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提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對中國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的關于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根源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它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功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表現和應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論指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有力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通過實踐實現了與世界的統一,世界也由此被重構。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研究中國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本指導,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外國哲學的有益成分,重構了中國哲學歷史,形成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為批判舊的社會制度、推動中國社會發展、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從而也使自身成為中國道路的哲學表征。本文通過與中國傳統哲學功能、西方哲學功能的對比分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具有這個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在實踐中的表現。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的基本內涵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為人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哲學是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能夠引導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提供認識事物的方法,幫助人們正確看待事物。哲學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為人們的實踐指明方向、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同時,哲學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給予人精神力量,是推動人們進行社會變革的強大精神武器。哲學的基本功能在不同哲學體系中有不同表現,中國傳統哲學注重關注社會現實,其功能集中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西方哲學試圖對世界做出解釋,尋找世界的最高統一性;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根基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基于中國改造社會的實踐需要,不僅具有認識世界的功能,還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
(一)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
注重關注社會現實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因之,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集中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功能定位不僅強調修身齊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強調維護社會秩序與封建統治的現實需要。
儒家學派自創始人孔子開始就一直強調修身的重要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這部著作闡發了儒家重要的政治理想,其開篇便論述了“三綱領”“八條目”。所謂“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修齊治平是對“三綱領”“八條目”的概括。儒家思想以修身為中心,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張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內圣外王的精神。圣人是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君主不但能夠正己修身,提升自我修養,還能夠治國平天下,實現內圣外王。在儒家學派看來,政治與道德教化是統一的,孔子講“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君主唯以德行和仁愛治理國家,才有可能被人民愛戴,唯有踐“仁”行“禮”,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中國傳統的仁禮體系通過社會實踐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以此來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從內圣到外王,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個人的道德修養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社會秩序混亂,孔子周游列國,積極入世,尋求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旨在恢復西周禮樂文明的社會秩序。在孔子看來,如果各國都做到“仁”與“禮”,那么社會秩序就會得到恢復。孟子將君子具體化為“大丈夫”,提出“大丈夫”也是為了其仁政主張的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等與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相契合,對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重視現實,關注社會人生,主張經世致用,采取積極的入世態度,建立了龐大的仁禮體系。中國哲學從社會現實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服務于現實生活,旨在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
(二)西方哲學的功能
哲學在古希臘文中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就是對智慧的追求、對世界本原的追問。綜觀整個傳統西方哲學,哲學家們都試圖對世界做出解釋,尋找世界的最高統一性。
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哲學家們就在探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本原的本義是原初,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始終起著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狀態或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理由。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并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原是一類無定的本性或自然;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等等。
巴門尼德對自然哲學家從自然中尋找世界本原的做法進行了反思,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奠定了西方哲學本體論的基礎。巴門尼德首先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問題,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將主體與客體分離開來。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哲學的追求,他將“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的哲學宣言,認為人應該從對自然哲學的追求轉向研究自己身邊的事情,主張首先對人自身進行研究。蘇格拉底認為,在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先通過觀察人的心靈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內在原則規定外部世界,即通過反求諸己來認識世界的規定性,這個規定性實際上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規定性。人的智力能夠提供這種規定性,并且允諾這種規定性的出現。蘇格拉底以人的心靈為世界立法,從人的心靈出發尋求對世界的解釋。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萬物因分有理念而存在,一個事物之所以大,是因為分有了大的理念;一個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分有了美的理念。理念是事物的模本,事物的發展和趨向是無限接近于理念,而不能成為完美的理念本身。事物和理念的關系是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具體和普遍的關系?,F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是可感世界存在之原因,柏拉圖由理念出發來解釋世間萬物。
