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提要:"一帶一路"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對沿線國家而言,共建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白俄羅斯是與我國共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為保障雙方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取得互利共贏的成果,對白俄羅斯的宗教因素及其風險評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在概述白俄羅斯宗教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發展態勢與宗教政策,并從宗教信仰格局、民族宗教關系、宗教法治程度、政教關系情況、宗教教派矛盾等維度評估該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存在的宗教風險程度。
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領土面積約為20.7萬平方公里,人口達950萬(截至2017年底)。主要民族為白俄羅斯族,少數民族主要有俄羅斯族、波蘭族、烏克蘭族和猶太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白俄羅斯具有基督教(東正教,舊禮儀派,天主教,新教)和非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多種信仰形式。該國地處東歐內陸與多國接壤,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要素。白俄羅斯作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是與我國共同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有效對接的重要合作伙伴。為保障我國 “一帶一路” 倡議實施過程中取得互利共贏的成果,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協調與合作,鞏固兩國全面務實合作的社會基礎,分析白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格局及宗教發展態勢,認識宗教因素的變量作用及其帶來的風險是十分必要的。1
一、白俄羅斯宗教歷史溯源
從發生學意義來看,在10世紀接受基督教之前,該地居民的世界觀同其他印歐民族的多神信仰極為相似。10世紀末,基督教在東歐地區(包括基輔羅斯)得到傳播,白俄羅斯的全部領地幾乎都處在基輔羅斯境內,居民被斯拉夫化,尊奉東正教信仰?;o羅斯瓦解后,10世紀末至11世紀在白俄羅斯土地上出現了幾個獨立的公國,其中最著名的則是波洛茨克公國,這也是東歐最早的基督教中心。11—12世紀,在波洛茨克興建了諸多至今仍聞名于世的教堂。2基督教在白俄羅斯得以發展與12世紀啟蒙者葉夫羅西尼亞·波洛茨卡婭和基里爾·圖羅夫斯基的貢獻密不可分。
在13世紀下半期至18世紀,白俄羅斯是立陶宛公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的領地。立陶宛公國的建立加速了獨立于莫斯科教區的東正教都主教出現。與東正教相比,天主教在立陶宛公國的傳播相對更晚一些。31569年,出于政治因素考慮,盧布林合并導致在東歐政治版圖上出現了新的國家—“兩國人民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此后,波蘭當局開始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東斯拉夫人殖民化,并使其轉信天主教,從而加強了天主教在波蘭和立陶宛公國的地位。而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關系在東儀天主教、合并派問題中凸顯出來。
16世紀,立陶宛公國的貴族階層接受了宗教改革的思想,開始了反天主教的社會政治運動,最初發展形式為路德教。除基督教外,14—15世紀,眾多西歐的猶太難民前往立陶宛公國避難,他們主要聚居于明斯克、奧爾沙、布雷斯特和莫吉廖夫等城市,這導致在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出現了諸多大型的猶太社區。同時,由于金帳汗國內部紛爭,立陶宛公國接收了驍勇善戰的蒙古-韃靼人,信仰伊斯蘭教的遜尼派移民也開始在白俄羅斯中部和西部定居。隨之,清真寺散落該地。4
19世紀上半期,白俄羅斯被劃入俄羅斯帝國版圖。并入俄羅斯帝國后,強制波蘭化被終止,東正教處于信仰格局的主導地位。當時白俄羅斯有五個東正教教區:格羅德諾、明斯克、莫吉廖夫、立陶宛(復蓋維爾納和科夫諾省)和波洛茨克。20世紀,白俄羅斯先后經歷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衛國戰爭、多次建國5,白俄羅斯不利的地緣政治因素與艱難的民族國家形成歷程使得不同社會時期對宗教的態度或親善,或揚棄。作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關于教會與國家和學校相分離》法令頒布(1918年1月23日),削弱了東正教教會在社會中的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白俄羅斯的東正教神職人員以及其他教派的神職人員受到鎮壓,教堂被迫關閉。蘇聯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為無神論,宗教政策的制定須服從于官方意識形態的指令。這種狀態直到1988年被戈爾巴喬夫與全俄牧首的會面打破。白俄羅斯經歷了艱難的國家形成時期,1991年,首次在其歷史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上述政治-社會和宗教-文化因素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格局形成。
二、白俄羅斯宗教信仰現狀
(一)信教人口情況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現象,它使個人以及社會群體能夠超越經驗現實,尋求與超驗的神圣存在建立某種聯系,從而發現自身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特別是蘇聯解體后,許多白俄羅斯居民開始在宗教中找尋新的道德價值觀,自稱為信徒的人數增加。1987年,白俄羅斯信徒數量只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5%;時隔十年,根據1997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全國49.4%人口選擇了“是的,我相信上帝”。根據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與民族事務管理機構提供的數據,在2000—2015年期間,60%—70%的白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歸屬于某一宗教信仰團體。其中,東正教教徒占信徒總數86%,天主教12%,新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其他信仰團體2%。6可見,20世紀末,白俄羅斯社會經濟基礎、政治體制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為宗教信仰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隨之信眾人數大幅增加。
