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摘要:“生”是印度哲學中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與“不生”相對,是印度正統派哲學與非正統派哲學始終關注,并開展對話與交鋒的核心內容之一。各派于此問題上的對立與沖突,進一步突顯出古代印度不同思想體系間的理論差別和基本價值判斷。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對傳統印度宗教哲學中有生論的破斥,是全面而具特色的。本文結合龍樹《中論》的核心內容——“八不中道”,從因果關系上對印度最具代表的宗教哲學派別的理論思想加以辨析,以揭示中觀佛教對“生”的否定的辯證法意趣以及對空義的高度闡發。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狈鸾陶J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會經過由產生到消亡的發展演變過程,但是,如果從空義角度講,其實并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潛藏不滅的存在,所以說是“無?!??!盁o?!笔恰盎谩钡漠惷?span lang="EN-US">,也是幻有的本質。經驗世界的一切都是生生滅滅、運動變遷、變化不居的,沒有常住或永恒的實體,所以又說是“無我”。在佛教看來,“無常、無我”是制約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因此,經驗世界是非真實的存在。非真存在,即是幻有,幻有即是空。經驗世界是一個虛妄的幻象,是不真實的存在,所以是無常的?;谶@一原則,中觀佛教從事物或現象矛盾的兩面作了富含辯證法意味的發展,并推向極致,使之成為大乘佛教最具理論特色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了印度其它宗教哲學的教義思想,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包括佛教在內印度哲學的思想內涵。
一、“八不”的中觀意趣
緣起論是一切佛法的理論基石。佛教的所有經論無不是從緣起論這一核心中源流并開展出來的。緣起論實質上就是關于事物間因果關系的理論。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依因待緣,因緣和合而生。有因則有果,有果必有因,從因溯果,由果推因,因果相續,因果歷然。所以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互為因果的關系。佛教強調因果律的普遍性,因此,在時間上,認為因果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空間上,認為世界上一切生命,無不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淪于六道輪回之中。
大乘佛教的因果觀,以龍樹的中觀論為代表,主要體現在對佛教內部及外部各派于因果關系上所持觀點的總結與批判。對這些在因果關系上所產生的不同見解,龍樹概括出四對八個方面,并一一予以破斥。這就是《中論》中討論最為熱烈、辯證法意味極為濃厚、邏輯關系十分緊密的“八不偈”。所謂八不,即:“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卑瞬挥肿鳌鞍瞬恢杏^”“八不正觀”“八不緣起”“八不中道”“無得中道”“無得正觀”“不二正觀”及“八遮”等。這些都是包括三論宗在內的中觀佛教的重要理論思想和核心內容。
根據中觀佛教,八不即中道,超越二邊、遠離兩極即是中道。這是中觀佛教以及三論宗“理論與觀行”的根本內容。也就是說,世間一切生滅現象的發生,皆是依因待緣,緣聚緣散的原因,而實質上并無真正生滅可言。如果說有生或有滅,那就偏頗了任何一邊,因此遠離二邊,說不生不滅,契合中道之理。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四對八不,目的在于用遮遣的方法,即一種特有的否定方法來破除上述八種世俗成見,以彰顯無得中道之實義,故稱“八不中道”。由于八不旨在闡釋諸法緣起之理,故又有“八不緣起”之稱。因此,“不生、不滅”等八不,總破內外道一切執見,其中“不常、不斷”等六不,共明“不生不滅”之理義。故此,“不生不滅”為八不之本;又因“不滅”以“不生”而得立,所以“不生”是無得正觀之根本,也是“八不中道”的核心所在。
二、“唯破不立”的方法論
中觀佛教,始終堅持“唯破不立”的方法論,摧破一切內外道于四對八法上的執見。根據《中觀論疏》,八不依次破斥的是闡提、聲聞、外道、獨覺以及初發心菩薩之執見。也就是說,“不生”是破一闡提的“諸法皆有生”之見;而“不滅”則是破一闡提的“一切法皆滅”之見;“不斷”破的是斷見聲聞“斷滅生死”之見;而“不?!眲t破是常見聲聞“身常住無為涅槃”之見;“不一”破的是外道“計我與五陰為一”之見;而“不異”則破的是外道“計我與五陰為異”之見;“不來、不出”則分別破的是獨覺及初發心菩薩所謂“乘因至果出三界,來有所從,去有所至”之見?!?span lang="EN-US">1】龍樹《中論》中的八不,目的在于破斥內外道于四對八法上的邪知邪見,以彰顯“無得正觀”之中道本義。一般認為,部派佛教偏于講生滅。他們在事物由因緣和合而生,亦由因緣離散而滅等因果關系問題上,持事物有實在的生、亦有實在的滅之執見。
另一方面,根據傳統的印度宗教哲學,正統的婆羅門教各派哲學,基本持“?!币?span lang="EN-US">,強調“我”(靈魂)常住不滅。而屬于樸素唯物論的順世論,則持“斷”見,認為雖然宇宙不斷滅,但是人生或人的生命是有斷滅的,沒有靈魂,“我”可以不受果報輪回的束縛。這是所謂的“無因生”論者。正統的印度六派哲學之數論派,持“一”見,認為一切事物是從自身中產生的,因中有果,果是從因轉化而來,故此因果是一。而同樣屬正統派六派哲學的勝論派,則與之相反,主張“異”見,認為因與果的性質相異,因中無果,果是由眾因積聚而來。另外還有“來”見,認為因由外來,從大自在天而來?!俺觥币?span lang="EN-US">,說因由自出,認為因是自有的,因不在外,而在自身,由于人自身有前因存在,必然產生相應的后果,這是宿命論的觀點【2】。
