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3月23日晚上,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立勝研究員做客上海大學的“理論中國·名師講壇”
我從2018年就開始研究中國知識體系,但嘗試著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中國知識體系聯系起來,還是第一次。
何謂中國知識體系?
何謂中國知識體系?它有所特指,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講,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的實踐起點,轉化成邏輯起點,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中找到規律,并把規律提升到理論高度。
*鄭永年的“知識殖民”論過于悲觀
在眾多研究成果中比較突出的是鄭永年先生。
在其《中國知識的重建》一書里,他說:“無論從內部世界還是從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知識體系的現狀令人擔憂。從內部來看,因為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執政者還是知識精英都無力去解釋自己的社會,對于社會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清?!?/font>
“就外部世界來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于中國抱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對于中國的誤解起著關鍵作用?!庇纱怂f:“中國知識體系的狀況,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思維、思想被殖民的狀態?!?/font>
如何重塑中國知識體系?鄭永年認為,對于中國知識界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任務??梢赃@么說:“如果中國學者不能擔當起這個責任或者不能完成這些任務,學者的思維會一如既往地處于被殖民的狀態,學者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也只是西方知識的販賣者?!?/font>
我覺得鄭永年先生的貢獻在于,指出了中國知識體系存在缺陷,指出了中國的現有知識體系主體性的東西來源于西方,這樣才有了被殖民狀態即知識殖民。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詮釋,和對于過去的認知和對未來的預測,中國知識分子是應該承擔起責任的。
我總體上認為,這種分析多少有點悲觀。中國能夠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以70多年的時間幾乎完成了西方幾百年的現代化事業,一定是有其理論指導的。辯證地看待鄭永年對于知識體系狀況的評價,就需要把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知識體系,深入地進行學理化研究,將之上升到一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
鄭永年在《中國的知識重建》里提到“知識殖民”問題
*趙汀陽的“知識體系基因論”較為辯證和現實
我非常認同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趙汀陽先生的觀點,我稱它為“知識體系基因論”。
他說:“每個文明都有自發形成的知識體系??梢钥隙ǖ氖?,1.這些知識體系各有不同,但是也有各自落地合理性,都有著經過長期實踐而獲得優化的合適模式?!?/font>
“由此可以推論:2.每種文明的知識體系,需要在不斷衍化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下不斷進行自我修正,以便能夠保有對于世界解釋的能力和充分活力的知識生產能力?!?/font>
“3.同時一種文明對于自身的任何修正,都會有一個限度或者一個生存的界限,就是不能破壞此種文明,因此一種文明在吸收外來的時候必須按照其消化能力來進行逐步內化,尤其需要保證此種文明的核心基因始終具有當代性的活力,否則一種文明對于自身的修正就會變成自我解構而消亡?!边@就是說,這種修正有限度,不能以改變自己、消滅自己為前提。
《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文選》 集納了諸多研究成果
我覺得這種觀點會得出非常辯證的結論,也是比較現實的一種態度。在哲學所由我來主持正在做一個課題“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從2018年開始至今,重要的成果是我主編了一本《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文選》,這幾年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兩個雜志開的專欄文章也都收錄了。
明確了中國知識體系的概念,也明確了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論即大歷史觀——長時段、多維度、寬視野、高境界、深層次,更知曉要用中國道路的回歸這樣一個認識論,在這三個前提下,我們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中國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
西方現代性與西方知識體系
西方現代性與西方知識體系,也可換一個說法,即“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與西方的關于現代化道路的知識體系”。
*現代性起源多元論中的“唐宋轉變”說
首先如何理解現代性的起源?這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有大量的成果,中國學者的成果也汗牛充棟。但是,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是:現代性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一元論”的假設是,現代性就起源于西方,其它地區的現代化或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只能是這個“一”在另一個區域的表現形式或者表現形態。比如:現代化起源于西方、起源于西歐,那么中國的現代性就是西歐現代性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表現形態,這叫“一元多樣性”。