(二)宗教組織情況
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組織的活躍程度可通過1991—2015年間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與民族事務管理機構對已注冊宗教團體數量統計的官方數據得以證明。
表1 1991—2015年白俄羅斯共和國注冊的宗教團體數量分布
宗教組織名稱 |
已注冊宗教團體數量(截至2015年1月1日) |
||||||||||
1991 |
199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東正教 |
603 |
938 |
1399 |
1431 |
1473 |
1509 |
1545 |
1567 |
1594 |
1615 |
1643 |
舊禮儀派 |
23 |
32 |
33 |
32 |
32 |
32 |
32 |
33 |
33 |
33 |
33 |
羅馬天主教 |
222 |
372 |
440 |
457 |
467 |
470 |
475 |
479 |
483 |
488 |
491 |
拉丁-天主教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希臘-天主教 |
11 |
13 |
14 |
14 |
14 |
15 |
15 |
15 |
15 |
15 |
|
改革教會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路德教 |
5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
福音派浸信會 |
108 |
192 |
267 |
268 |
269 |
272 |
275 |
286 |
287 |
287 |
288 |
約翰派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新使徒教會 |
17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
長老會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福音派基督教會 |
119 |
311 |
493 |
494 |
500 |
501 |
505 |
512 |
517 |
520 |
522 |
全福音派基督教會 |
21 |
54 |
54 |
54 |
55 |
55 |
55 |
59 |
59 |
59 |
|
基督教使徒會 |
8 |
9 |
9 |
9 |
9 |
9 |
10 |
10 |
10 |
10 |
|
基督會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彌賽亞會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12 |
34 |
74 |
73 |
72 |
72 |
72 |
73 |
73 |
73 |
73 |
耶和華見證會 |
11 |
26 |
26 |
26 |
26 |
27 |
27 |
27 |
27 |
27 |
|
摩門會 |
3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
猶太宗教 |
3 |
10 |
29 |
29 |
29 |
30 |
35 |
36 |
42 |
38 |
38 |
進步猶太教 |
5 |
17 |
17 |
17 |
16 |
17 |
17 |
10 |
14 |
14 |
|
穆斯林宗教 |
2 |
20 |
24 |
24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巴哈伊教 |
3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克里希納斯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
1 |
1 |
1 |
1 |
1 |
1 |
2 |
2 |
2 |
||
總計 |
1092 |
2009 |
2953 |
3003 |
3062 |
3106 |
3162 |
3210 |
3251 |
3280 |
3314 |
資料來源:Сведения о динамике регистрации и количестве 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ных религиозных общин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ы аппаратом Уполномоченного по делам религий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和民族事務管理機構提供的“關于宗教團體已登記注冊數目的動態信息”)
截至2015年,白俄羅斯共和國共有25個宗教派別申請注冊,已注冊宗教團體總數為3314。上表數據表明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組織之多,同時也顯示出基督教成為該國基本的信仰取向。白俄羅斯東正教會(以下簡稱“東正教會”)是白俄羅斯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組織,現有11個教區,1643個宗教團體,1315座東正教堂,31所修道院,5所宗教學校以及400余所星期日學校。隨著宗教組織數量的增加,東正教會成為白俄羅斯境內最活躍的傳統宗教團體,在白俄羅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亦逐漸加大。舊禮儀派是正統東正教的一個分支,17世紀在白俄羅斯開始出現?,F有33個宗教團體,維捷布斯克州是該教派的信仰中心。
羅馬天主教會在白俄羅斯信仰格局中處于第二位。幾個世紀以來,天主教會對白俄羅斯居民的價值觀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國家發展建設的關系正在逐步加強?,F有4個教區,491個宗教團體,462座教堂。目前,白俄羅斯400余名神職人員中有近200人是外國公民(截至2015年1月1日)。因此,對于羅馬天主教會來說,本國神職人員的培養問題亟待解決。
