件,同時以語義辯證法為準則,從“理性詩學”中驅除了形式主義(忽視內容)和唯內容論(忽視形式)這一對怪物,從而為解開詩歌藝術之謎開辟了可靠的途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藝術哲學新論》
【美】C·J·杜卡斯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藝術哲學新論》是美學哲學家杜卡斯的代表作,其審美自由主義學說在西方具有廣泛影響??傮w而言,藝術哲學是關于藝術和審美對象的批評理論。審美對象是審美靜觀和體驗的對象,在范圍上要比藝術領域更為廣泛和多樣。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一種產生藝術品的人類藝術活動,而并非一項旨在創造美的活動。藝術是情感的語言,藝術品是情感的對象化。若承認藝術是情感的語言,就務必承認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而不是情感的交流。從實踐角度看,藝術是一種需要特殊技能的活動,既不是職業,也不是游戲,而是自我及其情感的對象化或客觀表現。在審美判斷或藝術鑒賞方面,杜卡斯秉持一種審美自由主義的立場,堅持認為間接價值判斷有可能予以證實,而直接價值判斷則無法予以證實,因此也沒有任何客觀效力。在審美心理方面,杜卡斯著重分析了三種型態;移情作用,近情作用和引情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開創性與啟示意義。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在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畫展上,有時會遇到這種情景:面對其現實主義繪畫作品(如《保羅》),人們喜形于色,交口稱贊:“這人畫得多像,真美!”“這才是大師的手筆,真正的藝術。”然而在其立體主義或象征主義繪畫作品(如《三名樂師》與《格爾尼卡》)之前,觀眾的反應就不盡一致了。有的叫絕;有的道丑;有的迷惑不解地看上幾眼,匆匆而過;有的竟悻悻然地抱怨:“這畫亂糟糟的,多難看!”“這也算是藝術?”……
- 藝術與美的關系 -
王柯平 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
《格爾尼卡》
畢加索
顯然,在不少觀眾眼里,藝術與美之間猶如1+1=2的算式似的,完全是一種等值的關系。這樣,每觀照一件藝術品時,總是有意無意地以美作為衡量藝術的直接尺度。堅信美即藝術,藝術即美。諸如此類的觀點,在許多評論藝術的文章或專著中頗為常見,譬如:“藝術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藝術的根本目的在于創造美或美的感性形象”等等。針對這種所謂的“藝術常識”,里德表示異議。他認為“藝術與美之問并無必然的聯系” (詳見《藝術的真諦》第3節),兩者是有一定區別的,絕非一種等值交換關系。里德進而強調指出:我們對藝術的許多誤解,主要由于長期以來把“藝術”與“美”混為一談了。“我們總以為凡是美的就是藝術,或者說,凡是藝術就是美的;凡是不美的就不是藝術,丑是對藝術的否定”(詳見本書第4節)。殊不知這種陳腐的觀念“是妨礙我們鑒賞藝術的根本原由,甚至對于那些美感十分靈敏的人來說也是如此。……事實上,藝術并不一定等于美;這一點已無須翻來復去地重申強調了。因為,無論我們是從歷史角度(藝術的歷史沿革),還是從社會學角度(目前世界各地現存的藝術形態)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都將會發現藝術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常常是一件不美的東西”(《藝術的真諦》第4節)。
為了證實上述觀點的合理性,里德首先踢開了理論上的羈絆,否定了庸俗的“快感論”美學,認為如果把美限制在給人以快感的范圍內,那么,按照美即藝術的傳統觀念,吃、喝、嗅給人的肉體快感便與藝術等量齊觀了。也就是說,一杯“味美思”葡萄酒所引起的快感與欣賞名畫《蒙娜麗莎》所體驗到的快感之間,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了,均可以視為一種美的藝術享受了。接著,里德借用古典美學觀念和藝術理想,對美與藝術重新作了界定,斷言美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哲學的產物,它具有人的特點,使所有人的價值得到升華;……而藝術則是對自然的理想化,特別是對人的理想化。(詳見《藝術的真諦》第6節)其后,里德以一尊希臘愛神的雕像,一幅拜占庭圣母的繪畫和一具非洲象牙海岸的原始偶像木刻為例,對藝術與美的關系作了圖解式的說明??梢韵胂?span lang="EN-US">,從表面看,前兩者形體完美、比例適度,是美的;后者則猙獰可怖,是不美的,或者是丑的。“但是,不管其美丑與否,所有這三件東西都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品。”(《藝術的真諦》第6節)。
《米羅斯的阿美羅蒂德》
因為,檢驗一件藝術品,不能僅以其外表形象及其觀眾的生理與情緒反應為唯一標準。藝術作為自然與人的理想化,除了其形式價值之外,還應具備意境和精神內涵、心理和哲理情趣。那么,藝術作品的表象美或表象丑是如何產生的呢?里德將其歸于不同的藝術理想。認為希臘雕像(如“米羅斯的阿美羅蒂德”)之所以秀美,是因為它遵循了那種典雅而靜穆的古典藝術理想或美學觀念。拜占庭繪畫(如“圣瑪麗亞與圣子登基”)之所以高致,是因為它意在追求那種神性的、理智的和抽象的拜占庭藝術理想。非洲象牙海岸黑人的木雕之所以丑陋,是因為它表現了那種悲天憫人的、對神性的嚴酷世界感到恐怖的原始藝術理想。