“京都學派”提出了“唐宋轉變”觀點,佐證了現代性的多元性
“多元論”指現代性的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比如,中國的現代性就起源于中國。日本“京都學派”發明了“東亞”概念,以此表明東亞有東亞的現代性?!熬┒紝W派”著名學者,他們對于中國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了“東亞現代性”的概念。他們認為,“東亞”最主要的國家就是中國和日本,東亞的現代性起源于唐宋時期,他們一個最著名的概念和命題叫“唐宋轉變”,即東方的現代性或者東亞的現代性起源于公元九、十世紀的唐宋時期。這個“現代性”遠遠早于西方的1500年,但因為中國歷史的停滯性,“東亞的現代性”往東轉移到朝鮮半島然后到日本,日本成了東亞現代性的高峰。批判吸收“東亞”“東亞現代性”概念,我基本認同“現代性”的多元性,就是多個起源。
由此而來的問題是,既然中國的現代性起源早于西方現代性,為何西方后來者居上?這也是“李約瑟之謎”,很多人都在研究。推薦大家要閱讀文一先生的兩本書——《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密碼》。像《槍炮、病菌與鋼鐵》,也是在解此謎。
文一著作《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密碼》
*美學者:1500年前,亞非歐都處在周期性的平等發展中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杰克·戈德斯通寫有小冊子叫《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年》,其中一個結論:“西方的崛起并不是歐洲在哪一方面比世界其它地區更為優越?!彼f:“直到1500年以前,歐洲在財富、技術、科學上仍然是比較落后的,甚至到了1700年的時候歐洲也只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上剛剛趕上亞洲較發達的地區而已,還無法生產出像中國和印度那樣優質的棉紡織品和瓷器。事實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在19世紀里,還在面臨著生活水平的下降,在1700年以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歐洲的宗教、技術、貿易,甚至法律和政府會在將來產生與眾不同的優勢。1500年以后歐洲的貿易擴張并不是歐洲優越性的象征,而只是代表著歐洲加入了早已存在的以亞洲為中心的跨洋貿易網絡而已,事實上在此后的三百年里歐洲貿易的大規模擴張主要是從亞洲進口優質的工業品,同時大量向其輸出從新大陸運來的白銀?!?/font>
這是美國人研究的成果。但為何在這之后就出現了趕超呢?文一解釋的是:“火藥發源于中國,但是在中國沒有轉化成生產力,而傳到西方以后,轉化成生產力了?!蔽鞣降摹皬姳I邏輯”推動了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至今美國的最高的科技是用在軍事上。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戈德斯通的研究成果,至少有幾個啟示。
一,一些學者把歐洲在社會轉型、技術進步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取得的進步作為崛起的原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來看,世界歷史的變遷總是陷于上下起伏的周期性的變動之中。1800年以前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就是周期性的變化,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亦或是其它的文明都是,發展會因為瘟疫、戰爭、災難、人口而下降,如此周期性循環。加速發展是出現在1800年以后的西歐,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總量約為10億,至1900年,人口增加了7億。但到2000年迅速發展到60億。近代以來進入現代化,無論是歐洲、亞洲、還是非洲,他們都有率先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性。也就是說,1800年以前各地的發展都是循環的。所以,現代性應該是多元的。
*笛卡爾和培根的觀念變化導致歐洲率先走進現代化
什么因素導致了周期性的變革模式在西歐轉變成了加速變革呢?戈德斯通把它歸結為觀念的變革。
歷史研究表明:1500年以前世界科學最發達的地區是亞洲,特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而印度和中國都發展出了極其復雜而精密的天文學。在1600年之前,不管是亞洲、歐洲還是非洲,他們的知識系統或者知識體系都集中在四個方面:(1)靠傳統。因為傳統歷史悠久,被長期使用、而被尊為知識。(2)靠宗教和啟示?;谏袷サ奈谋净蛘呦戎?、信徒和其他精神領袖,這些人的知識就是知識體系。(3)靠理性。就是被邏輯證明了的知識,或者是通過算術得出的,或者是從基本前提演繹推理出的。(4)反復的觀察和實踐。就是被日常經驗所證明的知識,比如:日月交替、太陽從東方升起、物體下落、熱氣上升就是類似這些。這四種知識作為知識體系,在歐洲、亞洲、非洲都是一樣的。
1675年,英國在格林尼治建立皇家天文館
轉折點就發生在1600年之后。這個時期的歐洲熱衷于對于新大陸的探索,它研究天文,就發現了衛星、慧星、行星,這些徹底顛覆了傳統觀念中的關于世界的看法,而16、17世紀“新教”興起和傳播就嚴重削弱了天主教廷等的影響力,迫使著哲學家們去追求可靠的新知識,學者們發展出了新的知識系統。他們借助于伊斯蘭文化的中介,發展出了數學和實驗科學,從而就此拋棄了亞里士多德的權威,確立了笛卡兒的科學理論和新的知識權威。這種知識體系的變化,奠定了歐洲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思想基礎。
*現代性表現被學者逐漸地科學抽象,形成西方知識體系