所以,從因果關系上說有無,能推衍出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現象。而真正的緣起說,乃是對此四對八法的不執著,特別是不能執著于“生滅”。根據中觀佛教,我們通常所講的因緣和合而有生,因緣散離而有滅,這很容易被誤解為有實在的生和有實在的滅。然而這是不符合緣起論的本懷的。緣起論只講沒有實在的生滅,認為必須首先否定生滅,才能顯示出緣起說的真諦。由否定“生滅”,進而否定“常斷”“一異”和“來出”,由此克服并遠離八種偏見或極端,即是“中道”。
所以,八不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大乘中觀派又分別從事物的主體、時間、空間和運動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
具體而言,“生”和“滅”,是就事物或現象的主體來說的?!吧?span lang="EN-US">,即產生、存在;“滅”,即消失或消亡。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無不在發展變化中。事物的產生,是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亡,是因緣的離散。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各種因緣聚合、離散的狀態而已,而且這種因緣和合,時刻都在發生變化之中。所以,實質上并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滅。有生即有滅,生即意味著滅;有滅則有生,滅也意味著新的生。
而“?!焙汀皵唷?span lang="EN-US">,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對事物或現象的判斷?!俺!?span lang="EN-US">,是指事物常住不變的狀態,是不變的、永恒的;“斷”,是間斷、中斷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種形態的中止。所以,無常就是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不可能有常住、不變的永恒存在。不斷,從時間的角度講,這種事物的變化是持續進行的,是不間斷、不中止的。
再說“一”和“異”,這是基于空間上來理解的。根據中觀佛教,若“一”則無緣,若“異”則無相續。如果事物是完全一樣的,那么,就不可能有萬物生起的因緣。如果事物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萬物就不可能繼續存在。照此,由“一”“異”而引申出來的見解都應該被拋棄,故說“不一不異”。世間事物均不可能完全相同,亦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從空間的角度,如果將“一”理解為整體,“異”理解為個體,那么,“一”的組成部分,就可以理解為由眾多個體(異)組成,而這些組成部分或個體(異),又可以分為許許多的異,就像物理學上,物質細分為原子、分子、中子、質子等。物質若無限細分,到了一定的極限,永遠找不到最小的或無窮小的單位。這就是“不異”。相反,作為“一”,從整體的角度看,沒有最大,宇宙是無邊無際,是無窮大。這就是“不一”。
中觀佛教在主體、時間、空間的角度予以否定后,接下來又從運動的角度來加以否定?!皝怼焙汀俺觥?span lang="EN-US">,是運動的狀態。所謂“來”,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從大自在天和世性微塵等來;所謂“出”,意指還去本處,也就是說萬物無論發展至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其原來的地方。所以,中觀講“不來亦不出”,也就是要以不斷否定的方式來揭示事物的本質,把正反兩個極端都予否定掉,并達到接近真理的目的。這就是中觀佛教的特殊思維方式和理論特色。
中觀佛教認為,事物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事物變動不居,故沒有恒常不變的自體。所以無自體,實質即是性空。性空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無有障礙;不論緣起還是緣滅,都是沒有自體的。因此,這個無論何時何地都無自體的規律,就是性空。大乘的性空,實際上就是為了闡釋緣起法,揭示諸法實相畢竟空的思想。所以,緣起法包含緣生與緣滅兩種現象,而這兩種相對而又互為因果關系的現象,都是無自體、無自性的。故大乘佛教講性空,自然要把緣生和緣滅辯證地統一起來看,從而以彰顯空有不二、圓融無礙的中道實相論。
三、從邏輯關系上破斥
佛學是一種思辨的哲學。以否定而又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包括大乘佛教在內的印度所有宗教哲學的思維特色。這種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在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的“八不”理論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闡發,并發展到了極致。
《中論》“八不”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則是“不生”。在龍樹看來,否定了事物的因果關系,也就否定了事物的產生和存在,也就突顯了空義。強調“不生”,并將之置于偈首,其重要性,尤其在青目《釋》中,可以看出端倪來:“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以無生、無滅故,余六事亦然……若深求不常不斷,即是不生不滅。何以故?法若實有,則不應無;先有今無,是即為斷。若先有性,是則為常。是故說不常不斷,即入不生不滅義。有人雖聞四種破諸法,猶以四門成諸法。是亦不然。若一,則無緣;若異,則無相續……是故復說不一不異。有人雖聞六種破諸法,猶以來出成諸法。來者,言諸法從自在天、世性、微塵等來;出者,還去至本處?!薄?span lang="EN-US">3】
顯然,青目的意思是,只要破了“生、滅”,也就破了“常、斷”,乃至“來、出”等六法。然而,在“生、滅”二法的破斥上,龍樹顯然是將“生”置于首位,予以破之。龍樹認為,破“生”即破“滅”,因為有“生”才有“滅”,“滅”是相對于“生”,并由此衍進而來的。把“生”置于頌首,足見龍樹強調破“生”的重要。