1596年布列斯特合約導致了希臘天主教會(也稱東儀天主教會)的存在。教會保留了東正教會的組織機構和等級體系,以及在祈禱儀式上使用教會斯拉夫的傳統,但承認羅馬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效忠羅馬教皇。截至2015年,該國共有15個東儀天主教團體,5座東儀天主教堂。青年一代在希臘天主教會復興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表數據顯示,白俄羅斯現有新教教派13個,宗教團體共計1037個,其中信眾最多的教派是福音派基督教會(522個宗教團體),全福音派基督教會(59個宗教團體),福音派浸信會(288個宗教團體),基督復臨安息日會(73個宗教團體)。由此可見,與傳統教派相比,新教信仰形式更容易被當代社會所接受,發展突飛猛進。
由于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社會各界對伊斯蘭教關注日增。白俄羅斯現有24個遜尼派團體,1個什葉派團體,6所清真寺。此外,近年來白俄羅斯猶太居民數量下降,但這并沒有阻礙猶太教宗教團體的發展進程。目前現有登記的猶太教宗教團體總數為52個,其中猶太宗教為38個,進步猶太教為14個。
三、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發展態勢
(一)宗教復興運動
冷戰結束后全球范圍內掀起民主化熱潮,白俄羅斯共和國給公民在宗教自決領域的廣泛自由,這導致了宗教復興現象的出現。宗教復興的表現之一是宗教教派數量的顯著增加。隨著宗教組織規模增大,它們如何與國家和社會建立關系?理想的情況是,國家與信徒之間以及宗教組織之間的關系應該以合作和相互尊重為基礎,這是文明生活的基本規范。
由于文化和歷史因素影響,白俄羅斯宗教情況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多信仰性質。傳統主義作為該國宗教信仰的主要趨勢,在傳統宗教的復興中得以表達。傳統宗教存在于白俄羅斯領土上歷史久遠,并對該國精神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其中最普遍的信仰派別是東正教和天主教。傳統宗教在該國西部和中部地區活動極為活躍,在布列斯特(662),明斯克(592)和格羅德諾(445),戈梅利(332)和莫吉廖夫(213)地區的宗教組織數量最多。
現代主義則通過非傳統宗教組織的傳播得以表現。白俄羅斯共和國的非傳統宗教主要包括新教及其宗教組織。與東正教和天主教相比,新教組織具有更大的思想靈活性和組織活力。加之其對白俄羅斯社會經濟、文化及其現代問題予以更多關注,近年來發展迅速,宗教組織數量增長了近4倍。此外,各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正在發展,發展渠道之一即是各種民族宗教運動和宗教組織的出現。
(二)區域宗教信仰程度差異顯著
影響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領土動態。白俄羅斯為地處東歐的內陸國家,東、北兩個方向與俄羅斯接壤,向南與烏克蘭為鄰,向西則與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毗鄰。為了更好地表示區域范圍內的宗教信仰程度,在此將白俄羅斯各區域的宗教認同進行比較。在毗鄰波蘭的赫洛德納地區,認為自己是信徒的受訪者人數比例為58%;在白俄羅斯-俄羅斯邊境地區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在維捷布斯克地區,認為自己是信徒的受訪者人數比例為19%。7與波蘭接壤的西部地區的信徒人數比例比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的信徒人數比例高達三倍之多。
上述數據說明不同地區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反之宗教組織對不同地區的宗教影響程度亦不同。由于西部地區的宗教組織活動更加活躍,它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比東部地區大四倍。如布列斯特地區,居民宗教信仰程度高達57%,宗教在當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主要作用,成為這一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精神現象之一。
(三)非宗教組織數量明顯增加
近年來,自由主義被引入白俄羅斯公眾意識領域,導致新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傳統文化和宗教意義之間的差異性明顯增加。部分居民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再傾向于把教會作為“我”和想象中的神圣存在之間的必要中間人。由此,社會歷史條件變化使得白俄羅斯非宗教性質的社團組織數量明顯增加,增長速度較快。
這種蛻變的原因不僅應該在宗教信仰中尋求,而且應該在社會變革、在工業文明、在信息和文化多元性的巨大影響中探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它已成為影響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方向的一個強大因素。其結果是,今天的白俄羅斯人發現自己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精神和道德危機,這成為了非宗教組織密集增長的原因之一。8
總之,當代白俄羅斯宗教態勢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宗教因素作用增加,這表現在宗教組織規模增大與數量增長中;宗教信仰呈現多樣性,基督教處于信仰格局主導地位;由領土原因導致的區域宗教信仰程度差異顯著;自由主義精神涌入,非宗教組織數量顯著增長,等等。
四、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風險評估
宗教本身并不具有風險屬性,但由于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相互交織,往往成為各種矛盾沖突的導火索。9白俄羅斯的宗教生活是一個復雜的關系體系,包括在一般的公共生活結構中,并在社會經濟和政治進程的影響下發展。因此,分析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問題,對其風險機制進行預估是十分迫切的。
(一)宗教信仰格局與民族宗教關系風險
宗教信仰人口比例是分析一個國家宗教信仰格局的重要指標。白俄羅斯憲法未明確規定何種宗教為國教,但由于民族、宗教和歷史等因素影響,東正教和天主教仍為當地居民主要信仰形式。
