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提要: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寶庫。列寧從俄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出發提出了“和平共處”的思想,這是他為新生社會主義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機會而采取的一種靈活戰略。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針鋒相對的社會制度之間如何共處的積極探索。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占主導地位,引導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社會主義國家則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深刻把握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內在精神,不斷推動以“和平共處”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助力世界和平發展。
一、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提出的現實背景
思想是對時代的反映,因此,任何一種思想其產生和形成都必須依據時代和現實存在著的條件為基礎。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旋即建立了新政權——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蘇維埃)。新政權雖然已經建立,但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威脅以及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新政權面臨的局面異常復雜、危急。有鑒于此,列寧在借鑒吸收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論以及結合俄國現實發展需要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交往,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和平共處”的思想理念。
(一)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波詭云譎
首先,帝國主義之間“各有打算”。一戰之后,各戰勝國家主張嚴懲法西斯德國,重新進行國際秩序的調整,并推動了實質為帝國主義權力分配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各主要資本主義參與國都想在這一體系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發言權和勢力劃分。后發展起來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則希望盡量削弱對方權利,以便能獲得更多的勢力范圍和發展資源。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則力圖削弱德國勢力,從中謀取好處,最終一統歐洲。如此,在看似一團和氣的凡爾賽體系之下掩蓋著的是帝國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利益斗爭,各帝國主義國家都有自己的斗爭目標,彼此之間心存戒備??梢哉f,從一開始,這一體系就具有不穩定性。
隨著美國和日本等新興國家的迅速崛起,在一些地區和重要領域,它們的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一些舊的帝國主義國家。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不滿足于現狀,要求對全球勢力范圍進行重新劃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市場,這必將招致舊帝國主義的打壓。舊帝國主義國家的復仇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當二者之間矛盾聚集到臨界點時,必然會引發新的世界大戰。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導致整個世界難以處在和平穩定之中,必將爆發新的戰爭。德國閃擊波蘭后,波及范圍更廣、時間更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開始全面爆發。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急需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列寧所領導并創建的新政權由于同整個資本主義是相對立的,因此,遭到了廣大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打壓和遏制,被認為是不合法的政權。為打壓蘇維埃政權,帝國主義國家采取了包括經濟制裁、遏制孤立、武裝進攻等措施,意圖扼殺蘇維埃政權。對此,列寧早有預料,并帶領蘇俄人民積極采取應對之策,成功捍衛了新生政權。在俄國處于水深火熱之境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也不容樂觀。一戰中,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投入巨大,戰后也面臨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重任。俄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之國土遼闊,天然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如亞麻、小麥等,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具有這些源源不斷的物質生產資料。這就決定了,在當時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要想實現恢復經濟的目標,就必須與蘇俄進行貿易往來。
就經濟問題而言,如果不是從國際視角尋求出路,而僅僅是從個別國家或某些國家的角度來看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如果歐洲沒有俄國,它將很難從戰爭的災難中恢復過來。俄國小麥、亞麻、白金和礦產資源豐富,是許多歐洲國家最大的原料供應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要想恢復經濟而不與俄國發生經濟聯系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對國內民眾和經濟發展的壓力,資本主義國家雖不甘心給俄國送去黃金白銀,但它不得不改變對俄國的政策,被迫接受與社會主義政權的經濟和貿易往來。
再次,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為國際社會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資本主義國家在著手恢復生產的同時加強了對本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鎮壓,無產階級革命一度陷入低潮。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疑給處于“寒冬”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鼓舞了斗志。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非得是世界性的。只有整個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興起,各國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因此,他一直期待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革命浪潮的到來。但此時,從戰爭中騰出手的資本主義國家將斗爭矛頭指向了本國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發展嚴重受阻,損失慘重,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的“寒冬”期。
世界革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革命成果被摧毀。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冬季”,列寧對歐洲先進國家革命勝利寄予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不得不對俄國革命前途進行思考——將同帝國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作為現實問題加以研究。
(二)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狀況
首先,政治方面,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一開始就面臨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鎮壓與國內反革命勢力的威脅,具有不穩定性。為了對外釋放俄國希望世界和平的信號、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列寧簽署了《和平法令》,呼吁所有交戰方的人民和政府立即就一項公平民主的合約進行談判。但是,俄國內部的反革命勢力不甘心失敗,希望將蘇維埃政權予以扼殺,所以從一開始就對新生政權施以武裝干涉。第一個成為白衛隊反革命旗幟的領導者,并挑起內戰的是臨時政府的前任領導人和俄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克倫斯基;緊接著1917年10月至1918年2月,俄國境內發動多次叛亂;1918年11月,在同盟國的策劃下,高爾察克發動武裝叛亂,推翻了鄂木斯克地區的蘇維埃政權。雖然這一系列武裝叛亂均以失敗告終,但卻消耗了蘇維埃政府的大量精力。