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哲學命題,試圖通過懷疑來尋找一個無可置疑的真理,并以此為基礎重新建立一座知識的大廈。通過這種方式,笛卡爾確立了主體的獨立地位,并將之作為一切認識的基礎??档抡嬲_立了主體性的原則,他為了尋求知識的確定性,綜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創造性地進行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档抡J為:“向來人們都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依照對象;但是在這個假定之下,想要通過概念先天地構成有關這些對象的東西以擴展我們的知識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因此我們不妨試試,當我們假定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時,我們在形而上學的任務中是否會有更好的進展。”3康德顛覆了認識必須符合對象的觀點,他認為,不是觀念去與對象相符合,而是對象先與我們的觀念相符合??档聦⑦@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中提出的新觀點進行類比,將對傳統認識論的顛覆看作認識論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使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但是,他將世界分為本體界與現象界,只是在現象界解決了主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本體界的自在之物卻是不能認識的,走向了不可知論。黑格爾實現了對康德哲學的超越,將傳統西方哲學推向了頂峰。黑格爾認為,在物體背后有一個超感性的存在,世界的本質就是精神,一切都是精神的作品。黑格爾雖然認為世界是人所創造的,但是他所說的人實質上是絕對精神,世界是在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中開出的。雖然黑格爾“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形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4,但是對世界的把握仍然是在思想內部進行的,沒有接觸到人們的現實生活,還停留在解釋世界的層面上。
傳統西方哲學“從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在超越到非時間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5,哲學家們在把握世界的過程中,派生出抽象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世界,旨在尋求世界的最高統一性。恩格斯評價黑格爾時指出:“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證實,人類就要馬上把他的哲學從理論轉移到實踐中去,并按照黑格爾的原則來改造整個世界。這是他和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所共有的幻想。”6在西方哲學家們看來,只要找到世界的最高統一性,就能夠解釋世界,從而改造世界,但這只是一種幻想,這種改造只是對抽象觀念的改造,并沒有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因此,傳統西方哲學的功能只是解釋世界。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結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而其根基又是中國文化的。所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來源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又根基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它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功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表現和應用,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在中國現代哲學中的呈現。
馬克思以實踐為核心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對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進行批判,闡發他的新唯物主義的實踐基礎,使哲學的主題由解釋世界轉換為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與社會現實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批判的哲學,植根于社會現實,始終將批判社會現實、改變世界作為自己的使命,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7“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8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方式不僅僅是簡單地使世界的存在發生變化,而且更是對不公平不公正事物的打破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舊世界的同時建立了一個新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顛覆了主客二分的傳統西方哲學,使哲學研究的主題從傳統形而上學回到現實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主體是現實的人,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實現了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現實的人”即無產階級通過實踐活動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對資產階級以及自身的階級地位進行否定,將世界改造為自己所需要的樣子,即共產主義。馬克思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并對其進行了批判,資本生產“對生活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生產活動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要理解現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狀況,就必須深入地進行資本批判”9。資本主義社會服從資本邏輯,一切都被資本操控,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都發生了異化。無產階級要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中解放出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就必須改造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才能擺脫被奴役的命運,每個人都得以自我實現和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現代性進行了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并不是要反對現代性,而是要對現代性進行重構。他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是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尖銳化,最終導致了經濟危機,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束縛,也阻礙了現代性的發展。要使現代性進一步發展,就要通過無產階級的力量進行斗爭以反對資產階級,瓦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著眼于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不滿足于僅僅對世界進行解釋,而是直面現實問題,找到社會問題的癥結,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對中國傳統哲學功能的超越。盡管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是實踐性的,但是,它的實踐功能只局限于修齊治平,而沒有對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現狀進行變革和改造。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吸收中國傳統哲學中修齊治平的實踐性,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而產生的一種更合理、更先進的哲學。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在中國的具體表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批判舊的社會制度,建設一個新中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地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批判,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地取得成功,為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的、革命的,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這個功能,是因為其與舊哲學出現了根本斷裂。在傳統西方哲學中,人與世界是主客二分的,馬克思將形而上學的超感性世界轉化為人的實踐世界,實現了對超感性世界的顛覆。費爾巴哈突出強調了感性,并將其與超感性世界對立起來,但是費爾巴哈的感性世界是抽象的,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學的層面。馬克思對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0。費爾巴哈的缺陷是將主體與客體分離,客體只是通過主體進行反映,而主體僅僅是對客體的簡單的“照鏡子”。他沒有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只是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對象,把感性世界理解為一個純粹的、與人的實踐毫無關聯的客體。費爾巴哈貶低了超感性存在,實質上是取消了人的主體性,將人看作是一個冰冷抽象的存在物,僅此而已。