“生”于八法之首,致力于對“生”的破斥,是龍樹“熄滅諸戲論”的一貫方針?!吨姓摗分姓f:“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边@里,龍樹對“自生”、“他生”、“自他共生”以及“無因生”等四個方面的破斥,顯然針對的是當時在印度普遍流行的四種因果論。即:一、以數論派為代表的“因中有果論”,二、正理、勝論派的“因中無果論”,三、耆那教的“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四、順世論的“無因論”。龍樹認為此“四生”說,自相矛盾,皆不能成立。
對于這個問題,青目《釋》中有具體的說明:“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眾因。復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余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自無,故他亦無。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若無因而有萬物者,是則為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當升天,以無因故?!薄?span lang="EN-US">4】
在青目看來,如果事物是自生的,則會構成三個方面的過錯:(1)一法二體(能生和所生)過;(2)無因生過;(3)無窮生過。青目認為,“自生”不能成立,“他生”也自然不能成立,因為“他”是相對于“自”而說的,沒有“自”就沒有“他”。所以,說“共生”,則有自生與他生兩種過錯,說“無因生”,則會有破壞因果的過錯。
中觀派另一位論師佛護,在其《中論注》中對龍樹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頌,亦作了精辟的闡釋。他說:”諸法不自生,其生無用故,又墮大過故。何以故?若諸法以自體而有,則無須再生,若已有還生,則無論于何時無有不生(患無窮過)”。佛護認為,如果諸法可以不依因待緣而自行生起的話,那么,這將導致“生”的無用,因為它已然存在,根本就不需要再生。而且,這種“生”在能生與所生之間,根本沒有分別,那又何以為“生”呢?再說,如果諸法能夠自行生起,那它一旦生起,就應不斷地生下去,這樣就會有無窮過,顯然違反事物的客觀規律,也與經驗事實不符。由于諸法自生會導致矛盾,亦即會導致生的無用和無窮,而無用和無窮,都與論敵所信受的前提相矛盾。
佛護的這種對諸法自生論者的駁論,在方法論上稱之為“歸謬論證法”,即“應成法”。在佛護看來,龍樹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注解《中論》時,提出以“敵論隨言出過”的歸謬論證方式來論證空的思想。為此,月稱對佛護“唯破不立”的歸謬論證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一論證方法,最符合中觀思想,最契合中道之理,也是表述中觀立場最好的方法與途徑。
既然事物是由各種關系或條件(眾緣)聚合而生,那么,事物中就不可能有其內在的真實不變的自體(自性)。既然自性不存在,他性亦自然不可能存在,因為他性是依自性而有的。所以《中論》中說:“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鼻嗄酷槍Υ隧?span lang="EN-US">,亦做了如下的解釋:“諸法自性不在眾緣中,但眾緣和合故得名字。自性即是自體。眾緣中無自性,自性無故,不自生。自性無故,他性亦無。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應從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義。無因則有大過;有因尚可破,何況無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薄?span lang="EN-US">5】根據中觀佛教,諸法無自性故空,諸法不自生,只是依緣而生。龍樹因此說無自性也無他性,所以也無緣起。其實,當說諸法不能自生,唯依因待緣而生時,這樣的緣起其實是完全排斥了自生的他生,而不是真正的緣起的緣生。然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其實,龍樹在破除緣生的同時,主要是還破除了他生的假緣起之見。
四、從因果關系上破斥
龍樹否定事物有實在的因果關系,認為因不實在,果也不實在,“因中有果論”不能成立,“因中無果論”亦不能成立。龍樹在《十二門論·觀有果無果門》中說:“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6】
所謂“先有則不生”,顯然是針對“因中有果論”而提出的。龍樹在《十二門論》中說:“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則無窮。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復應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從是有邊,復應更生,是則無窮?!瓘痛?span lang="EN-US">,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應作,成已不應成,是故有法不應生。復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時果應可見,而實不可見?!瓘痛?span lang="EN-US">,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則因因相壞,果果相壞。何以故?如曡在縷,如果在器,但是住處,不名為 因。何以故?縷器非曡果因故。若因壞果亦壞,是故縷等非曡等因。因無故果亦無?!瓘痛?span lang="EN-US">,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應有相現,如聞香知有華,聞聲知有鳥,聞笑知有人,見煙知有火,見鶴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應有相現,今果體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當知因中先無果?!薄?span lang="EN-US">7】