就“科學技術”來講,過去的亞洲和伊斯蘭地區和歐洲沒有什么兩樣。它之所以變成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就是因為它們首先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了知識系統,確立了笛卡兒和培根的“實驗主義”的權威。笛卡兒的數學和邏輯方法,是停留于大學里面,而英國的培根經驗主義是推動了產業發展,所以英國要比法國早100年實現工業革命。這樣的一個基礎上,由它的知識體系轉變實現了工業革命,由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由城市化的形成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所以使得西方的現代社會得以形成。
笛卡爾和培根的貢獻,促進了西歐率先進入現代化
現代社會背后的本質是現代性,現代性在現代社會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哲學基礎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產業基礎是工業,空間格局是城市和鄉村,國家組織形式是民族、國家,交往的形式是資本,思維方式是個體主義,發展的序位是中心和邊緣的關系,價值觀念是普世和特殊。
這些都是“現代性”的一些表現,這些特征被學者們逐漸地科學抽象,就形成了今天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現代性為基礎和本質的哲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政治學理論、社會學理論、法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一系列的哲學社會科學。所以我們現在的這個知識體系,都是奠定在西方現代化基礎上的。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特征和中國知識體系的由來、現狀和處境
中國的“現代化”有自己的特征,我概括成三條:
*后發的被動現代化或防衛現代化
后發是指在時間上晚于西方。西方現代化起源于15世紀大航海時代,中國的現代化起源于西方對中國的殖民。在空間上,是迫于西方的壓力,我們是被動現代化,所以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起源于內發力量,而是源于外發壓力,也稱之為“被動現代化、防衛現代化”。
*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追趕型現代化
中國是在東方,中國開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已經形成了世界現代化的格局的情況下而進行的現代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方面的互相往來、互相依賴所替代了,在這個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資產階級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按照資產階級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使農民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總之一句話是東方從屬于西方?!?/font>
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從一開始就是在東方從屬于西方的總體格局的歷史境遇當中形成的,她是“追趕型的現代化”。
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兩大系統整體競爭下的現代化
因為“十月革命”的爆發,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一個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體系。所以,中國現代化前面既有西方現代化標志性的樣式,又有蘇聯的這種社會主義模式。我們一定是會受這兩種模式的影響。這兩種現代化模式的較量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所以我們始終有一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或者終極目標與前進方向的問題。到底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怎么走?怎么處理好與蘇聯的關系?怎么處理好與西方的關系?從毛澤東時代到現在,我們一直面臨這個問題。
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歷史性的特征,它決定了這么幾件事情:1.自己沒有,我們必須向外學習,趕超型現代化實際上就是學習型現代化。2.怎么樣處理好學習和本土化的關系?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是處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關系的問題,這個過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以后,也存在著處理西方的知識體系教條化的問題。3.學習過程當中怎樣建構?總書記提出的“兩創、兩個結合”都是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們要廣泛地學習世界上所有的先進的東西,這個基本方向確定了。
*中國分類知識和西方分科知識
中國古代六藝,提倡的是分類而非分科
如何處理和中國本土的、原有的知識的關系呢?中國過去的知識體系,按照現代的語言看是一種分類學的方法,最早是“六藝”,后來衍化成了“經史子集”,不是分科,而是分類,這個分類本身還保持了它的整體性。而西方的知識體系是分科,在古代的時候西方就有分科的傳統。比如: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把它的知識體系分成“哲學、物理學、神學、詩學”等等,以后在這樣的基礎上,近代以來建立了嚴格的分科制度,就是我們現在分布在中國各個高校里面的這種學科,越分越細。這種學科的碎片化肢解了知識體系的整體性,我們現在要處理這種關系:一是要集成自己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二是要認真學習西方的分科深化的方式,把這兩種體系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今天我們所需要的知識體系。這也可稱為“現代性本身的矛盾”。