馬克思真正走出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迷宮,將人與存在物統一起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就是世界,世界是在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中開出的,也就是說,絕對精神就是自然界,實際上還是把自然界與絕對精神相區分了;但是馬克思說世界就是哲學,“這個世界是思維和存在、人與世界歷史的完全同一,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是辯證的歷史的世界本身,這印證了馬克思‘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論斷”11。馬克思對世界重新進行了解釋,在他看來,世界是由人的實踐活動而生成的,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進程中,人與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這個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而整個世界由于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活動而有意義,因此這是人的實踐世界。在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學說進行辯證否定后,馬克思發現了實踐的重要作用。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立足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歸根結底是一種實踐哲學,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實踐的基礎上,世界被重構了。馬克思明確指出,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實踐,且人通過實踐推動世界變化發展。“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2人類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滿足其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但是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態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為了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保證生存和生活,人們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產品。“但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因為進入了人的否定性存在中,成為了人的否定性結構的一部分,即通過人的否定而與人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整體即世界,這個世界是人對存在物的否定。”13人通過否定性的實踐活動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改變了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態。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因人的否定性活動而生成,人絕不是外在于世界的存在,人與世界是統一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了世界。馬克思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解構,使傳統形而上學的感性世界與超感性世界這兩個世界變成了一個人的生存世界。
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建構的,“現實的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不管給定存在原來是什么,“現實的人”將自己的意志融入對象中,給定存在就變成“現實的人”所需要的樣子。“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了世界的本然狀態,世界是被人改造的世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出現的。世界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人的否定性活動的改造而形成的。經過人的否定性活動,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了,而是通過人的活動建立的世界。在遠古時代,世界由森林、沼澤、荒漠、戈壁、大海等組成,人類無法生存,為了生存和生活,“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制造工具、砍伐樹木、建造房屋,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修建道路等,形成了屬人的世界。一切都是人的活動的結果,包括人的日常用品也是人的活動的結果。比如,一個木匠要制造一張桌子,這個木匠通過否定性的制作活動使一根木頭變為一張桌子,這張桌子是木匠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建構的。不僅桌子如此,我們看到的教室、黑板以及校園等等,都是人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之后才形成的,都是通過人的勞動來實現的,世界是勞動的作品。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本質對象化于外部世界中,世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改造成的這個世界體現主體的意志,這個世界是屬人的世界。
馬克思取消了形而上學,將人與世界統一起來,世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實踐哲學,哲學成為人的生存實踐活動本身,實現了哲學與世界的同一,哲學真正成為世界,世界真正成為哲學,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批判社會現實、改變舊世界的功能。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的實踐表征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社會現實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成功。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傳播,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使中國找到了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使中國文化的發展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次實踐第一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繼續批判,找到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時期取得的穩步進步,堅定了國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第一個三十年進行全面反思,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高度,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重要方法論,深刻認識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科學分析時代問題,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轉換,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開創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創新性的理論指導。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尋找
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等人致力于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其不懈努力之下,馬克思主義得以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但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黨未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以對中國革命的特點、規律等認識不足,導致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從而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的挫折。正是通過總結過去黨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4在這次會議中,毛澤東指出了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地加以應用,并號召每一位黨員都能夠摒棄頭腦中的教條,將馬克思主義靈活地進行運用。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刻分析,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認真研究,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和特點,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在革命中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艾思奇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現實化以及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等做出了突出貢獻。首先,艾思奇首次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付出了不懈努力,后來他提出將哲學研究中國化、現實化,正如有學者指出:“這種哲學的特質就是真正能夠解決人類生活上事實的任務,改變人們對事物的根本認識和態度,指導我們做事,其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在革命戰爭年代,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危亡的關頭,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的現實。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務就在于挽救民族危機,改變中國的社會現實。艾思奇提出的將哲學研究中國化、現實化與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述相一致,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的具體現實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分析中國的特點和規律,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中,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其次,艾思奇認為,真正的哲學要在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過程中進行發展、創新,毛澤東哲學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艾思奇將毛澤東哲學作為研究對象,論述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內容以及發展邏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恢復國民經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國家政權,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社會條件。