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隨著信息科技與信息化建設的全面深入展開,計算機技術、網絡科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與人文研究的結合、融合、整合也日漸加深,并朝著人文社科研究、數字人文的專屬領域快速拓展。“數字人文” 成為中國跨領域、學科交叉研究和人文社科發展的研究熱點。
我國數字人文發展現狀和挑戰
2010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數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與推進不斷加快,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學術論文與書籍發表、出版數量呈加速趨勢。2010年以前,計算機與人文學科研究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人文計算”方面。這時,“數字人文”概念剛被引進,發表的論文數量較少。2010—2015年逐步增多。此后,近十種國外“數字人文”書籍開始翻譯并出版;學術論文可檢索條目快速增長,2018年突破百篇,而2020年已有二百余篇。經過緩慢起步之后,“數字人文”研究進程迅速加快。
學術團體、機構興起。2010年以來,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數字人文研究機構??蒲兄行?、機構的成立顯示該領域學術研究的成熟化、組織化、系統化,改變了以往學者自發自為的研究樣態,學術資源、相關課題、攻關方向開始集中,大型學術會議、交流活動得以開展,數字人文研究從初步的“拿來主義”,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學術發展實際需要的方法、理論。
研究水平和成果品質提升。2010年以來,中國數字人文學術逐漸從介紹概念和國外發展情況,拓展至大數據、圖書館建設、學科服務、數字人文學、文本發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自發設立、與國外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不斷涌現。數字人文的應用與理論從無到有,從接受引進到積極“走出去”開展交流、對話,并開始有意識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部分成果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贏得學界和社會關注。經過近些年的快速學習、推廣、應用,“數字人文”目前已成為人文研究的熱點領域。數字人文研究受到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等國家項目和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與支持,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加入研究行列,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積極成立研究機構或舉辦系列會議、工作坊、講座等活動,編訂專門的數字人文學輯刊、期刊等。此外,一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社會人士,也利用技術優勢解決古籍標點、漢語語料庫與分析、大型書籍數字化與利用等方面的問題。
港澳臺地區的數字人文研究發展較早。1984年,臺灣“中央研究院”開始推動“史籍自動化計劃”,建設了漢籍全文資料庫,為數字人文研究打下了基礎。2000年以后,港臺地區先后推動了數字典藏和數項人文研究計劃,十余所高校、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研究。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日益成熟起來,然而中國數字人文研究起步較晚、發展滯后,面臨著一些障礙。如缺少數字人文發展的總體規劃、政策和支持體系,數字在學科教育和應用方面缺乏共識,缺乏有足夠科技水平與人文素養的數字人文專業人才。鑒于此,需要從國家與社會發展的角度予以重視、規劃,從高等教育與科研服務層面調整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聚焦解決數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才培養、學科教育等瓶頸問題。
數字人文規劃的必要性和原則
為更好地抓住數字人文興起的機遇和在漢語數字人文和全球數字人文領域占據制高點,需要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向、要求和現有的資源稟賦、技術積累、制度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戰略規劃。
第一,推動數字人文發展,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補齊核心技術短板,全面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推進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增強科技與人文的緊密結合與深度融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信息化、數字人文發展道路,實施數字技術、網絡強國戰略,讓信息化、數字人文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
第二,數字人文的發展和規劃需遵循以下三個路徑。一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配置數字技術和文化建設,讓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構建有力的支持體系和發展環境是數字人文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破除不利數字人文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加強國家戰略指導和政策引導,釋放數字紅利,為數字人文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三是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球視野。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發揮數字人文的支撐作用,同時把握全球信息技術、數字人文創新發展趨勢,增強我國在全球范圍的數字人文研究優勢和國家軟實力。