與此同時,外國勢力也對蘇維埃政權虎視眈眈。1917年底,屬于一戰參與者的英國就將軍艦駛往俄國軍事重地摩爾曼斯克附近,伺機開展軍事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又將之前對德戰線兵力調往俄國周圍,對其進行軍事封鎖;1919年,以英國為首的十四個武裝干涉力量又集結起來,妄圖將新生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在進行外部軍事干預的同時,德國也大力扶植舊俄將軍鄧尼金等人建立南方反革命武裝,并對其反革命斗爭給予物資援助。因此,蘇維埃政權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復雜環境,新政權急需和平的環境進行自我建設。
其次,經濟方面,沙皇政府本想通過參與一戰的方式對國內突出矛盾予以解決,然而,七年的帝國主義戰爭和內戰不但沒有緩解國內矛盾,反而給俄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破壞
連年戰爭使俄國無暇顧及生產發展。俄國國內系列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同七年前相比有大幅下降,且難以供應經濟恢復與發展,面包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由于瀕臨停滯的社會生產而無法滿足民眾需要。列寧曾將戰后的蘇維埃俄國現狀描述為一個被毆打致殘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緩慢向前爬行。為了應對當時國內外武裝叛亂,列寧不得不帶領俄共(布)實施了臨時軍事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雖然保障了戰爭的需要,但也帶來了民眾生活必需品匱乏、社會生產失衡、國內動蕩不安的嚴重負面影響,并一度對蘇維埃政權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害。誠然,列寧深刻意識到,依靠自己進行經濟和工農業發展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外部封鎖和國內滿目瘡痍的現實條件決定了俄國難以依靠自身闖出新路來。因此,必須加強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進而爭取廣闊的外部市場和技術援助,借鑒資本主義先進技術來發展俄國。
二、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核心內容
列寧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立即在國內發布了《和平法令》,同時,同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合約》,這一系列難以令人理解的行為為新政權贏得了非常寶貴的喘息機會,和平共處的思想初步成形。1919年12月2日,列寧指出:“蘇維埃俄國希望爭取和平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并與各國人民實現和平共處?!?/span>[1]至此,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正式提出,并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不斷交往實踐中豐富內涵,逐漸成為一種處理不同制度國家關系的指導原則。
(一)同別國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關系
列寧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實現和平共處的。因此,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開展對外交往時應堅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國與國交往原則,這也是列寧和平外交思想的最終立足點。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應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在兼顧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開展互惠合作。
列寧十分認同合作共贏這一基本原則,并在實踐中努力實現。一個沒有任何武裝力量的小國,無論多么脆弱,都可以得到保護,也應該得到保護,俄國在此時除了大力發展國內經濟,祈求和平,沒有其他任何的別的想法。十月革命后,為了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承認,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封鎖,列寧采取了有力措施推進睦鄰友好的進程。這一舉措不久就收到了實效,1920年,俄國陸續同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系,列寧指出:“對于亞洲與歐洲,我們堅持一視同仁,即與各國實現和平共處?!?/span>[2]此后,俄國在實踐中也是積極踐行這一原則,對外交往的范圍不斷擴大,并于1924年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列寧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與積極踐行,贏得了一些國家的支持,同時也使得俄國能夠在整個國際社會中開始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中不斷發展經濟
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注重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往來。列寧認為:按照目前發展趨勢,資本主義國家將會長期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與他們加強貿易往來。[3]列寧領導的蘇俄政黨立足俄國具體現實,從恢復戰后經濟發展的社會實際出發,認為開展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有兩個重大意義,其一,能夠進一步促進本國整體經濟發展,從而緩解國內矛盾,鞏固好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其二,使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放松對俄國的敵視,改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封閉僵化的關系,有助于恢復生產和發展本國經濟。
要想盡快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緩和俄國國內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開展對外貿易往來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之舉。這也就意味著,俄國必須突破經典作家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建設之道,由俄共自己來探尋新的國家發展道路。因此,列寧下定決心“向后退”,不僅學習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還同一些資本家合作來發展本國經濟。這一舉措使俄國經濟開始不斷發展起來,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執政地位也逐漸穩固了起來。俄國如果固步自封,僅靠自身力量來發展經濟,那起步發展就更加艱難。同樣,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與俄國加強經濟往來的現實需要。各資本主義國家同樣作為一戰的參與國,在戰爭中無論是人員還是經濟都嚴重受損,也面臨著經濟復蘇的嚴峻任務。對于資本主義國家而言,俄國擁有的高質量農作物可作為社會生產的原材料和燃料,同時具有價格低廉的優勢,這符合資本主義國家節省生產成本的現實需要。這也進一步說明,開展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符合資本主義國家根本利益的要求,利大于弊。
在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中,列寧認為不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往來,蘇俄不能迅速緩解國內經濟發展的壓力,因此,俄國必須表現出與資本主義國家開展貿易合作的誠意。在某種程度上,俄國政府實施了使資本主義國家有大利潤空間的經濟外交政策。1921年3月,蘇俄代表與英政府在倫敦簽署了一項臨時貿易協定,這標志著其對蘇維埃政府合法性的承認。同年,蘇維埃政府向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五國提交了一份照書,如果各國愿意承認蘇維埃政府,簽訂全面合約并向俄國提供貸款,新政府愿意承擔欠下的系列外債,這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為了進行和平共處的貿易往來做出的巨大妥協與讓步。在1900年意大利熱那亞舉行的國際會議期間,蘇俄和德國私下分別舉行會談并簽署了《拉巴洛條約》,這不僅加深了兩國經貿合作,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俄國的經濟封鎖,而且進一步打開了蘇維埃政府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局面。
(三)堅持適當妥協原則
為了實現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打破帝國主義對蘇俄的封鎖,列寧在對外交往中堅持適當妥協的原則,采取靈活策略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蘇俄呼吁各國結束戰爭,呼吁各國談判并簽署“和平共處條約”。列寧堅持主張政策不能沒有靈活性,不能讓帝國主義感到毫無變通的可能。否則,會使帝國主義以為共產黨人沒有誠意,落人以柄,導致無法進行和平談判。而且在絕對實力面前,俄國不能不做出讓步。德國違背協定突然對俄發動進攻,并侵占了德文斯克以及俄國其他城市,直接威脅首都彼得格勒。為此蘇俄不得不接受德國提出的更加嚴苛條約,做出更大的讓步。列寧頂住來自國內外各方的巨大壓力,簽訂了一張比以前嚴苛的多、屈辱的多的協定——《布列斯特合約》,以爭取換得和平發展的機會。