1953年,根據中國具體情況進行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提出“第二次結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6。新中國成立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的最大實際是“一窮二白”,經濟、文化十分落后,只能向蘇聯學習,我國的經濟建設、工業化等都是照抄照搬蘇聯模式。蘇聯模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恢復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對此,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17鑒于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弊端,要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得到解決,毛澤東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因此之后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不懈努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發揮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戰爭年代發揮的作用更大,和平的新中國需要新的思想來煥發生機,然而,中國共產黨把穩時代的前進方向,深刻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極端重要性——它是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應該自覺加以消化和應用的科學的指導思想,但是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發展
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在此過程中也遭遇了許多挫折和失誤。比如,“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這樣典型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思想,嚴重阻礙了黨的撥亂反正的任務。1978年,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拉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這場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了多年的思想禁錮,開啟了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加深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正確認識,恢復并堅定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18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然而這種所有制形式并不適合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黨中央對第一個三十年的所有制模式進行反思,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并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移。大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突破了“左”傾思想的長期束縛,實現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鄧小平指出,建設社會主義要適合中國的情況,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要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使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初步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國力得到提高,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展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開啟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鄧小平理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展開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內出現了思想僵化、腐敗等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判斷世界形勢的新特點以及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了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行動指南。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的發展實踐,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以上種種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揮作用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在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奮斗環節,值得深思。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中國落后貧窮的面貌,基本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富起來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9從根本上來說,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轉換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引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變化。人類實踐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催生出新的理論,“理論是思想中的現實。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都源于重大的現實問題,任何重大的現實問題都深層地蘊含重大的理論問題”20。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時代轉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主要矛盾的合理解決中,將誕生馬克思主義的新形態——‘中國馬克思主義’或‘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2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科學判斷,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直面中國的現實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發展。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有效控制本國疫情的基礎上,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義援助,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從而改變世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指導。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
2張載:《張載集》,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320頁。
3[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頁。
4[德]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頁。
5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1 —232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55頁。
9董彪:《從形而上學批判到資本批判——重新理解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第30頁。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頁。
11王清濤:《馬克思哲學之哲學形態革命》,《理論學刊》2021年第2期,第49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46頁。
13王清濤:《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統一性》,《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66頁。
1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 —659頁。
15王海鋒:《艾思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第69頁。
16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第9頁。
1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1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
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20孫正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與擔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第7頁。
21王立勝、王清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確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62頁。