第三,提出具有系統性、普適性和指導性的數字人文規劃框架,制定數字人文發展規劃。充分考慮數字人文發展現狀與階段性發展計劃、數字人文平臺、動力支柱、協同要素、資源支撐、應用場域、發展定位、關聯布局、規劃執行和落地等要素。合理的數字人文規劃,對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指導和協調各地區、各領域通過合理的數字人文規劃來加快數字人文發展,補齊短板和克服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做好數字人文規劃,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核心地位的重要表現,有利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同時,把數字人文作為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途徑、創新模式,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
加快發展數字人文教育
數字人文的健康、全面、迅速發展必須以教育發展為基礎和前提,其本身也亟待發掘應有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從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現狀與需求出發,完善數字人文學科建設和數字人文教育,構建包括教材、人才、項目等在內的系統的支持體系。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高質量數字人文教育體系、規劃。根據《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數字人文發展思路、工作機制、具體實施辦法。
第二,加快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教育中普及數字人文發展理念,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意在教育專網、數字校園、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智慧教育創新、教育系統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溯源圖譜、教育基礎數據標準規范制定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該舉措本身也是數字人文發展的重要體現,有利于深入普及數字人文理念和實際應用。
第三,高等教育是發展數字人文的重中之重。目前,可以在數字人文發展較為先進的高校進行學科試點,為數字人文領域培養專門人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人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鼓勵其他高校、科研院所開設相關課程,引導自然科學、信息科學、人文社科等學科及其學者、學生進行數字人文方面的學習、授課與研究。在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實際條件設立與數字人文相關的交叉研究項目,鼓勵探索數字人文的特色發展方向。把數字人文納入“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尤其發展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的文科教育。
第四,為數字人文發展提供系統支撐,如編寫數字人文教材,設計數字人文學科體系和課程計劃,鼓勵申報數字人文方面課題并予以傾斜,成立數字人文發展委員會、基金等。
發展數字人文學科與教育,是培養世界水平、中國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的新需求,對學科專業改造升級、學科之間深度交叉融合、實現學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院???span lang="EN-US">2022年1月28日總第593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2.25)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隨著信息科技與信息化建設的全面深入展開,計算機技術、網絡科技、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與人文研究的結合、融合、整合也日漸加深,并朝著人文社科研究、數字人文的專屬領域快速拓展。“數字人文” 成為中國跨領域、學科交叉研究和人文社科發展的研究熱點。
我國數字人文發展現狀和挑戰
2010年以來,中國大陸地區數字人文方面的研究與推進不斷加快,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學術論文與書籍發表、出版數量呈加速趨勢。2010年以前,計算機與人文學科研究的結合主要體現在“人文計算”方面。這時,“數字人文”概念剛被引進,發表的論文數量較少。2010—2015年逐步增多。此后,近十種國外“數字人文”書籍開始翻譯并出版;學術論文可檢索條目快速增長,2018年突破百篇,而2020年已有二百余篇。經過緩慢起步之后,“數字人文”研究進程迅速加快。
學術團體、機構興起。2010年以來,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師范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數字人文研究機構??蒲兄行?、機構的成立顯示該領域學術研究的成熟化、組織化、系統化,改變了以往學者自發自為的研究樣態,學術資源、相關課題、攻關方向開始集中,大型學術會議、交流活動得以開展,數字人文研究從初步的“拿來主義”,開始探索符合中國學術發展實際需要的方法、理論。
研究水平和成果品質提升。2010年以來,中國數字人文學術逐漸從介紹概念和國外發展情況,拓展至大數據、圖書館建設、學科服務、數字人文學、文本發掘、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自發設立、與國外機構合作的研究項目不斷涌現。數字人文的應用與理論從無到有,從接受引進到積極“走出去”開展交流、對話,并開始有意識構建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部分成果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贏得學界和社會關注。經過近些年的快速學習、推廣、應用,“數字人文”目前已成為人文研究的熱點領域。數字人文研究受到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等國家項目和相關管理部門的重視與支持,越來越多的人文學者加入研究行列,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出版社積極成立研究機構或舉辦系列會議、工作坊、講座等活動,編訂專門的數字人文學輯刊、期刊等。此外,一些掌握計算機技術的社會人士,也利用技術優勢解決古籍標點、漢語語料庫與分析、大型書籍數字化與利用等方面的問題。