列寧認為,是否“背叛社會主義”、能否“保衛蘇維埃政權”是判斷是否能夠與敵人妥協的兩個基本標準。由于俄國國情特殊,在之前是既有封建殘余,也有資本主義勢力,因此,俄國處在資本主義發展不發達且極其薄弱的環節之中,這是對俄國國際地位最形象生動的描述。面對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圍剿,列寧意識到必須首先同一方締結單獨合約,以擺脫兩大集團的合力圍剿,在與帝國主義其中一方簽訂友好合約后,再利用兩方之間的矛盾,爭取短暫的和平時期,鞏固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恫剂兴固睾霞s》是蘇俄當時必須簽署的一份不平等合約,如果不簽訂,戰爭將會不可避免,新政府很可能被推翻,合約將由另一個政府而不是蘇維埃政府簽署。從保衛革命成果,維護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出發,適當的“妥協”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這為無產階級贏得了休養生息的黃金時期。
(四)善于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與實質,因此,善于分析并利用矛盾來解決問題是列寧將辯證法用于實際的一項重大舉措。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重重矛盾,利用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并逐個擊破則是有效突破資本主義的包圍圈,為俄國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時間和空間的關鍵問題。1920年末,列寧就指出:“應該堅持善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贏得本國發展空間這一原則?!?/span>[4]59對于蘇維埃俄國而言,要想在帝國主義主導的國際大環境下贏得發展空間,要實現與其和平共處,就必須利用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并逐個擊破,從而有效突破資本主義的包圍圈。資本主義并不是鐵板一塊毫無縫隙,蘇俄只有從一個協約國或者幾個協約國入手,并以此為突破口,才能最終實現同帝國主義國家多方的和平共處。列寧與德國簽署不平等的戰爭協約是該戰略的成功應用,與德國簽訂合約使蘇俄人民擺脫了兩大帝國主義集團聯手遏制蘇俄發展的陰謀。
列寧對當時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作了準確的分析,指出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的三對矛盾,分別是日本和美國、德國、協約國之間的矛盾。針對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列寧的分析表明,美國不僅是俄國斗爭的對象,也是未來俄國合作的對象。日本彈丸小國卻擁有大量殖民地,而美國也想占有日本的殖民地,利用這一點,蘇聯向美國提供了原本被日本占領的蘇俄領土,并成功地激起了美日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關于美國與其他盟國之間的矛盾,列寧指出:“任何能夠加劇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矛盾的最小機會,都要用雙手抓住不放”。[4]70利用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矛盾,戰后簽訂的《凡爾賽合約》壓制了德國的發展。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后起之秀,發展潛力巨大,但凡爾賽合約簽訂之后,德國卻被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拋棄,成為眾矢之的,孤立無援。1922年在意大利舉行的熱那亞會議上,蘇俄和德國獨立簽署了《拉巴洛條約》,該條約打開了蘇俄對外貿易的僵局,也粉碎了協約國孤立德國的陰謀,加劇了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系列做法從本質上講就是“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他們難以勾結起來反對我們”。[5]
(五)以思想教育和軍事武裝應對帝國主義侵略
從根本上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對立,二者之間的長期和平共處不具有現實性,因而只能是利益制衡上的相對和平。因為這是“重新進行的新一輪對外擴張的戰略準備,一旦完成這一準備,又將發動新一輪的帝國主義戰爭?!?/span>[6]當時蘇俄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暫時的相對和平狀態,也是帝國主義其時沒有能力消滅紅色政權的緩兵之策,具有不穩定性。
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是臨時的、暫時的。列寧認為俄國雖正在從戰爭轉向和平,但是不能忘記現階段的“和平”只是暫時的,戰爭隨時會死灰復燃。因此,蘇俄時時刻刻要提防各帝國主義國家進行反撲,思想教育上不能松懈,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抵御資本主義的思想對廣大人民群眾加以侵蝕,不能忘記帝國主義的本質。其次,蘇俄要加強自身軍隊武裝力量建設。為了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相處,必須擁有可以與帝國主義軍隊相抗衡的自己的軍隊。在列寧看來,只有自身擁有強大的軍隊,那么帝國主義才不敢輕易進犯俄國。蘇俄軍隊和人民的英勇頑強抵抗,全民戰備,粉碎了協約國組織的三次大規模武裝進攻,雖然俄國人民也飽受戰爭的困苦,但經過英勇反擊,蘇俄與帝國主義形成了一種相持不下的均勢,這是和平共處得以形成的客觀條件之一。
三、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啟示鏡鑒
在十月革命后所形成的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是列寧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對于當時俄國贏得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意義重大,而且對于當代也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這一思想對于我們反對新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關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在改革中走向民主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和平共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相互承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當代世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與國之間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正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單則易折,眾則難摧。目前在國際秩序轉型重建的關鍵時期,我國一直強調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仍然是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可阻擋。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低迷,各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都希望在交往中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也不斷增多,摩擦和不和諧的聲音也隨之出現。因此,在更廣闊的范圍構建新型的國際秩序顯得尤為迫切,對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意義重大。在推動這一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中,應當堅持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爭端中的協調作用,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應當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機制改革,為推動建立新型全球治理模式貢獻自己的力量,重建公平正義的新型國際關系。只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球治理的平等參與,充分考慮各國的利益訴求,才能確保各參與主體在全球治理中權利與機會等多方面的平等,才能真正共商、共建、共享。[7]同時,世界各國都應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承擔相應責任,在堅持國與國平等交往的基礎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二)推動構建平等交往的國際關系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不信任、相互戒備,讓社會主義俄國找到了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如果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信任,團結合作,那么社會主義俄國早期的發展將會更加困難。在列寧“和平共處”思想中,他主張同一切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在對外交往中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彌補蘇俄的不足。隨著“和平共處”思想的深入人心,其蘊含的重大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不斷涌現。隨著這一思想影響的不斷擴大,蘇俄外交的范圍不斷擴大,并與一系列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英國也對蘇俄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認。各國成了利益與共的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其外。