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特別是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每一民族的起源、信條與宗教信仰的差異性成為各民族文化認同的主要參考維度之一。10如果一個民族的信仰受到挑戰或質疑,其民族認同就會出現危機。例如蘇聯及東歐諸國,在冷戰結束后,就出現了民族認同危機和國家危機。11白俄羅斯是多民族國家,境內共有140余個民族。其中白俄羅斯族占總人口數84%;俄羅斯族占總人口數8.3%;波蘭族占總人口數3.1%;烏克蘭族占總人數1.7%。此外,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十大民族還包括猶太人、亞美尼亞人、韃靼人、羅姆人、阿塞拜疆人和立陶宛人。白俄羅斯社會結構的特殊性使得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密切相關,對于上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認同成為其信仰歸屬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幾個世紀以來,白俄羅斯社會形成了多民族多信仰的民族與宗教格局,并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該項風險雖然存在,但屬于可控范圍。這是由于無論是傳統宗教,還是非傳統宗教,宗教信仰多元性已然構成了當代白俄羅斯人民宗教自決與信仰寬容的穩定基礎,強烈影響著該國的社會文化進程。因此,該國在大概率上不會因宗教和民族問題引發動亂,重蹈蘇聯解體覆轍。
(二)宗教法治程度風險
宗教法治程度通過與宗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得以體現。12創造條件,使每個人的精神自由得以充分表達是白俄羅斯國家民主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宗教政策與該國獲得國家獨立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旨在提供白俄羅斯公民的精神自決與信仰自由。
白俄羅斯在與宗教相關的主要問題上都制定了相應法律,規定了國家與宗教組織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國家對宗教組織的管理執行有效。2002年通過的《信仰自由與宗教組織法》成為國家制定和鞏固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則,這為加快國家民主進程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國家宗教事務管理機構及其下設的宗教咨詢鑒定委員會是靈活解決宗教事務的行政機關,主要負責監測該國宗教政策與立法的執行情況,審議和解決國家與宗教組織關系中出現的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該國的宗教政策將保持不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系列復雜的國家-教會關系以及宗教組織活動中確保公民權利的合法實現,從而維護國家內部穩定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從現有情況來看,該國宗教法治程度較高,但由于其法規執行時間較短,其風險程度有待觀察。
(三)政教關系情況風險
政教關系是現實評估宗教風險的重要維度之一。在現代世俗化社會,政教關系(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кон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開始采用國家-教會關系(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церков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的新形式。白俄羅斯是多信仰國家,但憲法規定它更是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只有包括宗教組織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該國道德重塑和社會穩定。因此,對于社會的正常發展,國家首要考慮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個別群體的利益。
國家元首與宗教組織的會晤對解決該國宗教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白俄羅斯共和國總統A.G.盧卡申科密切關注宗教組織的活動,定期會見白俄羅斯東正教會代表。雙方于2003年6月正式簽署了《合作協定》?!秴f定》的簽訂為進一步改善和發展國家與宗教組織之間關系、加強宗教組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以及維護白俄羅斯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精神遺產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4月27日,A.G.盧卡申科正式訪問梵蒂岡,同時會見了教皇本篤十六世。次年,總統邀請羅馬天主教會參加白俄羅斯天主教300周年的慶?;顒?,羅馬教會樞機主教約瑟夫·托姆科到訪明斯克,二者就梵蒂岡和白俄羅斯合作協議草案問題進行深入磋商。
國家對宗教組織的積極態度不僅促成了傳統教派的復興,而且為不同信仰群體對話營造了寬容良好的社會氛圍。如國際論壇“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話”(2007年10月)和“基督教與猶太對話:作為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民間社會相互尊重的宗教價值觀基礎”(2009年11月)為深化宗教寬容傳統,促進宗教對話作出積極的準備工作。此外,國家努力使信眾提升信仰水平的合理愿望,能夠在合法宗教場所得到滿足,從國家財政預算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援助宗教文化古跡的復建工作。目前,在國家和教會的共同努力下,當代白俄羅斯已經形成國家和宗教組織以及各宗教團體利益相對平衡的發展模式。該國政教關系相對和諧、融洽,政教關系風險較低。
(四)宗教教派矛盾及宗教突發事件風險
近年來,白俄羅斯宗教組織數量快速增長,宗教組織結構嚴重變化,教派之間勢力范圍分布不均隨之而來。其中競爭主要發生在兩個方向:第一,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相互競爭,試圖實現自己的利益。目前,該國多信仰、多族裔共存的事實使得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不可能公開對抗,但這并不意味著個別宗教團體或宗教領袖從來沒有使用侵略性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第二,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團結起來,反對現代主義的宗教組織影響。盡管在以前的宗教狀況中,存在過強迫改宗、過度傳教和神學糾紛,然而在當代白俄羅斯的社會條件下,各宗教組織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矛盾。如今,宗教對抗只表現在對某些少數教派(偏狹、激進的宗教組織)的抵制中。宗教寬容是現代社會宗教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國教派關系相對穩定,宗教突發事件風險程度不高,屬可預測和可管理范圍之內。