討論的結果,里德建議把藝術與美學區別對待,切勿混為一談,認為“在關于藝術的討論中,之所以出現混亂,是因為未能把美學與藝術明確地區別開來”(詳見《藝術的真諦》第8節)。嚴格地說,美學是一種知覺科學,僅限于對觀照客體的物質特性和情感價值的知覺組合過程。而藝術則是一個更為廣闊的范疇,旨在傳達感受和認識,創造有愉悅性的形式并借此來表現主客觀世界的內在精神??梢?span lang="EN-US">,藝術在內容上包含著比情感價值更多的東西,與美或美學的特質不完全是一回事。
總的看來,兼容并包是里德藝術觀與美學觀的特征之一。比如,由于受叔本華的影響,里德也宣揚“一切藝術在于追求音樂效果”的主張,并把藝術界定為“一種旨在創造出具有愉悅性形式的東西”。隨后,他對克羅齊的“藝術即直覺”說備加贊賞,但又覺得“直覺”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于是,他基于自己的認識提出了“藝術即表現”的觀點。出于自圓其說的目的,里德采取了“六經注我”的方法,抽取了托爾斯泰與華茲華斯的“傳達說”的合理內核,奉其為“表現說”的基石。最后,又借著名藝術家馬蒂斯之口,敲定藝術在于運用組合或“裝飾方式來安排畫家借以表現自我情感的各種因素”(詳見《藝術的真諦》第86節)。通過這番引經據典,里德合二為一,把藝術的職能界定為“表現情感和傳達認識”(《藝術的真諦》第86節)??梢?span lang="EN-US">,里德的藝術觀是廣采博納的結果。因此,研究里德的藝術觀和美學觀時,必須分析其全部演化過程。
《藝術的真諦》
【英】赫伯特·里德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藝術的真諦》是一部理論性的藝術史概論,側重闡述古今中外不同時期和不同流派的藝術特點、價值與鑒賞方法。此書行文流暢,觀點明確,言簡意賅,可讀性遠超同類書籍?;诳缥幕瘜徝酪曇?,本書作者對非洲原始藝術、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典藝術的分析評判,在專家和讀者中享有廣泛影響和較高聲譽。對于從事或喜好藝術創作、藝術理論與藝術審美的讀者而言,這是一部有助于登堂入室的普及讀物,故此在國外發行甚廣,在國內口碑甚佳。作者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1893-1968):英國詩人、藝術批評家和美學家,英國美學學會主席,1953年被授予爵士。
《鑒賞力批判》
【意】德拉·沃爾配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鑒賞力批判》作為德拉·沃爾佩的美學代表作,是20世紀美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之一。該書在倡導一般藝術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立場的同時,反對普列漢諾夫和盧卡奇的社會學還原論,批駁克羅齊和新批評的形式主義非理性論,彰顯概念意義與審美效應之間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為此,作者整體性角度出發,在重新評價藝術品時,一方面參照較為基本的認識論原則,側重分析該原則與人類所希冀的科學或道德秩序的本質聯系,另一方面依據較為專門的技術性原則,側重揭示該原則與藝術特有的語義層面的密切關聯。在詩歌鑒賞方面,本書著力推舉社會學方法和社會學詩學。在當時,社會學方法具有撥亂反正的作用,有助于抵制、平衡和補充流行的結構主義和語義學詩學理論,有助于將讀者的目光從窮究文本的字面含義上引向探尋其深遠的歷史背景之中。與此同時,具有風格學特質的社會學詩學,則以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為基礎,以經驗邏輯為條件,同時以語義辯證法為準則,從“理性詩學”中驅除了形式主義(忽視內容)和唯內容論(忽視形式)這一對怪物,從而為解開詩歌藝術之謎開辟了可靠的途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藝術哲學新論》
【美】C·J·杜卡斯 著
王柯平 譯
藝術學經典譯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藝術哲學新論》是美學哲學家杜卡斯的代表作,其審美自由主義學說在西方具有廣泛影響??傮w而言,藝術哲學是關于藝術和審美對象的批評理論。審美對象是審美靜觀和體驗的對象,在范圍上要比藝術領域更為廣泛和多樣。藝術是一種人類活動,一種產生藝術品的人類藝術活動,而并非一項旨在創造美的活動。藝術是情感的語言,藝術品是情感的對象化。若承認藝術是情感的語言,就務必承認藝術是情感的表現,而不是情感的交流。從實踐角度看,藝術是一種需要特殊技能的活動,既不是職業,也不是游戲,而是自我及其情感的對象化或客觀表現。在審美判斷或藝術鑒賞方面,杜卡斯秉持一種審美自由主義的立場,堅持認為間接價值判斷有可能予以證實,而直接價值判斷則無法予以證實,因此也沒有任何客觀效力。在審美心理方面,杜卡斯著重分析了三種型態;移情作用,近情作用和引情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開創性與啟示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