港澳臺地區的數字人文研究發展較早。1984年,臺灣“中央研究院”開始推動“史籍自動化計劃”,建設了漢籍全文資料庫,為數字人文研究打下了基礎。2000年以后,港臺地區先后推動了數字典藏和數項人文研究計劃,十余所高校、科研機構積極開展研究。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日益成熟起來,然而中國數字人文研究起步較晚、發展滯后,面臨著一些障礙。如缺少數字人文發展的總體規劃、政策和支持體系,數字在學科教育和應用方面缺乏共識,缺乏有足夠科技水平與人文素養的數字人文專業人才。鑒于此,需要從國家與社會發展的角度予以重視、規劃,從高等教育與科研服務層面調整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聚焦解決數字人文研究中的人才培養、學科教育等瓶頸問題。
數字人文規劃的必要性和原則
為更好地抓住數字人文興起的機遇和在漢語數字人文和全球數字人文領域占據制高點,需要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動向、要求和現有的資源稟賦、技術積累、制度優勢,進行有針對性的戰略規劃。
第一,推動數字人文發展,首先要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補齊核心技術短板,全面增強信息化發展能力;著力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推進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優化信息化發展環境,增強科技與人文的緊密結合與深度融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信息化、數字人文發展道路,實施數字技術、網絡強國戰略,讓信息化、數字人文更好造福國家和人民。
第二,數字人文的發展和規劃需遵循以下三個路徑。一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優化配置數字技術和文化建設,讓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構建有力的支持體系和發展環境是數字人文快速、健康發展的保證。破除不利數字人文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創新活力,加強國家戰略指導和政策引導,釋放數字紅利,為數字人文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三是堅持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球視野。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發揮數字人文的支撐作用,同時把握全球信息技術、數字人文創新發展趨勢,增強我國在全球范圍的數字人文研究優勢和國家軟實力。
第三,提出具有系統性、普適性和指導性的數字人文規劃框架,制定數字人文發展規劃。充分考慮數字人文發展現狀與階段性發展計劃、數字人文平臺、動力支柱、協同要素、資源支撐、應用場域、發展定位、關聯布局、規劃執行和落地等要素。合理的數字人文規劃,對貫徹黨中央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指導和協調各地區、各領域通過合理的數字人文規劃來加快數字人文發展,補齊短板和克服瓶頸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做好數字人文規劃,是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核心地位的重要表現,有利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同時,把數字人文作為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重要途徑、創新模式,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
加快發展數字人文教育
數字人文的健康、全面、迅速發展必須以教育發展為基礎和前提,其本身也亟待發掘應有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從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現狀與需求出發,完善數字人文學科建設和數字人文教育,構建包括教材、人才、項目等在內的系統的支持體系。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構建高質量數字人文教育體系、規劃。根據《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規劃》等文件,明確數字人文發展思路、工作機制、具體實施辦法。
第二,加快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基礎教育中普及數字人文發展理念,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目前我國正在開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意在教育專網、數字校園、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網絡學習空間應用、智慧教育創新、教育系統數據資源目錄和數據溯源圖譜、教育基礎數據標準規范制定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該舉措本身也是數字人文發展的重要體現,有利于深入普及數字人文理念和實際應用。
第三,高等教育是發展數字人文的重中之重。目前,可以在數字人文發展較為先進的高校進行學科試點,為數字人文領域培養專門人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人文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鼓勵其他高校、科研院所開設相關課程,引導自然科學、信息科學、人文社科等學科及其學者、學生進行數字人文方面的學習、授課與研究。在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據實際條件設立與數字人文相關的交叉研究項目,鼓勵探索數字人文的特色發展方向。把數字人文納入“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尤其發展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的文科教育。
第四,為數字人文發展提供系統支撐,如編寫數字人文教材,設計數字人文學科體系和課程計劃,鼓勵申報數字人文方面課題并予以傾斜,成立數字人文發展委員會、基金等。
發展數字人文學科與教育,是培養世界水平、中國特色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軟實力建設和文化繁榮發展的新需求,對學科專業改造升級、學科之間深度交叉融合、實現學科專業建設整體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原載:《中國社會科學報·社科院???span lang="EN-US">2022年1月28日總第593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2.25)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