原載:《齊魯學刊》2022年第2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3.28)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對中國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的關于中國道路的哲學表達。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根源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它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功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表現和應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為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論指導。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有力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顛覆了傳統形而上學的實踐哲學。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通過實踐實現了與世界的統一,世界也由此被重構。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觀察、分析和研究中國問題,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具體實際出發,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根本指導,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取外國哲學的有益成分,重構了中國哲學歷史,形成了中國哲學的現代形態,為批判舊的社會制度、推動中國社會發展、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導,從而也使自身成為中國道路的哲學表征。本文通過與中國傳統哲學功能、西方哲學功能的對比分析,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何以具有這個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在實踐中的表現。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的基本內涵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是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為人們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哲學是揭示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能夠引導人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們提供認識事物的方法,幫助人們正確看待事物。哲學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為人們的實踐指明方向、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同時,哲學通過對舊制度和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給予人精神力量,是推動人們進行社會變革的強大精神武器。哲學的基本功能在不同哲學體系中有不同表現,中國傳統哲學注重關注社會現實,其功能集中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西方哲學試圖對世界做出解釋,尋找世界的最高統一性;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根基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基于中國改造社會的實踐需要,不僅具有認識世界的功能,還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
(一)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
注重關注社會現實的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流。因之,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集中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功能定位不僅強調修身齊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強調維護社會秩序與封建統治的現實需要。
儒家學派自創始人孔子開始就一直強調修身的重要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出自儒家經典著作《大學》,這部著作闡發了儒家重要的政治理想,其開篇便論述了“三綱領”“八條目”。所謂“三綱領”即“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大學》),“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修齊治平是對“三綱領”“八條目”的概括。儒家思想以修身為中心,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張由近及遠,由己及人,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修齊治平體現了儒家內圣外王的精神。圣人是儒家的一種理想人格,君主不但能夠正己修身,提升自我修養,還能夠治國平天下,實現內圣外王。在儒家學派看來,政治與道德教化是統一的,孔子講“為政以德”(《論語·為政》),君主唯以德行和仁愛治理國家,才有可能被人民愛戴,唯有踐“仁”行“禮”,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
中國傳統的仁禮體系通過社會實踐提升人們的道德修養,以此來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修身的目的是治國平天下,治國平天下的基礎是修身。從內圣到外王,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個人的道德修養是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社會秩序混亂,孔子周游列國,積極入世,尋求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旨在恢復西周禮樂文明的社會秩序。在孔子看來,如果各國都做到“仁”與“禮”,那么社會秩序就會得到恢復。孟子將君子具體化為“大丈夫”,提出“大丈夫”也是為了其仁政主張的實現。“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為去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2等與修齊治平的人生理想相契合,對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穩定與和諧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傳統哲學重視現實,關注社會人生,主張經世致用,采取積極的入世態度,建立了龐大的仁禮體系。中國哲學從社會現實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服務于現實生活,旨在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
(二)西方哲學的功能
哲學在古希臘文中是愛智慧的意思,哲學就是對智慧的追求、對世界本原的追問。綜觀整個傳統西方哲學,哲學家們都試圖對世界做出解釋,尋找世界的最高統一性。
從古希臘哲學開始,哲學家們就在探討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本原的本義是原初,古希臘哲學家認為,最初存在的東西在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始終起著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狀態或者是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存在和運動的理由。米利都學派的泰勒斯首先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并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的本原是一類無定的本性或自然;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是萬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等等。
巴門尼德對自然哲學家從自然中尋找世界本原的做法進行了反思,將存在確立為哲學研究的對象,奠定了西方哲學本體論的基礎。巴門尼德首先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問題,思維與存在是同一的,將主體與客體分離開來。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哲學的追求,他將“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的哲學宣言,認為人應該從對自然哲學的追求轉向研究自己身邊的事情,主張首先對人自身進行研究。蘇格拉底認為,在人的心靈內部已經包含著一些與世界的本原相符合的原則,主張先通過觀察人的心靈尋找這些內在原則,然后再依照這些內在原則規定外部世界,即通過反求諸己來認識世界的規定性,這個規定性實際上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規定性。人的智力能夠提供這種規定性,并且允諾這種規定性的出現。蘇格拉底以人的心靈為世界立法,從人的心靈出發尋求對世界的解釋。柏拉圖認為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萬物因分有理念而存在,一個事物之所以大,是因為分有了大的理念;一個事物之所以美,是因為分有了美的理念。理念是事物的模本,事物的發展和趨向是無限接近于理念,而不能成為完美的理念本身。事物和理念的關系是個別和一般的關系,是具體和普遍的關系?,F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理念世界是可感世界存在之原因,柏拉圖由理念出發來解釋世間萬物。
笛卡爾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哲學命題,試圖通過懷疑來尋找一個無可置疑的真理,并以此為基礎重新建立一座知識的大廈。通過這種方式,笛卡爾確立了主體的獨立地位,并將之作為一切認識的基礎??档抡嬲_立了主體性的原則,他為了尋求知識的確定性,綜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提出了先天綜合判斷,創造性地進行了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档抡J為:“向來人們都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必須依照對象;但是在這個假定之下,想要通過概念先天地構成有關這些對象的東西以擴展我們的知識的一切嘗試,都失敗了。因此我們不妨試試,當我們假定對象必須依照我們的知識時,我們在形而上學的任務中是否會有更好的進展。”3康德顛覆了認識必須符合對象的觀點,他認為,不是觀念去與對象相符合,而是對象先與我們的觀念相符合??档聦⑦@種思維方式的轉變與哥白尼在天文學中提出的新觀點進行類比,將對傳統認識論的顛覆看作認識論的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提出了“人為自然立法”,使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強調了人的主體性地位。但是,他將世界分為本體界與現象界,只是在現象界解決了主客體之間的認識關系,本體界的自在之物卻是不能認識的,走向了不可知論。黑格爾實現了對康德哲學的超越,將傳統西方哲學推向了頂峰。黑格爾認為,在物體背后有一個超感性的存在,世界的本質就是精神,一切都是精神的作品。黑格爾雖然認為世界是人所創造的,但是他所說的人實質上是絕對精神,世界是在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中開出的。雖然黑格爾“在自己的體系中以最宏偉的形式概括了哲學的全部發展”4,但是對世界的把握仍然是在思想內部進行的,沒有接觸到人們的現實生活,還停留在解釋世界的層面上。