習近平指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中開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span>[8]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將始終同各國和平相處,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國際治理體系,走國與國和平共處交往的新路。只有當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價值觀念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時,才能更好地維護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將通過繼續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各自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大門,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持續性地推動國際社會發展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三)靈活應對國際間摩擦問題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處在兩大帝國主義以及本國國內反動勢力的聯合包圍圈中,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列寧冷靜分析國內外形勢后提出“和平共處”思想,相對妥協不等于向敵人投降,而是希望通過與資本主義的和平共處來換得寶貴的發展時間與空間。但是資本家不是慈善家,只有他們覺得有利可圖他們才會與你交往,所以和資本家進行經貿合作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要適時采取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策略,做出適當的讓步與妥協,實行讓資本家有利可圖的靈活政策。蘇俄政府拿出幾千萬或者幾億來租用俄國發展所必須的機器和機車,在經濟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實則是為了取得穩定的發展環境,保障蘇俄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目標。
采取“靈活應對”的戰略是在不侵犯本國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列寧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唯物辯證法靈活地運用到同資本主義相處的過程中,有前提地進行“讓步”,其目的在于維護蘇維埃俄國的根本利益。對于社會主義中國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快速發展的勢頭勢必引起某些國家的憎恨與打壓。毛主席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兩個拳師相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span>[9]理性來看,我國雖然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但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各方面還處于上升階段,并且,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更加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大環境。所以,在面對國際間一些摩擦問題時,我們要學會理性分析、靈活應對,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唯物辯證法。
(四)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從性質上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對立。雖然資本主義依靠武力扼殺蘇維埃政權的計劃落了空,但他們絕不會就此收手,而會采取更加隱秘的方式對俄國進行文化滲透,從而希望從思想上瓦解俄國。因此,要提高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的警惕意識,增強鑒別能力。英國前首相勞和·喬治指出,借助商業往來同樣是實現英國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馬克思也曾強調,“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span>[10]要保持社會主義始終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前進、保證社會主義不變色,就必須不斷提高鑒別力,防止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
雖然列寧主張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但他從不放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列寧執政時代成功抵制了資本主義的種種陰謀,但是蘇共后期領導人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抵擋住西方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超級大國蘇聯轟然解體,令人惋惜。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與攻擊?;诖?,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1],為了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及頹廢文化侵蝕,我們必須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把握,始終高度重視資本主義以各種方式來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加以顛覆的圖謀。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我們的社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仍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時代。我們也要看到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矛盾和不和諧、不確定的因素,許多國際爭端還沒有解決。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時間節點,深入系統研究列寧和平共處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 3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9.
[2] 列寧全集:第 38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5.
[3] 列寧全集:第 4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4] 列寧全集:第 4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李慎明 . 馬克思主義國際問題基本原理(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787.
[6] 李愛華 . 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專題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4.
[7] 馮顏利,唐慶 .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J]. 當代世界, 2017(11):11—14.
[8] 習近平 . 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 表 60 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N]. 人民日報,2014-06-29(2).
[9]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3.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1] 中共中央宣傳部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M]. 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9:140.