(五)跨國宗教問題與宗教極端勢力風險
在白俄羅斯宗教關系領域,宗教極端勢力對宗教寬容的發展產生相反的影響。這些宗教團體利用白俄羅斯宗教生活的自由化,開展極端主義運動。原教旨主義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偽神學觀點,它將民族主義與宗教仇外心理,政治鼓吹和對宗教信仰差異的極端解釋混合在一起。進而滋生了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使得教會的排他性變異為種族排他性。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白俄羅斯共和國約有100余個非傳統的宗教組織出現和傳播。這些宗教組織,因其習俗和信仰違法,未被國家宗教部門注冊通過,但其代表仍在經濟欠發達、社會環境相對封閉地區積極傳播教義。目前,很難談論這些宗教極端主義在白俄羅斯活動的具體后果。但是,毫無疑問,它破壞了國家的宗教穩定和民族團結局面,需要對其保持警惕,提高辨別力。
宗教問題不僅是國內問題,當教派矛盾與國家矛盾重合時,國內軍事沖突兼有可能轉化為國際沖突。13由于白俄羅斯所處的地理位置,特定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國外宗教組織和新興宗教的滲透程度相應較高。因而該國跨國宗教問題風險較高,需要對其進行預防,謹慎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的跨國宗教問題。
五、結語
從認知學意義上講,風險的損害發生與否,及其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主體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差異性。白俄羅斯宗教信仰程度較高,以東正教為主體信仰;加之民族國家形成歷程復雜,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特定地緣政治風險,極端宗教勢力滲透等因素,使得該國的宗教風險問題亟待予以重視。區域合作是中白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對白俄羅斯來說,自蘇聯解體后宗教政策穩健,政教關系有序發展,居民享有充分的信仰自決權利,宗教風險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但對于我國而言中白關系中的宗教風險程度仍不可小覷14。“一帶一路”是我國當前重大的國際合作倡議和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為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因此,對白俄羅斯的宗教風險進行全面分析與預估,對于規避中白全面合作中的宗教風險是十分必要的,進而有助于為中白關系全面深入發展打下更扎實的基礎,有益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塑造更為平等、包容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
【注釋】
1 鄭筱筠:《關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宗教因素之思考》,卓新平、蔣堅永主編《“一帶一路”戰略與宗教對外交流》,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 年。
2 波洛茨克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中心,白俄羅斯第一座石頭教堂—索菲亞大教堂建于此地;圣·葉夫羅西尼亞東正教堂(12世紀)位于此地,其十字架是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國家標志之一(1995年前)。
3 天主教在立陶宛公國的傳播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時期:第一階段(1370—1380年),天主教在立陶宛異教徒中傳播;第二階段始于克列沃合并,這一時期立陶宛按照天主教禮儀舉行洗禮儀式。
4 [白俄羅斯]A.A.科瓦列尼亞主編:《白俄羅斯簡史》,趙會榮譯,王憲舉校,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11—120頁。
5 1919年1月1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年1月31日,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
6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Доманская А. И., Казмирук М. В.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иполог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Беларуси?, 2012-2015) // Философия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6. № 1. С. 82-91.
7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Вовлеченность в религию как жиз-ненная ценность: результат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 Журнал Белорус. гос. ун-та. Социология. 2017. № 2. С. 103-110.
8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Доманская А. И., Казмирук М. В.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иполог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Беларуси?, 2012-2015) // Философия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6. № 1. С. 82-91.