傳統西方哲學“從表面的直接的感性存在超越到非時間性的永恒的普遍概念中去”5,哲學家們在把握世界的過程中,派生出抽象世界與現實世界兩個世界,旨在尋求世界的最高統一性。恩格斯評價黑格爾時指出:“而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要得到證實,人類就要馬上把他的哲學從理論轉移到實踐中去,并按照黑格爾的原則來改造整個世界。這是他和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所共有的幻想。”6在西方哲學家們看來,只要找到世界的最高統一性,就能夠解釋世界,從而改造世界,但這只是一種幻想,這種改造只是對抽象觀念的改造,并沒有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因此,傳統西方哲學的功能只是解釋世界。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理論結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的,而其根基又是中國文化的。所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來源于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又根基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它實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般功能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表現和應用,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在中國現代哲學中的呈現。
馬克思以實踐為核心去理解人與世界的關系,通過對費爾巴哈的直觀唯物主義進行批判,闡發他的新唯物主義的實踐基礎,使哲學的主題由解釋世界轉換為改變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與社會現實相聯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批判的哲學,植根于社會現實,始終將批判社會現實、改變世界作為自己的使命,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7“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8由此看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方式不僅僅是簡單地使世界的存在發生變化,而且更是對不公平不公正事物的打破和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在這個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批判舊世界的同時建立了一個新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顛覆了主客二分的傳統西方哲學,使哲學研究的主題從傳統形而上學回到現實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的主體是現實的人,馬克思對黑格爾的哲學和費爾巴哈的哲學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實現了從“抽象的人”向“現實的人”的轉變。“現實的人”即無產階級通過實踐活動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對資產階級以及自身的階級地位進行否定,將世界改造為自己所需要的樣子,即共產主義。馬克思深刻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并對其進行了批判,資本生產“對生活世界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前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生產活動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要理解現代人的生存境遇和生活狀況,就必須深入地進行資本批判”9。資本主義社會服從資本邏輯,一切都被資本操控,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自身都發生了異化。無產階級要從資本主義社會中被剝削、被壓迫的狀況中解放出來,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就必須改造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無產階級才能擺脫被奴役的命運,每個人都得以自我實現和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現代性進行了批判,但是這種批判并不是要反對現代性,而是要對現代性進行重構。他指出,現代社會的發展方向是共產主義。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尖銳化,最終導致了經濟危機,對生產力的發展造成束縛,也阻礙了現代性的發展。要使現代性進一步發展,就要通過無產階級的力量進行斗爭以反對資產階級,瓦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建立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著眼于現實世界中的實際問題,不滿足于僅僅對世界進行解釋,而是直面現實問題,找到社會問題的癥結,通過實踐活動改造世界。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對中國傳統哲學功能的超越。盡管中國傳統哲學的功能是實踐性的,但是,它的實踐功能只局限于修齊治平,而沒有對現實的不公正、不合理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現狀進行變革和改造。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吸收中國傳統哲學中修齊治平的實踐性,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而產生的一種更合理、更先進的哲學。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在中國的具體表現。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是批判舊的社會制度,建設一個新中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地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批判,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地取得成功,為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理論指導。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批判的、革命的,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具有這個功能,是因為其與舊哲學出現了根本斷裂。在傳統西方哲學中,人與世界是主客二分的,馬克思將形而上學的超感性世界轉化為人的實踐世界,實現了對超感性世界的顛覆。費爾巴哈突出強調了感性,并將其與超感性世界對立起來,但是費爾巴哈的感性世界是抽象的,仍然停留在形而上學的層面。馬克思對從前的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0。費爾巴哈的缺陷是將主體與客體分離,客體只是通過主體進行反映,而主體僅僅是對客體的簡單的“照鏡子”。他沒有認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只是以直觀的形式去理解感性對象,把感性世界理解為一個純粹的、與人的實踐毫無關聯的客體。費爾巴哈貶低了超感性存在,實質上是取消了人的主體性,將人看作是一個冰冷抽象的存在物,僅此而已。
馬克思真正走出了黑格爾絕對精神的迷宮,將人與存在物統一起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就是世界,世界是在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中開出的,也就是說,絕對精神就是自然界,實際上還是把自然界與絕對精神相區分了;但是馬克思說世界就是哲學,“這個世界是思維和存在、人與世界歷史的完全同一,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是辯證的歷史的世界本身,這印證了馬克思‘世界的哲學化’和‘哲學的世界化’……的論斷”11。馬克思對世界重新進行了解釋,在他看來,世界是由人的實踐活動而生成的,在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進程中,人與世界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此這個世界是人的實踐的產物,而整個世界由于人的主體性和實踐活動而有意義,因此這是人的實踐世界。在對費爾巴哈和黑格爾的學說進行辯證否定后,馬克思發現了實踐的重要作用。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立足點,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歸根結底是一種實踐哲學,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實踐的基礎上,世界被重構了。馬克思明確指出,世界是人的世界,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實踐,且人通過實踐推動世界變化發展。“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12人類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滿足其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但是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態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因此為了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保證生存和生活,人們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物質產品。“但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因為進入了人的否定性存在中,成為了人的否定性結構的一部分,即通過人的否定而與人結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整體即世界,這個世界是人對存在物的否定。”13人通過否定性的實踐活動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改變了自然界的直接存在形態。這個世界是人的世界,因人的否定性活動而生成,人絕不是外在于世界的存在,人與世界是統一的,因為有了人,才有了世界。馬克思從人的生存需要出發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解構,使傳統形而上學的感性世界與超感性世界這兩個世界變成了一個人的生存世界。
