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個像宇宙那樣的科學概念,而是對數字技術所驅動和連接的信息空間的一種新...
人工智能是當下的社會熱點詞匯之一,也是哲學研究的一大熱門主題。
馬里奧·邦格的因果性思想的核心是“因果性范疇是眾多決定性范疇中的一個特例”。
在信息本體論中,無論是主張物質是信息的基礎還是主張信息是物質的基礎都會導致嚴重的問題。
"鐵道"等譯詞的歷史起源與傳播軌跡反映了近代中國與日本鐵路認知互動情形的復雜性。
進入21世紀,人類正步入深度科技化時代。在這樣一個人類攀爬巨大技術懸梯的時代,如何開拓與...
回顧數十年來的研究可知,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繼承傳統并開拓創新,在學科體系建設方面,機構、...
20世紀60年代末,德勒茲將存在論與單義性聯系起來。
進入21世紀以來,在信息通信技術、生命科技、數據與智能科技等新興科技力量的推動下,世界進...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技事業所取得的每一個輝煌成就,都離不開科學家矢志報國、服務人民的...
自環保運動以來,出現了生態健康與一體健康等概念,將生態系統思想運用于對健康的整合性研究...
在科技史領域,技術與人文是一對備受學界爭議的問題范式。
文章嘗試給“技術工具論”以更清晰表述。首先依照技術與人、價值、使用目的等的關系而整理其...
在二十一世紀新技術革命的背景下,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產生了一段不可見的距離。對于技術現象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昌明的時代。運用科學來探究未知并解釋一切,蔚然成風。物理主義被認為體現...
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帶來了生命科技領域的革命,同時引發了關于基因編輯...
作為一個美籍哲學家,馬爾庫塞對發達工業社會十分熟悉,他看到在當時的發達工業社會,科技應用十...
《邏輯哲學論》是維特根斯坦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時至今日,這部著作中的許多命題究竟是什...
身體論域自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學術界廣泛發酵以來, 其影響已然成為一個跨學
數據的倫理價值分析是當前諸多人文社會學科共同關
現代技術體系自誕生以來就展現出推動整個世界前進、促進生產方式和思維方
在關于狄拉克思想的研究中, 頗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是狄拉克對物理
2016年1月,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聲稱,一款名為“阿爾
當代心智哲學中, 知覺表征論 (representationalism) 是一種具有極強影
歐洲大陸哲學在認知科學中的作用逐漸成為當代西方學術界的一
自愛因斯坦以來, 人類就一直希望尋找到統一宇宙萬物的終極科學理
作為當代著名的思想家, 貝爾納·斯蒂格勒為我們理解技術現象以及現代技術的
技術人類學是一門源遠流長而又方興未艾的學科。自柏拉圖在《普羅泰戈拉》中將技術與人類
唐納德·戴維森 (Donald Davidson, 1917—2003) 是繼蒯因之后最著名
證明力源于證據的相關性及其關聯程度, 若要評價證據的證明力一定離不開相關
心靈因果排除 (the exclusion of mental causation) 是當前心靈哲學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