原載:《湖湘論壇》2022年第1期
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5-16)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這一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思想寶庫。列寧從俄國的實際情況和國際形勢出發提出了“和平共處”的思想,這是他為新生社會主義政權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機會而采取的一種靈活戰略。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種針鋒相對的社會制度之間如何共處的積極探索。在當前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仍占主導地位,引導著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社會主義國家則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而言,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要深刻把握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內在精神,不斷推動以“和平共處”為基礎的全球治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助力世界和平發展。
一、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提出的現實背景
思想是對時代的反映,因此,任何一種思想其產生和形成都必須依據時代和現實存在著的條件為基礎。1917年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旋即建立了新政權——蘇維埃俄羅斯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蘇維埃)。新政權雖然已經建立,但面對國內外反動勢力的威脅以及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新政權面臨的局面異常復雜、危急。有鑒于此,列寧在借鑒吸收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論以及結合俄國現實發展需要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以和平的方式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交往,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和平共處”的思想理念。
(一)整個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波詭云譎
首先,帝國主義之間“各有打算”。一戰之后,各戰勝國家主張嚴懲法西斯德國,重新進行國際秩序的調整,并推動了實質為帝國主義權力分配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各主要資本主義參與國都想在這一體系中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發言權和勢力劃分。后發展起來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則希望盡量削弱對方權利,以便能獲得更多的勢力范圍和發展資源。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則力圖削弱德國勢力,從中謀取好處,最終一統歐洲。如此,在看似一團和氣的凡爾賽體系之下掩蓋著的是帝國主義國家相互之間的利益斗爭,各帝國主義國家都有自己的斗爭目標,彼此之間心存戒備??梢哉f,從一開始,這一體系就具有不穩定性。
隨著美國和日本等新興國家的迅速崛起,在一些地區和重要領域,它們的實力已經大大超過了一些舊的帝國主義國家。新興帝國主義國家不滿足于現狀,要求對全球勢力范圍進行重新劃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市場,這必將招致舊帝國主義的打壓。舊帝國主義國家的復仇加劇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當二者之間矛盾聚集到臨界點時,必然會引發新的世界大戰。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和問題導致整個世界難以處在和平穩定之中,必將爆發新的戰爭。德國閃擊波蘭后,波及范圍更廣、時間更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歐洲開始全面爆發。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急需發展生產、恢復經濟。列寧所領導并創建的新政權由于同整個資本主義是相對立的,因此,遭到了廣大資本帝國主義國家的打壓和遏制,被認為是不合法的政權。為打壓蘇維埃政權,帝國主義國家采取了包括經濟制裁、遏制孤立、武裝進攻等措施,意圖扼殺蘇維埃政權。對此,列寧早有預料,并帶領蘇俄人民積極采取應對之策,成功捍衛了新生政權。在俄國處于水深火熱之境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也不容樂觀。一戰中,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投入巨大,戰后也面臨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重任。俄國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加之國土遼闊,天然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如亞麻、小麥等,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要想發展經濟,就必須具有這些源源不斷的物質生產資料。這就決定了,在當時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要想實現恢復經濟的目標,就必須與蘇俄進行貿易往來。
就經濟問題而言,如果不是從國際視角尋求出路,而僅僅是從個別國家或某些國家的角度來看是無法徹底解決的。如果歐洲沒有俄國,它將很難從戰爭的災難中恢復過來。俄國小麥、亞麻、白金和礦產資源豐富,是許多歐洲國家最大的原料供應商。戰后,資本主義國家要想恢復經濟而不與俄國發生經濟聯系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對國內民眾和經濟發展的壓力,資本主義國家雖不甘心給俄國送去黃金白銀,但它不得不改變對俄國的政策,被迫接受與社會主義政權的經濟和貿易往來。
再次,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發展形勢不容樂觀。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為國際社會贏得了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資本主義國家在著手恢復生產的同時加強了對本國無產階級革命的鎮壓,無產階級革命一度陷入低潮。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無疑給處于“寒冬”的無產階級革命帶來了希望的曙光,鼓舞了斗志。列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非得是世界性的。只有整個世界范圍內的革命運動興起,各國國內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因此,他一直期待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革命浪潮的到來。但此時,從戰爭中騰出手的資本主義國家將斗爭矛頭指向了本國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發展嚴重受阻,損失慘重,迎來了發展歷史上的“寒冬”期。
世界革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革命成果被摧毀。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冬季”,列寧對歐洲先進國家革命勝利寄予的希望也隨之破滅,不得不對俄國革命前途進行思考——將同帝國主義國家和平共處作為現實問題加以研究。
(二)國內政治經濟發展狀況
首先,政治方面,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一開始就面臨國外資本主義國家的鎮壓與國內反革命勢力的威脅,具有不穩定性。為了對外釋放俄國希望世界和平的信號、支持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列寧簽署了《和平法令》,呼吁所有交戰方的人民和政府立即就一項公平民主的合約進行談判。但是,俄國內部的反革命勢力不甘心失敗,希望將蘇維埃政權予以扼殺,所以從一開始就對新生政權施以武裝干涉。第一個成為白衛隊反革命旗幟的領導者,并挑起內戰的是臨時政府的前任領導人和俄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克倫斯基;緊接著1917年10月至1918年2月,俄國境內發動多次叛亂;1918年11月,在同盟國的策劃下,高爾察克發動武裝叛亂,推翻了鄂木斯克地區的蘇維埃政權。雖然這一系列武裝叛亂均以失敗告終,但卻消耗了蘇維埃政府的大量精力。