所謂“先無亦不生”,則是對“因中無果論”的駁斥。龍樹在《十二門論》中接著說:“若謂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無而生者,應有第二頭、第三手生。何以故?無而生故……若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則一一物應生一切物,如指端應生車馬飲食等。如是,縷不應但出曡,亦應出車馬飲食等。何以故?若無而能生者,何故縷但能生曡,而不生車馬飲食等物?以俱無故。若因中無果而果生者,則諸因不應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須油者要從麻取,不笮于沙。若俱無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謂曾見麻出油,不見從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應言余時見麻出油,不見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余時見麻出油,是故麻中求,不取于沙?!薄?span lang="EN-US">6】
所謂“有無亦不生”,則是破斥耆那教的“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的。對此,龍樹在《十二門論》中說:“若謂因中先亦有果亦無果而果生,是事不然。何以故?有無性相違故。性相違者,云何一處?如明暗、苦樂、去住、縛解不得同處。是故因中先有果先無果二俱不生?!薄?span lang="EN-US">7】
這里,有果、無果,按龍樹的說法,應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而相互矛盾的兩個概念,是不可能同時于“因”中共生的。對于“共生”不能成立的問題,月稱在《入中論》中說得更為詳盡。月稱說:“計共生者,謂既從自生,故計共生。如從泥團、杖、輪、繩、水、陶師等,而有瓶生。瓶與泥團非有異法,要泥團性中有瓶,乃得生,故從自生。陶師功用等他法亦能生瓶,故亦從他生。以是執為自他共生。外法既爾,內法亦然,要自他共乃得有生。彼宗安立命、非命、福、罪、漏、律儀等九句義,謂是真宗。如彌勒要前世命根中有,今乃得生,故從自生。以彌勒與命根非異法故……彌勒亦從父母、法、非法、漏等他法而生,故亦從他生……破曰:此說儀不應理,以俱犯前說眾過故?!薄?span lang="EN-US">8】又說:“如一胡麻,能有油出,則多胡麻,亦有油出。若沙礫雖多,終不能出油。如是各別能生者,多乃能生。故計共生,不應道理?!薄?span lang="EN-US">9】顯然,月稱認為,既然“自生”、“他生”都不能成立,“共生”也自然不能成立。這就好比兩堆各別的沙礫不能出油一樣,即使把它們聚積到一起也同樣不能出油。所以說,“共生”也不能成立。
“無因生”,顯然是對順世論的駁斥。對于這個問題,月稱在《入中論》中作了如此破斥:“若謂諸法自然者,如波那娑樹非波那娑果之因,棟木及阿摩落等亦非彼因,則棟木等亦應能生彼果。又波那娑果既從非因之波那娑樹生,亦應從三界一切法生,俱非因故……若眾生無因者,應如虛空青蓮華之色香,都無可取。然實有可取,應知一切眾生唯有因生,猶如自心。若如汝宗,則緣青之心應非由青境現前而生。然緣青之心唯緣青境乃生,非自然生。故自然生不應道理?!薄?span lang="EN-US">10】所以,月稱強調,主張“無因生”,則會導致對因果律的破壞。
五、結論
中觀佛教的核心在于破邪顯正?!吨姓摗匪U發的是“緣起性空”“八不中道”“真俗不二”和“實相涅槃”這四種根本思想,由此構成了大乘佛教中觀哲學的理論內核。而《中論》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四對八個方面,所體現的是一種“雙遮雙遣”表達方式和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所破斥或否定的是內外道認知上的所謂不變的、獨立的“自性”。既然沒有任何不變的、獨立的自性,那么,像“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這些現象的屬性都無法成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幻有的,人們通常所認識的客觀世界都是不真實的,只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可言;萬事萬物皆因因緣和合而生起,皆因因緣離散而消亡,沒有獨立的自性,無自性即空。這是中觀佛教“緣起性空”的核心內容所在。
《中論》是龍樹眾多論著中,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也是龍樹中觀思想集中體現的舞臺。龍樹以“四生”來破“生”,以“生”來破“滅”乃至“常”“斷”“一”“異”“來”“出”等八法,這種力破是全面而深入的。破邪在于顯正,揭示的是龍樹一貫所主張的“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基本思想。龍樹的這一套正反雙邊均予否定或破斥的理論方法,明顯包含了辯證法的思維因素和特點。這種富含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正如中觀派著名論師月稱所歸納的那樣,是一種破而不立的“應成法”。即:肯定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并從相對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看到了事物具有對立雙方,并得出只有從二者的對比中,才能探求這種現象的性質;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同時亦看到了向局部的轉化。龍樹采用的這種類似于西洋邏輯“歸謬法”的“應成法”,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典型中觀特色的辯證法。龍樹利用這一特殊的方法論,除了要論破一切內外學說和知見外,更主要的是試圖揭示一種既不可以以語言表述,又不是一般邏輯論證所能表達的真理,也就是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妙理。正如《中論·觀法品》所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顯然,龍樹在思想方法上,不僅超越了一切形式邏輯的因明論證,而且自行發展并達到了辯證法的理論高度。