關于中國知識體系建構的幾點意見、幾點認識
對中國知識體系建構這個問題,還在研究過程之中,不少答案還需要在座的各位年輕同志去提供。
有這么幾個觀點:
*贊成多元論中的中國現代性
首先是認為中國有中國的現代性,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個命題的總根據,否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不成立。她是根源于中華文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現代化,她沒有脫離世界整體現代性進程,充分學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也避免了西方現代化的教訓,在現實世界中給予中華文明根源性、又以馬克思主義文明激活了中華文明的活力,這才形成了“開出一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可能性。
*知識體系創生于中國現代化的豐富實踐
《現代中國的形成》是李懷印先生力作,提出了很多新觀念
中國知識體系,不是將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和中國的知識架構機械地拼接或者概念的推演,而是將這種構建置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現代化的實踐過程當中。它有自己的歷史構建和歷史形成的基礎,從歷史入手構建中國哲學體系是適當的選擇。
要想構建中國的知識體系,首先要從研究中國歷史開始。這樣一種方法,已經在學術界形成了一種共識和潮流。
最近出版的李懷印先生的《現代中國的形成》是一部力作,“現代中國的形成”、“現代中國”這些概念蘊含著現代中國社會的知識體系的歷史基礎。最近很多老先生把對中國的研究再往前延伸,延伸到文明論的高度。例如:趙汀陽的《天下的當代性》,葛兆光的《宅茲中國》,姜義華的《何謂中國》,都是在探討中國的現代性。所以“現代中國”是現代化的歷史基礎,就會呈現出中國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過程。我自己在經濟所是研究“中國特色政治社會經濟學”,是全國重大課題。我們寫出了一部200萬字《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通史》,我認為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現在還做不出來,做這個體系必須首先研究中國經濟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
趙汀陽的《天下的當代性》,葛兆光的《宅茲中國》,姜義華的《何謂中國》都將中國研究推高到文明論
*必須具有中國立場和人民立場
總書記講:“任何哲學社會科學都是有立場的,都擺脫不了意識形態屬性?!蔽鞣剿^的“社會科學像自然科學一樣具有中立性”,它的那個“中立”實際上就是讓人們的立場都站到西方的立場去。我們現在很多的學科都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西方是“一”、其它都是“多”。任何哲學社會科學都有國家性,我提了一個新概念,“中國經濟學的國家主體性”。我發過文章,也出了同名的書。我們不要避諱著國家,如何看國家是特殊。對人類的貢獻是普遍?總書記在“5.17講話”里說:“探討我們自己的特殊性,尋找特殊里面的普遍性?!?/font>
*首先要建構中國哲學知識體系
因為哲學是貫穿于其它社會科學當中的方法論和基礎性的東西,而“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所以在中國社科院的哲學研究所,我們做的很主要的事情就是要構筑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預設是經理人假設。我們現在搬過來的體系或者變了種的改頭換面的經濟理論的預設是什么?你只有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才能建構起既有中國立場、又有人民立場,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根據中國文化的知識體系。
王立勝的演講,讓線上收聽的同仁感到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的迫切性
*各個學科不等不靠、主動參與
日前,我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評出的“2021年好文章頒獎典禮”,評出的9篇“好文章”,一半以上都是在建構本學科的中國知識體系。像:《國家安全學論綱》《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發展社會學》《漢語哲學》《中國的政治學》,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在建構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說明大家取得了共識,尤其是青年學者在自己的學科當中應為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做出自己的貢獻,要主動參與。
(李念據3月23日上海大學“理論中國·名師講壇”2022年春季學期第三講,總第19講線上講課內容整編,有省略)
來源:文匯app(2022-3-29)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3.31)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3月23日晚上,中國社科院哲學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王立勝研究員做客上海大學的“理論中國·名師講壇”
我從2018年就開始研究中國知識體系,但嘗試著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中國知識體系聯系起來,還是第一次。
何謂中國知識體系?