與此同時,外國勢力也對蘇維埃政權虎視眈眈。1917年底,屬于一戰參與者的英國就將軍艦駛往俄國軍事重地摩爾曼斯克附近,伺機開展軍事入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又將之前對德戰線兵力調往俄國周圍,對其進行軍事封鎖;1919年,以英國為首的十四個武裝干涉力量又集結起來,妄圖將新生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在進行外部軍事干預的同時,德國也大力扶植舊俄將軍鄧尼金等人建立南方反革命武裝,并對其反革命斗爭給予物資援助。因此,蘇維埃政權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復雜環境,新政權急需和平的環境進行自我建設。
其次,經濟方面,沙皇政府本想通過參與一戰的方式對國內突出矛盾予以解決,然而,七年的帝國主義戰爭和內戰不但沒有緩解國內矛盾,反而給俄國經濟造成了致命的破壞
連年戰爭使俄國無暇顧及生產發展。俄國國內系列工業生產所需原料同七年前相比有大幅下降,且難以供應經濟恢復與發展,面包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由于瀕臨停滯的社會生產而無法滿足民眾需要。列寧曾將戰后的蘇維埃俄國現狀描述為一個被毆打致殘的人,拖著疲憊的身軀緩慢向前爬行。為了應對當時國內外武裝叛亂,列寧不得不帶領俄共(布)實施了臨時軍事共產主義政策。這一政策雖然保障了戰爭的需要,但也帶來了民眾生活必需品匱乏、社會生產失衡、國內動蕩不安的嚴重負面影響,并一度對蘇維埃政權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害。誠然,列寧深刻意識到,依靠自己進行經濟和工農業發展是難以實現的,因為外部封鎖和國內滿目瘡痍的現實條件決定了俄國難以依靠自身闖出新路來。因此,必須加強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交往,進而爭取廣闊的外部市場和技術援助,借鑒資本主義先進技術來發展俄國。
二、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核心內容
列寧在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立即在國內發布了《和平法令》,同時,同德國簽署《布列斯特合約》,這一系列難以令人理解的行為為新政權贏得了非常寶貴的喘息機會,和平共處的思想初步成形。1919年12月2日,列寧指出:“蘇維埃俄國希望爭取和平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并與各國人民實現和平共處?!?/span>[1]至此,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正式提出,并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不斷交往實踐中豐富內涵,逐漸成為一種處理不同制度國家關系的指導原則。
(一)同別國建立平等友好的外交關系
列寧主張,不同社會制度之間不是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實現和平共處的。因此,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在開展對外交往時應堅持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國與國交往原則,這也是列寧和平外交思想的最終立足點。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應堅持這一基本原則,在兼顧雙方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開展互惠合作。
列寧十分認同合作共贏這一基本原則,并在實踐中努力實現。一個沒有任何武裝力量的小國,無論多么脆弱,都可以得到保護,也應該得到保護,俄國在此時除了大力發展國內經濟,祈求和平,沒有其他任何的別的想法。十月革命后,為了獲得其他國家的支持和承認,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封鎖,列寧采取了有力措施推進睦鄰友好的進程。這一舉措不久就收到了實效,1920年,俄國陸續同立陶宛、拉脫維亞等國建立了友好的外交關系,列寧指出:“對于亞洲與歐洲,我們堅持一視同仁,即與各國實現和平共處?!?/span>[2]此后,俄國在實踐中也是積極踐行這一原則,對外交往的范圍不斷擴大,并于1924年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列寧和平外交政策的提出與積極踐行,贏得了一些國家的支持,同時也使得俄國能夠在整個國際社會中開始有了自己的地位。
(二)在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交往中不斷發展經濟
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就是注重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往來。列寧認為:按照目前發展趨勢,資本主義國家將會長期存在,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與他們加強貿易往來。[3]列寧領導的蘇俄政黨立足俄國具體現實,從恢復戰后經濟發展的社會實際出發,認為開展同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有兩個重大意義,其一,能夠進一步促進本國整體經濟發展,從而緩解國內矛盾,鞏固好俄共(布)的執政地位;其二,使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放松對俄國的敵視,改善俄國同資本主義國家封閉僵化的關系,有助于恢復生產和發展本國經濟。
要想盡快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緩和俄國國內不同階級之間的矛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開展對外貿易往來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之舉。這也就意味著,俄國必須突破經典作家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建設之道,由俄共自己來探尋新的國家發展道路。因此,列寧下定決心“向后退”,不僅學習資本主義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且還同一些資本家合作來發展本國經濟。這一舉措使俄國經濟開始不斷發展起來,國內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其執政地位也逐漸穩固了起來。俄國如果固步自封,僅靠自身力量來發展經濟,那起步發展就更加艱難。同樣,資本主義國家也有與俄國加強經濟往來的現實需要。各資本主義國家同樣作為一戰的參與國,在戰爭中無論是人員還是經濟都嚴重受損,也面臨著經濟復蘇的嚴峻任務。對于資本主義國家而言,俄國擁有的高質量農作物可作為社會生產的原材料和燃料,同時具有價格低廉的優勢,這符合資本主義國家節省生產成本的現實需要。這也進一步說明,開展對外經濟貿易往來,符合資本主義國家根本利益的要求,利大于弊。
在列寧的和平共處思想中,列寧認為不與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經濟貿易往來,蘇俄不能迅速緩解國內經濟發展的壓力,因此,俄國必須表現出與資本主義國家開展貿易合作的誠意。在某種程度上,俄國政府實施了使資本主義國家有大利潤空間的經濟外交政策。1921年3月,蘇俄代表與英政府在倫敦簽署了一項臨時貿易協定,這標志著其對蘇維埃政府合法性的承認。同年,蘇維埃政府向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和美國五國提交了一份照書,如果各國愿意承認蘇維埃政府,簽訂全面合約并向俄國提供貸款,新政府愿意承擔欠下的系列外債,這是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人為了進行和平共處的貿易往來做出的巨大妥協與讓步。在1900年意大利熱那亞舉行的國際會議期間,蘇俄和德國私下分別舉行會談并簽署了《拉巴洛條約》,這不僅加深了兩國經貿合作,打破了帝國主義對俄國的經濟封鎖,而且進一步打開了蘇維埃政府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共處的局面。
(三)堅持適當妥協原則
為了實現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打破帝國主義對蘇俄的封鎖,列寧在對外交往中堅持適當妥協的原則,采取靈活策略應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蘇俄呼吁各國結束戰爭,呼吁各國談判并簽署“和平共處條約”。列寧堅持主張政策不能沒有靈活性,不能讓帝國主義感到毫無變通的可能。否則,會使帝國主義以為共產黨人沒有誠意,落人以柄,導致無法進行和平談判。而且在絕對實力面前,俄國不能不做出讓步。德國違背協定突然對俄發動進攻,并侵占了德文斯克以及俄國其他城市,直接威脅首都彼得格勒。為此蘇俄不得不接受德國提出的更加嚴苛條約,做出更大的讓步。列寧頂住來自國內外各方的巨大壓力,簽訂了一張比以前嚴苛的多、屈辱的多的協定——《布列斯特合約》,以爭取換得和平發展的機會。