9 鄭筱筠:《“一帶一路”戰略與宗教風險研究—基于可能性和必要性視角》,《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6期。
10 朱維群:《民族宗教工作的堅持與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1—322頁。
11 徐迅:《民族主義》,東方出版社2015年,第 33—34頁。
12 王皓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蒙古國宗教風險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7 年第2 期。
13 閻學通:《歷史的慣性》,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54—155頁。
14 其中涉及到我國宗教政策對“我國五種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外的外國宗教組織及其成員與我國政府部門或宗教界等交往審批”等問題。
原載:《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2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3)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一帶一路"是我國擴大開放的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對沿線國家而言,共建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國際合作倡議。白俄羅斯是與我國共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合作伙伴,為保障雙方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取得互利共贏的成果,對白俄羅斯的宗教因素及其風險評估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將在概述白俄羅斯宗教歷史與現狀的基礎上,分析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發展態勢與宗教政策,并從宗教信仰格局、民族宗教關系、宗教法治程度、政教關系情況、宗教教派矛盾等維度評估該國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中存在的宗教風險程度。
白俄羅斯共和國,簡稱白俄羅斯,領土面積約為20.7萬平方公里,人口達950萬(截至2017年底)。主要民族為白俄羅斯族,少數民族主要有俄羅斯族、波蘭族、烏克蘭族和猶太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白俄羅斯具有基督教(東正教,舊禮儀派,天主教,新教)和非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多種信仰形式。該國地處東歐內陸與多國接壤,具有重要的地緣政治要素。白俄羅斯作為歐亞經濟聯盟成員,是與我國共同推進 “一帶一路” 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有效對接的重要合作伙伴。為保障我國 “一帶一路” 倡議實施過程中取得互利共贏的成果,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的協調與合作,鞏固兩國全面務實合作的社會基礎,分析白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格局及宗教發展態勢,認識宗教因素的變量作用及其帶來的風險是十分必要的。1
一、白俄羅斯宗教歷史溯源
從發生學意義來看,在10世紀接受基督教之前,該地居民的世界觀同其他印歐民族的多神信仰極為相似。10世紀末,基督教在東歐地區(包括基輔羅斯)得到傳播,白俄羅斯的全部領地幾乎都處在基輔羅斯境內,居民被斯拉夫化,尊奉東正教信仰?;o羅斯瓦解后,10世紀末至11世紀在白俄羅斯土地上出現了幾個獨立的公國,其中最著名的則是波洛茨克公國,這也是東歐最早的基督教中心。11—12世紀,在波洛茨克興建了諸多至今仍聞名于世的教堂。2基督教在白俄羅斯得以發展與12世紀啟蒙者葉夫羅西尼亞·波洛茨卡婭和基里爾·圖羅夫斯基的貢獻密不可分。
在13世紀下半期至18世紀,白俄羅斯是立陶宛公國和波蘭立陶宛王國的領地。立陶宛公國的建立加速了獨立于莫斯科教區的東正教都主教出現。與東正教相比,天主教在立陶宛公國的傳播相對更晚一些。31569年,出于政治因素考慮,盧布林合并導致在東歐政治版圖上出現了新的國家—“兩國人民的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此后,波蘭當局開始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東斯拉夫人殖民化,并使其轉信天主教,從而加強了天主教在波蘭和立陶宛公國的地位。而天主教與東正教的關系在東儀天主教、合并派問題中凸顯出來。
16世紀,立陶宛公國的貴族階層接受了宗教改革的思想,開始了反天主教的社會政治運動,最初發展形式為路德教。除基督教外,14—15世紀,眾多西歐的猶太難民前往立陶宛公國避難,他們主要聚居于明斯克、奧爾沙、布雷斯特和莫吉廖夫等城市,這導致在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出現了諸多大型的猶太社區。同時,由于金帳汗國內部紛爭,立陶宛公國接收了驍勇善戰的蒙古-韃靼人,信仰伊斯蘭教的遜尼派移民也開始在白俄羅斯中部和西部定居。隨之,清真寺散落該地。4
19世紀上半期,白俄羅斯被劃入俄羅斯帝國版圖。并入俄羅斯帝國后,強制波蘭化被終止,東正教處于信仰格局的主導地位。當時白俄羅斯有五個東正教教區:格羅德諾、明斯克、莫吉廖夫、立陶宛(復蓋維爾納和科夫諾省)和波洛茨克。20世紀,白俄羅斯先后經歷了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衛國戰爭、多次建國5,白俄羅斯不利的地緣政治因素與艱難的民族國家形成歷程使得不同社會時期對宗教的態度或親善,或揚棄。作為前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關于教會與國家和學校相分離》法令頒布(1918年1月23日),削弱了東正教教會在社會中的作用。在20世紀30年代,白俄羅斯的東正教神職人員以及其他教派的神職人員受到鎮壓,教堂被迫關閉。蘇聯時期的主流意識形態為無神論,宗教政策的制定須服從于官方意識形態的指令。這種狀態直到1988年被戈爾巴喬夫與全俄牧首的會面打破。白俄羅斯經歷了艱難的國家形成時期,1991年,首次在其歷史上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上述政治-社會和宗教-文化因素至今仍在影響著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信仰格局形成。