注釋
【1】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末)“因緣品第一”。
【2】方立天:《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19頁。
【3】《大正藏》第30卷第1頁上。
【4】《大正藏》第30卷第1頁中。
【5】《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中。
【6】《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下。
【7】《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上。
【8】法尊譯《入中論》卷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第1頁。
【9】同上,第2頁。
【10】同上,第3頁。
原載:《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6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2.3)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摘要:“生”是印度哲學中非常重要的哲學范疇,與“不生”相對,是印度正統派哲學與非正統派哲學始終關注,并開展對話與交鋒的核心內容之一。各派于此問題上的對立與沖突,進一步突顯出古代印度不同思想體系間的理論差別和基本價值判斷。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對傳統印度宗教哲學中有生論的破斥,是全面而具特色的。本文結合龍樹《中論》的核心內容——“八不中道”,從因果關系上對印度最具代表的宗教哲學派別的理論思想加以辨析,以揭示中觀佛教對“生”的否定的辯證法意趣以及對空義的高度闡發。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狈鸾陶J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會經過由產生到消亡的發展演變過程,但是,如果從空義角度講,其實并沒有一個常住不變、潛藏不滅的存在,所以說是“無?!??!盁o?!笔恰盎谩钡漠惷?span lang="EN-US">,也是幻有的本質。經驗世界的一切都是生生滅滅、運動變遷、變化不居的,沒有常住或永恒的實體,所以又說是“無我”。在佛教看來,“無常、無我”是制約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因此,經驗世界是非真實的存在。非真存在,即是幻有,幻有即是空。經驗世界是一個虛妄的幻象,是不真實的存在,所以是無常的?;谶@一原則,中觀佛教從事物或現象矛盾的兩面作了富含辯證法意味的發展,并推向極致,使之成為大乘佛教最具理論特色的思維方式,深刻影響了印度其它宗教哲學的教義思想,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包括佛教在內印度哲學的思想內涵。
一、“八不”的中觀意趣
緣起論是一切佛法的理論基石。佛教的所有經論無不是從緣起論這一核心中源流并開展出來的。緣起論實質上就是關于事物間因果關系的理論。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不依因待緣,因緣和合而生。有因則有果,有果必有因,從因溯果,由果推因,因果相續,因果歷然。所以事物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貫通、互為因果的關系。佛教強調因果律的普遍性,因此,在時間上,認為因果遍于過去、現在和未來;在空間上,認為世界上一切生命,無不受因果律的支配,而淪于六道輪回之中。
大乘佛教的因果觀,以龍樹的中觀論為代表,主要體現在對佛教內部及外部各派于因果關系上所持觀點的總結與批判。對這些在因果關系上所產生的不同見解,龍樹概括出四對八個方面,并一一予以破斥。這就是《中論》中討論最為熱烈、辯證法意味極為濃厚、邏輯關系十分緊密的“八不偈”。所謂八不,即:“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卑瞬挥肿鳌鞍瞬恢杏^”“八不正觀”“八不緣起”“八不中道”“無得中道”“無得正觀”“不二正觀”及“八遮”等。這些都是包括三論宗在內的中觀佛教的重要理論思想和核心內容。
根據中觀佛教,八不即中道,超越二邊、遠離兩極即是中道。這是中觀佛教以及三論宗“理論與觀行”的根本內容。也就是說,世間一切生滅現象的發生,皆是依因待緣,緣聚緣散的原因,而實質上并無真正生滅可言。如果說有生或有滅,那就偏頗了任何一邊,因此遠離二邊,說不生不滅,契合中道之理。所以,說“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四對八不,目的在于用遮遣的方法,即一種特有的否定方法來破除上述八種世俗成見,以彰顯無得中道之實義,故稱“八不中道”。由于八不旨在闡釋諸法緣起之理,故又有“八不緣起”之稱。因此,“不生、不滅”等八不,總破內外道一切執見,其中“不常、不斷”等六不,共明“不生不滅”之理義。故此,“不生不滅”為八不之本;又因“不滅”以“不生”而得立,所以“不生”是無得正觀之根本,也是“八不中道”的核心所在。
二、“唯破不立”的方法論
中觀佛教,始終堅持“唯破不立”的方法論,摧破一切內外道于四對八法上的執見。根據《中觀論疏》,八不依次破斥的是闡提、聲聞、外道、獨覺以及初發心菩薩之執見。也就是說,“不生”是破一闡提的“諸法皆有生”之見;而“不滅”則是破一闡提的“一切法皆滅”之見;“不斷”破的是斷見聲聞“斷滅生死”之見;而“不?!眲t破是常見聲聞“身常住無為涅槃”之見;“不一”破的是外道“計我與五陰為一”之見;而“不異”則破的是外道“計我與五陰為異”之見;“不來、不出”則分別破的是獨覺及初發心菩薩所謂“乘因至果出三界,來有所從,去有所至”之見?!?span lang="EN-US">1】龍樹《中論》中的八不,目的在于破斥內外道于四對八法上的邪知邪見,以彰顯“無得正觀”之中道本義。一般認為,部派佛教偏于講生滅。他們在事物由因緣和合而生,亦由因緣離散而滅等因果關系問題上,持事物有實在的生、亦有實在的滅之執見。