何謂中國知識體系?它有所特指,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知識體系。具體來講,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形成的實踐起點,轉化成邏輯起點,在探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中找到規律,并把規律提升到理論高度。
*鄭永年的“知識殖民”論過于悲觀
在眾多研究成果中比較突出的是鄭永年先生。
在其《中國知識的重建》一書里,他說:“無論從內部世界還是從外部世界來看,中國缺失自己知識體系的現狀令人擔憂。從內部來看,因為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執政者還是知識精英都無力去解釋自己的社會,對于社會的發展趨勢認識不清?!?/font>
“就外部世界來說,隨著中國的崛起,人們對于中國抱有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其中對于中國的誤解起著關鍵作用?!庇纱怂f:“中國知識體系的狀況,簡單地說,這是一種思維、思想被殖民的狀態?!?/font>
如何重塑中國知識體系?鄭永年認為,對于中國知識界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任務??梢赃@么說:“如果中國學者不能擔當起這個責任或者不能完成這些任務,學者的思維會一如既往地處于被殖民的狀態,學者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也只是西方知識的販賣者?!?/font>
我覺得鄭永年先生的貢獻在于,指出了中國知識體系存在缺陷,指出了中國的現有知識體系主體性的東西來源于西方,這樣才有了被殖民狀態即知識殖民。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詮釋,和對于過去的認知和對未來的預測,中國知識分子是應該承擔起責任的。
我總體上認為,這種分析多少有點悲觀。中國能夠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以70多年的時間幾乎完成了西方幾百年的現代化事業,一定是有其理論指導的。辯證地看待鄭永年對于知識體系狀況的評價,就需要把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的知識體系,深入地進行學理化研究,將之上升到一個學術體系、學科體系。
鄭永年在《中國的知識重建》里提到“知識殖民”問題
*趙汀陽的“知識體系基因論”較為辯證和現實
我非常認同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趙汀陽先生的觀點,我稱它為“知識體系基因論”。
他說:“每個文明都有自發形成的知識體系??梢钥隙ǖ氖?,1.這些知識體系各有不同,但是也有各自落地合理性,都有著經過長期實踐而獲得優化的合適模式?!?/font>
“由此可以推論:2.每種文明的知識體系,需要在不斷衍化的生活和生產條件下不斷進行自我修正,以便能夠保有對于世界解釋的能力和充分活力的知識生產能力?!?/font>
“3.同時一種文明對于自身的任何修正,都會有一個限度或者一個生存的界限,就是不能破壞此種文明,因此一種文明在吸收外來的時候必須按照其消化能力來進行逐步內化,尤其需要保證此種文明的核心基因始終具有當代性的活力,否則一種文明對于自身的修正就會變成自我解構而消亡?!边@就是說,這種修正有限度,不能以改變自己、消滅自己為前提。
《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文選》 集納了諸多研究成果
我覺得這種觀點會得出非常辯證的結論,也是比較現實的一種態度。在哲學所由我來主持正在做一個課題“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從2018年開始至今,重要的成果是我主編了一本《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建設文選》,這幾年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兩個雜志開的專欄文章也都收錄了。
明確了中國知識體系的概念,也明確了要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論即大歷史觀——長時段、多維度、寬視野、高境界、深層次,更知曉要用中國道路的回歸這樣一個認識論,在這三個前提下,我們來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中國知識體系之間的關系。
西方現代性與西方知識體系
西方現代性與西方知識體系,也可換一個說法,即“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與西方的關于現代化道路的知識體系”。
*現代性起源多元論中的“唐宋轉變”說
首先如何理解現代性的起源?這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有大量的成果,中國學者的成果也汗牛充棟。但是,問題并沒有真正解決。一個比較尖銳的問題是:現代性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
“一元論”的假設是,現代性就起源于西方,其它地區的現代化或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只能是這個“一”在另一個區域的表現形式或者表現形態。比如:現代化起源于西方、起源于西歐,那么中國的現代性就是西歐現代性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表現形態,這叫“一元多樣性”。