二、白俄羅斯宗教信仰現狀
(一)信教人口情況
宗教作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現象,它使個人以及社會群體能夠超越經驗現實,尋求與超驗的神圣存在建立某種聯系,從而發現自身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特別是蘇聯解體后,許多白俄羅斯居民開始在宗教中找尋新的道德價值觀,自稱為信徒的人數增加。1987年,白俄羅斯信徒數量只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5%;時隔十年,根據1997年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全國49.4%人口選擇了“是的,我相信上帝”。根據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與民族事務管理機構提供的數據,在2000—2015年期間,60%—70%的白俄羅斯人認為自己歸屬于某一宗教信仰團體。其中,東正教教徒占信徒總數86%,天主教12%,新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猶太教、巴哈伊教等其他信仰團體2%。6可見,20世紀末,白俄羅斯社會經濟基礎、政治體制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為宗教信仰的迅猛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隨之信眾人數大幅增加。
(二)宗教組織情況
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組織的活躍程度可通過1991—2015年間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與民族事務管理機構對已注冊宗教團體數量統計的官方數據得以證明。
表1 1991—2015年白俄羅斯共和國注冊的宗教團體數量分布
宗教組織名稱 |
已注冊宗教團體數量(截至2015年1月1日) |
||||||||||
1991 |
199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
東正教 |
603 |
938 |
1399 |
1431 |
1473 |
1509 |
1545 |
1567 |
1594 |
1615 |
1643 |
舊禮儀派 |
23 |
32 |
33 |
32 |
32 |
32 |
32 |
33 |
33 |
33 |
33 |
羅馬天主教 |
222 |
372 |
440 |
457 |
467 |
470 |
475 |
479 |
483 |
488 |
491 |
拉丁-天主教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希臘-天主教 |
11 |
13 |
14 |
14 |
14 |
15 |
15 |
15 |
15 |
15 |
|
改革教會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路德教 |
5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27 |
|
福音派浸信會 |
108 |
192 |
267 |
268 |
269 |
272 |
275 |
286 |
287 |
287 |
288 |
約翰派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新使徒教會 |
17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21 |
|
長老會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福音派基督教會 |
119 |
311 |
493 |
494 |
500 |
501 |
505 |
512 |
517 |
520 |
522 |
全福音派基督教會 |
21 |
54 |
54 |
54 |
55 |
55 |
55 |
59 |
59 |
59 |
|
基督教使徒會 |
8 |
9 |
9 |
9 |
9 |
9 |
10 |
10 |
10 |
10 |
|
基督會 |
6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彌賽亞會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
12 |
34 |
74 |
73 |
72 |
72 |
72 |
73 |
73 |
73 |
73 |
耶和華見證會 |
11 |
26 |
26 |
26 |
26 |
27 |
27 |
27 |
27 |
27 |
|
摩門會 |
3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4 |
|
猶太宗教 |
3 |
10 |
29 |
29 |
29 |
30 |
35 |
36 |
42 |
38 |
38 |
進步猶太教 |
5 |
17 |
17 |
17 |
16 |
17 |
17 |
10 |
14 |
14 |
|
穆斯林宗教 |
2 |
20 |
24 |
24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25 |
巴哈伊教 |
3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5 |
|
克里希納斯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6 |
|
亞美尼亞使徒教會 |
1 |
1 |
1 |
1 |
1 |
1 |
2 |
2 |
2 |
||
總計 |
1092 |
2009 |
2953 |
3003 |
3062 |
3106 |
3162 |
3210 |
3251 |
3280 |
3314 |