另一方面,根據傳統的印度宗教哲學,正統的婆羅門教各派哲學,基本持“?!币?span lang="EN-US">,強調“我”(靈魂)常住不滅。而屬于樸素唯物論的順世論,則持“斷”見,認為雖然宇宙不斷滅,但是人生或人的生命是有斷滅的,沒有靈魂,“我”可以不受果報輪回的束縛。這是所謂的“無因生”論者。正統的印度六派哲學之數論派,持“一”見,認為一切事物是從自身中產生的,因中有果,果是從因轉化而來,故此因果是一。而同樣屬正統派六派哲學的勝論派,則與之相反,主張“異”見,認為因與果的性質相異,因中無果,果是由眾因積聚而來。另外還有“來”見,認為因由外來,從大自在天而來?!俺觥币?span lang="EN-US">,說因由自出,認為因是自有的,因不在外,而在自身,由于人自身有前因存在,必然產生相應的后果,這是宿命論的觀點【2】。
所以,從因果關系上說有無,能推衍出生滅、常斷、一異、來出等現象。而真正的緣起說,乃是對此四對八法的不執著,特別是不能執著于“生滅”。根據中觀佛教,我們通常所講的因緣和合而有生,因緣散離而有滅,這很容易被誤解為有實在的生和有實在的滅。然而這是不符合緣起論的本懷的。緣起論只講沒有實在的生滅,認為必須首先否定生滅,才能顯示出緣起說的真諦。由否定“生滅”,進而否定“常斷”“一異”和“來出”,由此克服并遠離八種偏見或極端,即是“中道”。
所以,八不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對任何事物都不執著。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大乘中觀派又分別從事物的主體、時間、空間和運動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
具體而言,“生”和“滅”,是就事物或現象的主體來說的?!吧?span lang="EN-US">,即產生、存在;“滅”,即消失或消亡。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無時無刻,無不在發展變化中。事物的產生,是因緣的聚合;事物的消亡,是因緣的離散。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各種因緣聚合、離散的狀態而已,而且這種因緣和合,時刻都在發生變化之中。所以,實質上并無所謂生,亦無所謂滅。有生即有滅,生即意味著滅;有滅則有生,滅也意味著新的生。
而“?!焙汀皵唷?span lang="EN-US">,則是從時間的角度對事物或現象的判斷?!俺!?span lang="EN-US">,是指事物常住不變的狀態,是不變的、永恒的;“斷”,是間斷、中斷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種形態的中止。所以,無常就是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之中,不可能有常住、不變的永恒存在。不斷,從時間的角度講,這種事物的變化是持續進行的,是不間斷、不中止的。
再說“一”和“異”,這是基于空間上來理解的。根據中觀佛教,若“一”則無緣,若“異”則無相續。如果事物是完全一樣的,那么,就不可能有萬物生起的因緣。如果事物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萬物就不可能繼續存在。照此,由“一”“異”而引申出來的見解都應該被拋棄,故說“不一不異”。世間事物均不可能完全相同,亦不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從空間的角度,如果將“一”理解為整體,“異”理解為個體,那么,“一”的組成部分,就可以理解為由眾多個體(異)組成,而這些組成部分或個體(異),又可以分為許許多的異,就像物理學上,物質細分為原子、分子、中子、質子等。物質若無限細分,到了一定的極限,永遠找不到最小的或無窮小的單位。這就是“不異”。相反,作為“一”,從整體的角度看,沒有最大,宇宙是無邊無際,是無窮大。這就是“不一”。
中觀佛教在主體、時間、空間的角度予以否定后,接下來又從運動的角度來加以否定?!皝怼焙汀俺觥?span lang="EN-US">,是運動的狀態。所謂“來”,就是說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從大自在天和世性微塵等來;所謂“出”,意指還去本處,也就是說萬物無論發展至何種程度,最終還是要回到其原來的地方。所以,中觀講“不來亦不出”,也就是要以不斷否定的方式來揭示事物的本質,把正反兩個極端都予否定掉,并達到接近真理的目的。這就是中觀佛教的特殊思維方式和理論特色。
中觀佛教認為,事物都是緣起的,緣起的事物變動不居,故沒有恒常不變的自體。所以無自體,實質即是性空。性空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無有障礙;不論緣起還是緣滅,都是沒有自體的。因此,這個無論何時何地都無自體的規律,就是性空。大乘的性空,實際上就是為了闡釋緣起法,揭示諸法實相畢竟空的思想。所以,緣起法包含緣生與緣滅兩種現象,而這兩種相對而又互為因果關系的現象,都是無自體、無自性的。故大乘佛教講性空,自然要把緣生和緣滅辯證地統一起來看,從而以彰顯空有不二、圓融無礙的中道實相論。
三、從邏輯關系上破斥
佛學是一種思辨的哲學。以否定而又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是包括大乘佛教在內的印度所有宗教哲學的思維特色。這種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在以龍樹為代表的中觀派的“八不”理論中,得以淋漓盡致的闡發,并發展到了極致。
《中論》“八不”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則是“不生”。在龍樹看來,否定了事物的因果關系,也就否定了事物的產生和存在,也就突顯了空義。強調“不生”,并將之置于偈首,其重要性,尤其在青目《釋》中,可以看出端倪來:“法雖無量,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以無生、無滅故,余六事亦然……若深求不常不斷,即是不生不滅。何以故?法若實有,則不應無;先有今無,是即為斷。若先有性,是則為常。是故說不常不斷,即入不生不滅義。有人雖聞四種破諸法,猶以四門成諸法。是亦不然。若一,則無緣;若異,則無相續……是故復說不一不異。有人雖聞六種破諸法,猶以來出成諸法。來者,言諸法從自在天、世性、微塵等來;出者,還去至本處?!薄?span lang="EN-US">3】