世界是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建構的,“現實的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不管給定存在原來是什么,“現實的人”將自己的意志融入對象中,給定存在就變成“現實的人”所需要的樣子。“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改變了世界的本然狀態,世界是被人改造的世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出現的。世界是人類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人的否定性活動的改造而形成的。經過人的否定性活動,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了,而是通過人的活動建立的世界。在遠古時代,世界由森林、沼澤、荒漠、戈壁、大海等組成,人類無法生存,為了生存和生活,“現實的人”通過實踐活動制造工具、砍伐樹木、建造房屋,開墾荒地、種植農作物,修建道路等,形成了屬人的世界。一切都是人的活動的結果,包括人的日常用品也是人的活動的結果。比如,一個木匠要制造一張桌子,這個木匠通過否定性的制作活動使一根木頭變為一張桌子,這張桌子是木匠按照自己的意志所建構的。不僅桌子如此,我們看到的教室、黑板以及校園等等,都是人對給定存在進行否定之后才形成的,都是通過人的勞動來實現的,世界是勞動的作品。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本質對象化于外部世界中,世界的性質發生了變化,改造成的這個世界體現主體的意志,這個世界是屬人的世界。
馬克思取消了形而上學,將人與世界統一起來,世界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實踐哲學,哲學成為人的生存實踐活動本身,實現了哲學與世界的同一,哲學真正成為世界,世界真正成為哲學,因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批判社會現實、改變舊世界的功能。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功能的實踐表征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社會現實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使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不斷取得成功。俄國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的大地上傳播,在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中,使中國找到了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使中國文化的發展找到了正確的方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次實踐第一次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現實進行繼續批判,找到了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一時期取得的穩步進步,堅定了國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信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社會主義第一個三十年進行全面反思,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站在時代高度,以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為重要方法論,深刻認識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科學分析時代問題,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轉換,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創新,開創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創新性的理論指導。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革命道路的尋找
五四運動以后,李大釗等人致力于傳播馬克思主義,在其不懈努力之下,馬克思主義得以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但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由于黨未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以對中國革命的特點、規律等認識不足,導致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從而使中國革命遭受了嚴重的挫折。正是通過總結過去黨的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4在這次會議中,毛澤東指出了馬克思主義不是抽象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地加以應用,并號召每一位黨員都能夠摒棄頭腦中的教條,將馬克思主義靈活地進行運用。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中國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刻分析,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認真研究,深刻把握中國革命的規律和特點,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了方向,在革命中帶領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新中國。在革命斗爭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艾思奇是中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現實化以及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等做出了突出貢獻。首先,艾思奇首次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付出了不懈努力,后來他提出將哲學研究中國化、現實化,正如有學者指出:“這種哲學的特質就是真正能夠解決人類生活上事實的任務,改變人們對事物的根本認識和態度,指導我們做事,其最重要的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5在革命戰爭年代,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危亡的關頭,中國面臨著民族獨立與民族解放的現實。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任務就在于挽救民族危機,改變中國的社會現實。艾思奇提出的將哲學研究中國化、現實化與毛澤東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論述相一致,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的具體現實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分析中國的特點和規律,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中,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其次,艾思奇認為,真正的哲學要在與社會現實相結合的過程中進行發展、創新,毛澤東哲學就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的過程中產生的。艾思奇將毛澤東哲學作為研究對象,論述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內容以及發展邏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恢復國民經濟發展,進一步鞏固了國家政權,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社會條件。1953年,根據中國具體情況進行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毛澤東提出“第二次結合”——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16。新中國成立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我國的最大實際是“一窮二白”,經濟、文化十分落后,只能向蘇聯學習,我國的經濟建設、工業化等都是照抄照搬蘇聯模式。蘇聯模式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改善人民生活、恢復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許多問題。對此,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探索,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以蘇為鑒,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毛澤東指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17鑒于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弊端,要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得到解決,毛澤東正確分析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因此之后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付出了不懈努力,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發揮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戰爭年代發揮的作用更大,和平的新中國需要新的思想來煥發生機,然而,中國共產黨把穩時代的前進方向,深刻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的極端重要性——它是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應該自覺加以消化和應用的科學的指導思想,但是需要因地制宜和因時制宜。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和發展