“京都學派”提出了“唐宋轉變”觀點,佐證了現代性的多元性
“多元論”指現代性的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比如,中國的現代性就起源于中國。日本“京都學派”發明了“東亞”概念,以此表明東亞有東亞的現代性?!熬┒紝W派”著名學者,他們對于中國歷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提出了“東亞現代性”的概念。他們認為,“東亞”最主要的國家就是中國和日本,東亞的現代性起源于唐宋時期,他們一個最著名的概念和命題叫“唐宋轉變”,即東方的現代性或者東亞的現代性起源于公元九、十世紀的唐宋時期。這個“現代性”遠遠早于西方的1500年,但因為中國歷史的停滯性,“東亞的現代性”往東轉移到朝鮮半島然后到日本,日本成了東亞現代性的高峰。批判吸收“東亞”“東亞現代性”概念,我基本認同“現代性”的多元性,就是多個起源。
由此而來的問題是,既然中國的現代性起源早于西方現代性,為何西方后來者居上?這也是“李約瑟之謎”,很多人都在研究。推薦大家要閱讀文一先生的兩本書——《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密碼》。像《槍炮、病菌與鋼鐵》,也是在解此謎。
文一著作《偉大的中國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密碼》
*美學者:1500年前,亞非歐都處在周期性的平等發展中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杰克·戈德斯通寫有小冊子叫《為什么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年》,其中一個結論:“西方的崛起并不是歐洲在哪一方面比世界其它地區更為優越?!彼f:“直到1500年以前,歐洲在財富、技術、科學上仍然是比較落后的,甚至到了1700年的時候歐洲也只是在農業生產力水平上剛剛趕上亞洲較發達的地區而已,還無法生產出像中國和印度那樣優質的棉紡織品和瓷器。事實上歐洲絕大部分地區在19世紀里,還在面臨著生活水平的下降,在1700年以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歐洲的宗教、技術、貿易,甚至法律和政府會在將來產生與眾不同的優勢。1500年以后歐洲的貿易擴張并不是歐洲優越性的象征,而只是代表著歐洲加入了早已存在的以亞洲為中心的跨洋貿易網絡而已,事實上在此后的三百年里歐洲貿易的大規模擴張主要是從亞洲進口優質的工業品,同時大量向其輸出從新大陸運來的白銀?!?/font>
這是美國人研究的成果。但為何在這之后就出現了趕超呢?文一解釋的是:“火藥發源于中國,但是在中國沒有轉化成生產力,而傳到西方以后,轉化成生產力了?!蔽鞣降摹皬姳I邏輯”推動了科學技術在軍事上的應用,至今美國的最高的科技是用在軍事上。而中國不是這樣的一個國家。
戈德斯通的研究成果,至少有幾個啟示。
一,一些學者把歐洲在社會轉型、技術進步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取得的進步作為崛起的原因,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來看,世界歷史的變遷總是陷于上下起伏的周期性的變動之中。1800年以前經濟發展的典型模式就是周期性的變化,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亦或是其它的文明都是,發展會因為瘟疫、戰爭、災難、人口而下降,如此周期性循環。加速發展是出現在1800年以后的西歐,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總量約為10億,至1900年,人口增加了7億。但到2000年迅速發展到60億。近代以來進入現代化,無論是歐洲、亞洲、還是非洲,他們都有率先進入現代社會的可能性。也就是說,1800年以前各地的發展都是循環的。所以,現代性應該是多元的。
*笛卡爾和培根的觀念變化導致歐洲率先走進現代化
什么因素導致了周期性的變革模式在西歐轉變成了加速變革呢?戈德斯通把它歸結為觀念的變革。
歷史研究表明:1500年以前世界科學最發達的地區是亞洲,特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地區,而印度和中國都發展出了極其復雜而精密的天文學。在1600年之前,不管是亞洲、歐洲還是非洲,他們的知識系統或者知識體系都集中在四個方面:(1)靠傳統。因為傳統歷史悠久,被長期使用、而被尊為知識。(2)靠宗教和啟示?;谏袷サ奈谋净蛘呦戎?、信徒和其他精神領袖,這些人的知識就是知識體系。(3)靠理性。就是被邏輯證明了的知識,或者是通過算術得出的,或者是從基本前提演繹推理出的。(4)反復的觀察和實踐。就是被日常經驗所證明的知識,比如:日月交替、太陽從東方升起、物體下落、熱氣上升就是類似這些。這四種知識作為知識體系,在歐洲、亞洲、非洲都是一樣的。
1675年,英國在格林尼治建立皇家天文館
轉折點就發生在1600年之后。這個時期的歐洲熱衷于對于新大陸的探索,它研究天文,就發現了衛星、慧星、行星,這些徹底顛覆了傳統觀念中的關于世界的看法,而16、17世紀“新教”興起和傳播就嚴重削弱了天主教廷等的影響力,迫使著哲學家們去追求可靠的新知識,學者們發展出了新的知識系統。他們借助于伊斯蘭文化的中介,發展出了數學和實驗科學,從而就此拋棄了亞里士多德的權威,確立了笛卡兒的科學理論和新的知識權威。這種知識體系的變化,奠定了歐洲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思想基礎。