顯然,青目的意思是,只要破了“生、滅”,也就破了“常、斷”,乃至“來、出”等六法。然而,在“生、滅”二法的破斥上,龍樹顯然是將“生”置于首位,予以破之。龍樹認為,破“生”即破“滅”,因為有“生”才有“滅”,“滅”是相對于“生”,并由此衍進而來的。把“生”置于頌首,足見龍樹強調破“生”的重要。
“生”于八法之首,致力于對“生”的破斥,是龍樹“熄滅諸戲論”的一貫方針?!吨姓摗分姓f:“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边@里,龍樹對“自生”、“他生”、“自他共生”以及“無因生”等四個方面的破斥,顯然針對的是當時在印度普遍流行的四種因果論。即:一、以數論派為代表的“因中有果論”,二、正理、勝論派的“因中無果論”,三、耆那教的“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四、順世論的“無因論”。龍樹認為此“四生”說,自相矛盾,皆不能成立。
對于這個問題,青目《釋》中有具體的說明:“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眾因。復次,若從自體生,則一法有二體,一謂生,二謂生者。若離余因從自體生者,則無因無緣。又生更有生,生則無窮。自無,故他亦無。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從自生,亦不從他生。共生則有二過,自生、他生故。若無因而有萬物者,是則為常,是事不然。無因則無果;若無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應墮地獄,十惡五逆應當升天,以無因故?!薄?span lang="EN-US">4】
在青目看來,如果事物是自生的,則會構成三個方面的過錯:(1)一法二體(能生和所生)過;(2)無因生過;(3)無窮生過。青目認為,“自生”不能成立,“他生”也自然不能成立,因為“他”是相對于“自”而說的,沒有“自”就沒有“他”。所以,說“共生”,則有自生與他生兩種過錯,說“無因生”,則會有破壞因果的過錯。
中觀派另一位論師佛護,在其《中論注》中對龍樹的“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一頌,亦作了精辟的闡釋。他說:”諸法不自生,其生無用故,又墮大過故。何以故?若諸法以自體而有,則無須再生,若已有還生,則無論于何時無有不生(患無窮過)”。佛護認為,如果諸法可以不依因待緣而自行生起的話,那么,這將導致“生”的無用,因為它已然存在,根本就不需要再生。而且,這種“生”在能生與所生之間,根本沒有分別,那又何以為“生”呢?再說,如果諸法能夠自行生起,那它一旦生起,就應不斷地生下去,這樣就會有無窮過,顯然違反事物的客觀規律,也與經驗事實不符。由于諸法自生會導致矛盾,亦即會導致生的無用和無窮,而無用和無窮,都與論敵所信受的前提相矛盾。
佛護的這種對諸法自生論者的駁論,在方法論上稱之為“歸謬論證法”,即“應成法”。在佛護看來,龍樹的空是“唯破不立,只遮非表”;所以,他在注解《中論》時,提出以“敵論隨言出過”的歸謬論證方式來論證空的思想。為此,月稱對佛護“唯破不立”的歸謬論證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這一論證方法,最符合中觀思想,最契合中道之理,也是表述中觀立場最好的方法與途徑。
既然事物是由各種關系或條件(眾緣)聚合而生,那么,事物中就不可能有其內在的真實不變的自體(自性)。既然自性不存在,他性亦自然不可能存在,因為他性是依自性而有的。所以《中論》中說:“如諸法自性,不在于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鼻嗄酷槍Υ隧?span lang="EN-US">,亦做了如下的解釋:“諸法自性不在眾緣中,但眾緣和合故得名字。自性即是自體。眾緣中無自性,自性無故,不自生。自性無故,他性亦無。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應從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義。無因則有大過;有因尚可破,何況無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薄?span lang="EN-US">5】根據中觀佛教,諸法無自性故空,諸法不自生,只是依緣而生。龍樹因此說無自性也無他性,所以也無緣起。其實,當說諸法不能自生,唯依因待緣而生時,這樣的緣起其實是完全排斥了自生的他生,而不是真正的緣起的緣生。然而“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其實,龍樹在破除緣生的同時,主要是還破除了他生的假緣起之見。
四、從因果關系上破斥
龍樹否定事物有實在的因果關系,認為因不實在,果也不實在,“因中有果論”不能成立,“因中無果論”亦不能成立。龍樹在《十二門論·觀有果無果門》中說:“先有則不生,先無亦不生,有無亦不生,誰當有生者?”【6】
所謂“先有則不生”,顯然是針對“因中有果論”而提出的。龍樹在《十二門論》中說:“若果因中先有而生,是則無窮。如果先未生而生者,今生已,復應更生。何以故?因中常有故。從是有邊,復應更生,是則無窮?!瓘痛?span lang="EN-US">,有已先成,何用更生?如作已不應作,成已不應成,是故有法不應生。復次,若有生,因中未生時果應可見,而實不可見?!瓘痛?span lang="EN-US">,若因中先有果生者,是則因因相壞,果果相壞。何以故?如曡在縷,如果在器,但是住處,不名為 因。何以故?縷器非曡果因故。若因壞果亦壞,是故縷等非曡等因。因無故果亦無?!瓘痛?span lang="EN-US">,若因中有果而不可得,應有相現,如聞香知有華,聞聲知有鳥,聞笑知有人,見煙知有火,見鶴知有池。如是,因中若先有果應有相現,今果體亦不可得,相亦不可得,如是當知因中先無果?!薄?span lang="EN-US">7】
所謂“先無亦不生”,則是對“因中無果論”的駁斥。龍樹在《十二門論》中接著說:“若謂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無而生者,應有第二頭、第三手生。何以故?無而生故……若因中先無果而果生者,則一一物應生一切物,如指端應生車馬飲食等。如是,縷不應但出曡,亦應出車馬飲食等。何以故?若無而能生者,何故縷但能生曡,而不生車馬飲食等物?以俱無故。若因中無果而果生者,則諸因不應各各有力能生果,如須油者要從麻取,不笮于沙。若俱無者,何故麻中求,而不笮沙?若謂曾見麻出油,不見從沙出,是故麻中求,而不笮沙,是事不然。何以故?若生相成者,應言余時見麻出油,不見沙出,是故于麻中求,不取沙。而一切法生相不成故,不得言余時見麻出油,是故麻中求,不取于沙?!薄?span lang="EN-US">6】