我們黨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在此過程中也遭遇了許多挫折和失誤。比如,“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這樣典型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思想,嚴重阻礙了黨的撥亂反正的任務。1978年,一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拉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這場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束縛,打破了多年的思想禁錮,開啟了全國性的思想解放運動,加深了人們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正確認識,恢復并堅定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順利進行,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展。”18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一大二公的所有制模式,然而這種所有制形式并不適合中國的社會經濟狀況,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黨中央對第一個三十年的所有制模式進行反思,大力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中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并將全黨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了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移。大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突破了“左”傾思想的長期束縛,實現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鄧小平指出,建設社會主義要適合中國的情況,從中國的特點出發,要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使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前途命運的關鍵一招,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初步建成小康社會,綜合國力得到提高,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展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生命力。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四大,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帶領下,中國開啟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鄧小平理論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展開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討。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黨內出現了思想僵化、腐敗等問題,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判斷世界形勢的新特點以及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了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重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的新局面,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行動指南。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的發展實踐,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對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做出了科學回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以上種種皆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揮作用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國在發展歷程中不可缺少的奮斗環節,值得深思。
(四)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改變了中國落后貧窮的面貌,基本建成了小康社會,中國人民富起來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9從根本上來說,社會主要矛盾的時代轉換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必然引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變化。人類實踐的不斷發展必然會催生出新的理論,“理論是思想中的現實。任何重大的理論問題都源于重大的現實問題,任何重大的現實問題都深層地蘊含重大的理論問題”20。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時代轉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的主要矛盾的合理解決中,將誕生馬克思主義的新形態——‘中國馬克思主義’或‘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2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關系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科學判斷,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是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只有直面中國的現實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如果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難以發展。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有效控制本國疫情的基礎上,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義援助,展現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中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現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對現實社會進行批判,從而改變世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使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成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理論指導。
【注釋】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
2張載:《張載集》,章錫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320頁。
3[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5頁。
4[德]恩格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1頁。
5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4頁。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31 —232頁。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0頁。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55頁。
9董彪:《從形而上學批判到資本批判——重新理解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山東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第30頁。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頁。
11王清濤:《馬克思哲學之哲學形態革命》,《理論學刊》2021年第2期,第49頁。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146頁。
13王清濤:《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統一性》,《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第66頁。
14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十一冊,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 —659頁。
15王海鋒:《艾思奇與毛澤東哲學思想的“體系化”》,《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1期,第69頁。
16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身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片斷》,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第9頁。
17《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18《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頁。
1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20孫正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使命與擔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第7頁。
21王立勝、王清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確立》,《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第62頁。
原載:《齊魯學刊》2022年第2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3.28)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