*現代性表現被學者逐漸地科學抽象,形成西方知識體系
就“科學技術”來講,過去的亞洲和伊斯蘭地區和歐洲沒有什么兩樣。它之所以變成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就是因為它們首先改變了對世界的看法,改變了知識系統,確立了笛卡兒和培根的“實驗主義”的權威。笛卡兒的數學和邏輯方法,是停留于大學里面,而英國的培根經驗主義是推動了產業發展,所以英國要比法國早100年實現工業革命。這樣的一個基礎上,由它的知識體系轉變實現了工業革命,由工業革命推動了城市化,由城市化的形成推動了城市的發展,所以使得西方的現代社會得以形成。
笛卡爾和培根的貢獻,促進了西歐率先進入現代化
現代社會背后的本質是現代性,現代性在現代社會的表現形式有很多:哲學基礎是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產業基礎是工業,空間格局是城市和鄉村,國家組織形式是民族、國家,交往的形式是資本,思維方式是個體主義,發展的序位是中心和邊緣的關系,價值觀念是普世和特殊。
這些都是“現代性”的一些表現,這些特征被學者們逐漸地科學抽象,就形成了今天流行于全世界的西方現代性為基礎和本質的哲學理論、經濟學理論、政治學理論、社會學理論、法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一系列的哲學社會科學。所以我們現在的這個知識體系,都是奠定在西方現代化基礎上的。
中國現代化的歷史特征和中國知識體系的由來、現狀和處境
中國的“現代化”有自己的特征,我概括成三條:
*后發的被動現代化或防衛現代化
后發是指在時間上晚于西方。西方現代化起源于15世紀大航海時代,中國的現代化起源于西方對中國的殖民。在空間上,是迫于西方的壓力,我們是被動現代化,所以中國的現代化不是起源于內發力量,而是源于外發壓力,也稱之為“被動現代化、防衛現代化”。
*東方從屬于西方的追趕型現代化
中國是在東方,中國開始的現代化是在西方已經形成了世界現代化的格局的情況下而進行的現代化。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了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方面的互相往來、互相依賴所替代了,在這個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過程中,資產階級迫使一切民族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按照資產階級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使未開化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國家,使農民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總之一句話是東方從屬于西方?!?/font>
所以中國的現代化,從一開始就是在東方從屬于西方的總體格局的歷史境遇當中形成的,她是“追趕型的現代化”。
15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兩大系統整體競爭下的現代化
因為“十月革命”的爆發,蘇聯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建立了以蘇聯為首的一個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體系。所以,中國現代化前面既有西方現代化標志性的樣式,又有蘇聯的這種社會主義模式。我們一定是會受這兩種模式的影響。這兩種現代化模式的較量直到今天還沒有結束,所以我們始終有一個“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或者終極目標與前進方向的問題。到底是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走社會主義道路?走社會主義道路怎么走?怎么處理好與蘇聯的關系?怎么處理好與西方的關系?從毛澤東時代到現在,我們一直面臨這個問題。
這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個歷史性的特征,它決定了這么幾件事情:1.自己沒有,我們必須向外學習,趕超型現代化實際上就是學習型現代化。2.怎么樣處理好學習和本土化的關系?毛澤東時代的“革命”是處理教條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的關系的問題,這個過程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改革開放以后,也存在著處理西方的知識體系教條化的問題。3.學習過程當中怎樣建構?總書記提出的“兩創、兩個結合”都是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我們要廣泛地學習世界上所有的先進的東西,這個基本方向確定了。
*中國分類知識和西方分科知識
中國古代六藝,提倡的是分類而非分科
如何處理和中國本土的、原有的知識的關系呢?中國過去的知識體系,按照現代的語言看是一種分類學的方法,最早是“六藝”,后來衍化成了“經史子集”,不是分科,而是分類,這個分類本身還保持了它的整體性。而西方的知識體系是分科,在古代的時候西方就有分科的傳統。比如: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把它的知識體系分成“哲學、物理學、神學、詩學”等等,以后在這樣的基礎上,近代以來建立了嚴格的分科制度,就是我們現在分布在中國各個高校里面的這種學科,越分越細。這種學科的碎片化肢解了知識體系的整體性,我們現在要處理這種關系:一是要集成自己整體性的思維方式。二是要認真學習西方的分科深化的方式,把這兩種體系結合起來,才能形成今天我們所需要的知識體系。這也可稱為“現代性本身的矛盾”。