所謂“有無亦不生”,則是破斥耆那教的“因中亦有果亦無果論”的。對此,龍樹在《十二門論》中說:“若謂因中先亦有果亦無果而果生,是事不然。何以故?有無性相違故。性相違者,云何一處?如明暗、苦樂、去住、縛解不得同處。是故因中先有果先無果二俱不生?!薄?span lang="EN-US">7】
這里,有果、無果,按龍樹的說法,應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概念,而相互矛盾的兩個概念,是不可能同時于“因”中共生的。對于“共生”不能成立的問題,月稱在《入中論》中說得更為詳盡。月稱說:“計共生者,謂既從自生,故計共生。如從泥團、杖、輪、繩、水、陶師等,而有瓶生。瓶與泥團非有異法,要泥團性中有瓶,乃得生,故從自生。陶師功用等他法亦能生瓶,故亦從他生。以是執為自他共生。外法既爾,內法亦然,要自他共乃得有生。彼宗安立命、非命、福、罪、漏、律儀等九句義,謂是真宗。如彌勒要前世命根中有,今乃得生,故從自生。以彌勒與命根非異法故……彌勒亦從父母、法、非法、漏等他法而生,故亦從他生……破曰:此說儀不應理,以俱犯前說眾過故?!薄?span lang="EN-US">8】又說:“如一胡麻,能有油出,則多胡麻,亦有油出。若沙礫雖多,終不能出油。如是各別能生者,多乃能生。故計共生,不應道理?!薄?span lang="EN-US">9】顯然,月稱認為,既然“自生”、“他生”都不能成立,“共生”也自然不能成立。這就好比兩堆各別的沙礫不能出油一樣,即使把它們聚積到一起也同樣不能出油。所以說,“共生”也不能成立。
“無因生”,顯然是對順世論的駁斥。對于這個問題,月稱在《入中論》中作了如此破斥:“若謂諸法自然者,如波那娑樹非波那娑果之因,棟木及阿摩落等亦非彼因,則棟木等亦應能生彼果。又波那娑果既從非因之波那娑樹生,亦應從三界一切法生,俱非因故……若眾生無因者,應如虛空青蓮華之色香,都無可取。然實有可取,應知一切眾生唯有因生,猶如自心。若如汝宗,則緣青之心應非由青境現前而生。然緣青之心唯緣青境乃生,非自然生。故自然生不應道理?!薄?span lang="EN-US">10】所以,月稱強調,主張“無因生”,則會導致對因果律的破壞。
五、結論
中觀佛教的核心在于破邪顯正?!吨姓摗匪U發的是“緣起性空”“八不中道”“真俗不二”和“實相涅槃”這四種根本思想,由此構成了大乘佛教中觀哲學的理論內核。而《中論》中“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這四對八個方面,所體現的是一種“雙遮雙遣”表達方式和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所破斥或否定的是內外道認知上的所謂不變的、獨立的“自性”。既然沒有任何不變的、獨立的自性,那么,像“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這些現象的屬性都無法成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是幻有的,人們通常所認識的客觀世界都是不真實的,只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可言;萬事萬物皆因因緣和合而生起,皆因因緣離散而消亡,沒有獨立的自性,無自性即空。這是中觀佛教“緣起性空”的核心內容所在。
《中論》是龍樹眾多論著中,最重要的哲學作品,也是龍樹中觀思想集中體現的舞臺。龍樹以“四生”來破“生”,以“生”來破“滅”乃至“常”“斷”“一”“異”“來”“出”等八法,這種力破是全面而深入的。破邪在于顯正,揭示的是龍樹一貫所主張的“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基本思想。龍樹的這一套正反雙邊均予否定或破斥的理論方法,明顯包含了辯證法的思維因素和特點。這種富含辯證的邏輯思維方式,正如中觀派著名論師月稱所歸納的那樣,是一種破而不立的“應成法”。即:肯定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并從相對性中看到了否定的作用;看到了事物具有對立雙方,并得出只有從二者的對比中,才能探求這種現象的性質;肯定一切事物都是剎那生滅變化的,同時亦看到了向局部的轉化。龍樹采用的這種類似于西洋邏輯“歸謬法”的“應成法”,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典型中觀特色的辯證法。龍樹利用這一特殊的方法論,除了要論破一切內外學說和知見外,更主要的是試圖揭示一種既不可以以語言表述,又不是一般邏輯論證所能表達的真理,也就是諸法實相畢竟空的妙理。正如《中論·觀法品》所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顯然,龍樹在思想方法上,不僅超越了一切形式邏輯的因明論證,而且自行發展并達到了辯證法的理論高度。
注釋
【1】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末)“因緣品第一”。
【2】方立天:《佛教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19頁。
【3】《大正藏》第30卷第1頁上。
【4】《大正藏》第30卷第1頁中。
【5】《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中。
【6】《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下。
【7】《大正藏》第30卷第161頁上。
【8】法尊譯《入中論》卷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第1頁。
【9】同上,第2頁。
【10】同上,第3頁。
原載:《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6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2.3)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