列寧認為,是否“背叛社會主義”、能否“保衛蘇維埃政權”是判斷是否能夠與敵人妥協的兩個基本標準。由于俄國國情特殊,在之前是既有封建殘余,也有資本主義勢力,因此,俄國處在資本主義發展不發達且極其薄弱的環節之中,這是對俄國國際地位最形象生動的描述。面對兩大帝國主義集團的圍剿,列寧意識到必須首先同一方締結單獨合約,以擺脫兩大集團的合力圍剿,在與帝國主義其中一方簽訂友好合約后,再利用兩方之間的矛盾,爭取短暫的和平時期,鞏固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恫剂兴固睾霞s》是蘇俄當時必須簽署的一份不平等合約,如果不簽訂,戰爭將會不可避免,新政府很可能被推翻,合約將由另一個政府而不是蘇維埃政府簽署。從保衛革命成果,維護無產階級根本利益出發,適當的“妥協”是一種正確的戰略選擇,這為無產階級贏得了休養生息的黃金時期。
(四)善于利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對立統一規律是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核心與實質,因此,善于分析并利用矛盾來解決問題是列寧將辯證法用于實際的一項重大舉措。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存在著重重矛盾,利用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并逐個擊破則是有效突破資本主義的包圍圈,為俄國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時間和空間的關鍵問題。1920年末,列寧就指出:“應該堅持善用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贏得本國發展空間這一原則?!?/span>[4]59對于蘇維埃俄國而言,要想在帝國主義主導的國際大環境下贏得發展空間,要實現與其和平共處,就必須利用帝國主義間的矛盾并逐個擊破,從而有效突破資本主義的包圍圈。資本主義并不是鐵板一塊毫無縫隙,蘇俄只有從一個協約國或者幾個協約國入手,并以此為突破口,才能最終實現同帝國主義國家多方的和平共處。列寧與德國簽署不平等的戰爭協約是該戰略的成功應用,與德國簽訂合約使蘇俄人民擺脫了兩大帝國主義集團聯手遏制蘇俄發展的陰謀。
列寧對當時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作了準確的分析,指出當時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存在的三對矛盾,分別是日本和美國、德國、協約國之間的矛盾。針對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列寧的分析表明,美國不僅是俄國斗爭的對象,也是未來俄國合作的對象。日本彈丸小國卻擁有大量殖民地,而美國也想占有日本的殖民地,利用這一點,蘇聯向美國提供了原本被日本占領的蘇俄領土,并成功地激起了美日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關于美國與其他盟國之間的矛盾,列寧指出:“任何能夠加劇美國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矛盾的最小機會,都要用雙手抓住不放”。[4]70利用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矛盾,戰后簽訂的《凡爾賽合約》壓制了德國的發展。德國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后起之秀,發展潛力巨大,但凡爾賽合約簽訂之后,德國卻被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拋棄,成為眾矢之的,孤立無援。1922年在意大利舉行的熱那亞會議上,蘇俄和德國獨立簽署了《拉巴洛條約》,該條約打開了蘇俄對外貿易的僵局,也粉碎了協約國孤立德國的陰謀,加劇了德國與協約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系列做法從本質上講就是“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使他們難以勾結起來反對我們”。[5]
(五)以思想教育和軍事武裝應對帝國主義侵略
從根本上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對立,二者之間的長期和平共處不具有現實性,因而只能是利益制衡上的相對和平。因為這是“重新進行的新一輪對外擴張的戰略準備,一旦完成這一準備,又將發動新一輪的帝國主義戰爭?!?/span>[6]當時蘇俄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暫時的相對和平狀態,也是帝國主義其時沒有能力消滅紅色政權的緩兵之策,具有不穩定性。
帝國主義的本質決定了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共處”是臨時的、暫時的。列寧認為俄國雖正在從戰爭轉向和平,但是不能忘記現階段的“和平”只是暫時的,戰爭隨時會死灰復燃。因此,蘇俄時時刻刻要提防各帝國主義國家進行反撲,思想教育上不能松懈,要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抵御資本主義的思想對廣大人民群眾加以侵蝕,不能忘記帝國主義的本質。其次,蘇俄要加強自身軍隊武裝力量建設。為了與資本主義國家和平相處,必須擁有可以與帝國主義軍隊相抗衡的自己的軍隊。在列寧看來,只有自身擁有強大的軍隊,那么帝國主義才不敢輕易進犯俄國。蘇俄軍隊和人民的英勇頑強抵抗,全民戰備,粉碎了協約國組織的三次大規模武裝進攻,雖然俄國人民也飽受戰爭的困苦,但經過英勇反擊,蘇俄與帝國主義形成了一種相持不下的均勢,這是和平共處得以形成的客觀條件之一。
三、十月革命后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啟示鏡鑒
在十月革命后所形成的列寧和平共處思想是列寧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僅對于當時俄國贏得相對和平的發展環境意義重大,而且對于當代也有重要的現實啟示意義。這一思想對于我們反對新型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正確處理與資本主義國家關系、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在改革中走向民主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推動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和平共處的基礎是世界各國相互承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當代世界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國與國之間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正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單則易折,眾則難摧。目前在國際秩序轉型重建的關鍵時期,我國一直強調的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仍然是列寧和平共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
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可阻擋。伴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低迷,各國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都希望在交往中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也不斷增多,摩擦和不和諧的聲音也隨之出現。因此,在更廣闊的范圍構建新型的國際秩序顯得尤為迫切,對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意義重大。在推動這一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中,應當堅持充分發揮聯合國在國際爭端中的協調作用,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以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中國作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應當積極參與國際體制、機制改革,為推動建立新型全球治理模式貢獻自己的力量,重建公平正義的新型國際關系。只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全球治理的平等參與,充分考慮各國的利益訴求,才能確保各參與主體在全球治理中權利與機會等多方面的平等,才能真正共商、共建、共享。[7]同時,世界各國都應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承擔相應責任,在堅持國與國平等交往的基礎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二)推動構建平等交往的國際關系
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不信任、相互戒備,讓社會主義俄國找到了生存發展的一席之地。如果資本主義國家相互信任,團結合作,那么社會主義俄國早期的發展將會更加困難。在列寧“和平共處”思想中,他主張同一切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在對外交往中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彌補蘇俄的不足。隨著“和平共處”思想的深入人心,其蘊含的重大理論意義及實踐價值不斷涌現。隨著這一思想影響的不斷擴大,蘇俄外交的范圍不斷擴大,并與一系列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英國也對蘇俄的合法地位予以承認。各國成了利益與共的共同體,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置身其外。