關于中國知識體系建構的幾點意見、幾點認識
對中國知識體系建構這個問題,還在研究過程之中,不少答案還需要在座的各位年輕同志去提供。
有這么幾個觀點:
*贊成多元論中的中國現代性
首先是認為中國有中國的現代性,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這個命題的總根據,否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不成立。她是根源于中華文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為目標的現代化,她沒有脫離世界整體現代性進程,充分學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也避免了西方現代化的教訓,在現實世界中給予中華文明根源性、又以馬克思主義文明激活了中華文明的活力,這才形成了“開出一個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可能性。
*知識體系創生于中國現代化的豐富實踐
《現代中國的形成》是李懷印先生力作,提出了很多新觀念
中國知識體系,不是將西方的哲學社會科學和中國的知識架構機械地拼接或者概念的推演,而是將這種構建置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現代化的實踐過程當中。它有自己的歷史構建和歷史形成的基礎,從歷史入手構建中國哲學體系是適當的選擇。
要想構建中國的知識體系,首先要從研究中國歷史開始。這樣一種方法,已經在學術界形成了一種共識和潮流。
最近出版的李懷印先生的《現代中國的形成》是一部力作,“現代中國的形成”、“現代中國”這些概念蘊含著現代中國社會的知識體系的歷史基礎。最近很多老先生把對中國的研究再往前延伸,延伸到文明論的高度。例如:趙汀陽的《天下的當代性》,葛兆光的《宅茲中國》,姜義華的《何謂中國》,都是在探討中國的現代性。所以“現代中國”是現代化的歷史基礎,就會呈現出中國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過程。我自己在經濟所是研究“中國特色政治社會經濟學”,是全國重大課題。我們寫出了一部200萬字《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通史》,我認為中國特色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建構現在還做不出來,做這個體系必須首先研究中國經濟史和中國經濟思想史。
趙汀陽的《天下的當代性》,葛兆光的《宅茲中國》,姜義華的《何謂中國》都將中國研究推高到文明論
*必須具有中國立場和人民立場
總書記講:“任何哲學社會科學都是有立場的,都擺脫不了意識形態屬性?!蔽鞣剿^的“社會科學像自然科學一樣具有中立性”,它的那個“中立”實際上就是讓人們的立場都站到西方的立場去。我們現在很多的學科都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西方是“一”、其它都是“多”。任何哲學社會科學都有國家性,我提了一個新概念,“中國經濟學的國家主體性”。我發過文章,也出了同名的書。我們不要避諱著國家,如何看國家是特殊。對人類的貢獻是普遍?總書記在“5.17講話”里說:“探討我們自己的特殊性,尋找特殊里面的普遍性?!?/font>
*首先要建構中國哲學知識體系
因為哲學是貫穿于其它社會科學當中的方法論和基礎性的東西,而“中國哲學知識體系”基礎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所以在中國社科院的哲學研究所,我們做的很主要的事情就是要構筑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比如: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預設是經理人假設。我們現在搬過來的體系或者變了種的改頭換面的經濟理論的預設是什么?你只有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才能建構起既有中國立場、又有人民立場,又是馬克思主義的、又是根據中國文化的知識體系。
王立勝的演講,讓線上收聽的同仁感到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的迫切性
*各個學科不等不靠、主動參與
日前,我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評出的“2021年好文章頒獎典禮”,評出的9篇“好文章”,一半以上都是在建構本學科的中國知識體系。像:《國家安全學論綱》《中國式現代化與新時代發展社會學》《漢語哲學》《中國的政治學》,這一系列的文章都是在建構中國自己的知識體系。這也說明大家取得了共識,尤其是青年學者在自己的學科當中應為中國知識體系的建構做出自己的貢獻,要主動參與。
(李念據3月23日上海大學“理論中國·名師講壇”2022年春季學期第三講,總第19講線上講課內容整編,有省略)
來源:文匯app(2022-3-29)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3.31)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