習近平指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中開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span>[8]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全球伙伴關系”等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國際關系的思想。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時間節點,中國將始終同各國和平相處,建立更加公正公平的國際治理體系,走國與國和平共處交往的新路。只有當合作共贏、共同繁榮的價值觀念被世界絕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時,才能更好地維護國際秩序,促進世界和平。中國將通過繼續深入開展同世界各國的交往,各自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大門,以“一帶一路”為契機,持續性地推動國際社會發展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前進。
(三)靈活應對國際間摩擦問題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處在兩大帝國主義以及本國國內反動勢力的聯合包圍圈中,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列寧冷靜分析國內外形勢后提出“和平共處”思想,相對妥協不等于向敵人投降,而是希望通過與資本主義的和平共處來換得寶貴的發展時間與空間。但是資本家不是慈善家,只有他們覺得有利可圖他們才會與你交往,所以和資本家進行經貿合作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價,要適時采取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策略,做出適當的讓步與妥協,實行讓資本家有利可圖的靈活政策。蘇俄政府拿出幾千萬或者幾億來租用俄國發展所必須的機器和機車,在經濟上做出一定程度的讓步實則是為了取得穩定的發展環境,保障蘇俄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目標。
采取“靈活應對”的戰略是在不侵犯本國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列寧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唯物辯證法靈活地運用到同資本主義相處的過程中,有前提地進行“讓步”,其目的在于維護蘇維埃俄國的根本利益。對于社會主義中國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快速發展的勢頭勢必引起某些國家的憎恨與打壓。毛主席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說:“兩個拳師相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span>[9]理性來看,我國雖然取得了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但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各方面還處于上升階段,并且,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更加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大環境。所以,在面對國際間一些摩擦問題時,我們要學會理性分析、靈活應對,把握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唯物辯證法。
(四)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
從性質上來說,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對立。雖然資本主義依靠武力扼殺蘇維埃政權的計劃落了空,但他們絕不會就此收手,而會采取更加隱秘的方式對俄國進行文化滲透,從而希望從思想上瓦解俄國。因此,要提高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及文化價值的警惕意識,增強鑒別能力。英國前首相勞和·喬治指出,借助商業往來同樣是實現英國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馬克思也曾強調,“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span>[10]要保持社會主義始終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前進、保證社會主義不變色,就必須不斷提高鑒別力,防止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滲透。
雖然列寧主張與資本主義和平共處,但他從不放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思想。列寧執政時代成功抵制了資本主義的種種陰謀,但是蘇共后期領導人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抵擋住西方資本主義的糖衣炮彈,超級大國蘇聯轟然解體,令人惋惜。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處心積慮地在意識形態領域對我國進行滲透與攻擊?;诖?,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1],為了抵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及頹廢文化侵蝕,我們必須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把握,始終高度重視資本主義以各種方式來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加以顛覆的圖謀。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盡管我們的社會在不斷變化,但我們仍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時代。我們也要看到世界上存在著許多矛盾和不和諧、不確定的因素,許多國際爭端還沒有解決。在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兩個一百年交匯的關鍵時間節點,深入系統研究列寧和平共處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列寧全集:第 37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9.
[2] 列寧全集:第 38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5.
[3] 列寧全集:第 43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4] 列寧全集:第 4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李慎明 . 馬克思主義國際問題基本原理(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787.
[6] 李愛華 . 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專題研究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4.
[7] 馮顏利,唐慶 . 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 [J]. 當代世界, 2017(11):11—14.
[8] 習近平 . 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 表 60 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N]. 人民日報,2014-06-29(2).
[9] 毛澤東選集:第 1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3.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11] 中共中央宣傳部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 [M]. 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9:140.
原載:《湖湘論壇》2022年第1期
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5-16)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