資料來源:Сведения о динамике регистрации и количестве 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ных религиозных общин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ы аппаратом Уполномоченного по делам религий 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стей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白俄羅斯共和國宗教和民族事務管理機構提供的“關于宗教團體已登記注冊數目的動態信息”)
截至2015年,白俄羅斯共和國共有25個宗教派別申請注冊,已注冊宗教團體總數為3314。上表數據表明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組織之多,同時也顯示出基督教成為該國基本的信仰取向。白俄羅斯東正教會(以下簡稱“東正教會”)是白俄羅斯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宗教組織,現有11個教區,1643個宗教團體,1315座東正教堂,31所修道院,5所宗教學校以及400余所星期日學校。隨著宗教組織數量的增加,東正教會成為白俄羅斯境內最活躍的傳統宗教團體,在白俄羅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作用亦逐漸加大。舊禮儀派是正統東正教的一個分支,17世紀在白俄羅斯開始出現?,F有33個宗教團體,維捷布斯克州是該教派的信仰中心。
羅馬天主教會在白俄羅斯信仰格局中處于第二位。幾個世紀以來,天主教會對白俄羅斯居民的價值觀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國家發展建設的關系正在逐步加強?,F有4個教區,491個宗教團體,462座教堂。目前,白俄羅斯400余名神職人員中有近200人是外國公民(截至2015年1月1日)。因此,對于羅馬天主教會來說,本國神職人員的培養問題亟待解決。
1596年布列斯特合約導致了希臘天主教會(也稱東儀天主教會)的存在。教會保留了東正教會的組織機構和等級體系,以及在祈禱儀式上使用教會斯拉夫的傳統,但承認羅馬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效忠羅馬教皇。截至2015年,該國共有15個東儀天主教團體,5座東儀天主教堂。青年一代在希臘天主教會復興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圖表數據顯示,白俄羅斯現有新教教派13個,宗教團體共計1037個,其中信眾最多的教派是福音派基督教會(522個宗教團體),全福音派基督教會(59個宗教團體),福音派浸信會(288個宗教團體),基督復臨安息日會(73個宗教團體)。由此可見,與傳統教派相比,新教信仰形式更容易被當代社會所接受,發展突飛猛進。
由于地緣政治因素影響,社會各界對伊斯蘭教關注日增。白俄羅斯現有24個遜尼派團體,1個什葉派團體,6所清真寺。此外,近年來白俄羅斯猶太居民數量下降,但這并沒有阻礙猶太教宗教團體的發展進程。目前現有登記的猶太教宗教團體總數為52個,其中猶太宗教為38個,進步猶太教為14個。
三、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發展態勢
(一)宗教復興運動
冷戰結束后全球范圍內掀起民主化熱潮,白俄羅斯共和國給公民在宗教自決領域的廣泛自由,這導致了宗教復興現象的出現。宗教復興的表現之一是宗教教派數量的顯著增加。隨著宗教組織規模增大,它們如何與國家和社會建立關系?理想的情況是,國家與信徒之間以及宗教組織之間的關系應該以合作和相互尊重為基礎,這是文明生活的基本規范。
由于文化和歷史因素影響,白俄羅斯宗教情況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多信仰性質。傳統主義作為該國宗教信仰的主要趨勢,在傳統宗教的復興中得以表達。傳統宗教存在于白俄羅斯領土上歷史久遠,并對該國精神文化的形成具有重大影響,其中最普遍的信仰派別是東正教和天主教。傳統宗教在該國西部和中部地區活動極為活躍,在布列斯特(662),明斯克(592)和格羅德諾(445),戈梅利(332)和莫吉廖夫(213)地區的宗教組織數量最多。
現代主義則通過非傳統宗教組織的傳播得以表現。白俄羅斯共和國的非傳統宗教主要包括新教及其宗教組織。與東正教和天主教相比,新教組織具有更大的思想靈活性和組織活力。加之其對白俄羅斯社會經濟、文化及其現代問題予以更多關注,近年來發展迅速,宗教組織數量增長了近4倍。此外,各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正在發展,發展渠道之一即是各種民族宗教運動和宗教組織的出現。
(二)區域宗教信仰程度差異顯著
影響當代白俄羅斯宗教發展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領土動態。白俄羅斯為地處東歐的內陸國家,東、北兩個方向與俄羅斯接壤,向南與烏克蘭為鄰,向西則與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毗鄰。為了更好地表示區域范圍內的宗教信仰程度,在此將白俄羅斯各區域的宗教認同進行比較。在毗鄰波蘭的赫洛德納地區,認為自己是信徒的受訪者人數比例為58%;在白俄羅斯-俄羅斯邊境地區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在維捷布斯克地區,認為自己是信徒的受訪者人數比例為19%。7與波蘭接壤的西部地區的信徒人數比例比與俄羅斯接壤的地區的信徒人數比例高達三倍之多。
上述數據說明不同地區的宗教信仰程度不同,反之宗教組織對不同地區的宗教影響程度亦不同。由于西部地區的宗教組織活動更加活躍,它對居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比東部地區大四倍。如布列斯特地區,居民宗教信仰程度高達57%,宗教在當地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著主要作用,成為這一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精神現象之一。
(三)非宗教組織數量明顯增加
近年來,自由主義被引入白俄羅斯公眾意識領域,導致新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傳統文化和宗教意義之間的差異性明顯增加。部分居民在思想和道德上不再傾向于把教會作為“我”和想象中的神圣存在之間的必要中間人。由此,社會歷史條件變化使得白俄羅斯非宗教性質的社團組織數量明顯增加,增長速度較快。
這種蛻變的原因不僅應該在宗教信仰中尋求,而且應該在社會變革、在工業文明、在信息和文化多元性的巨大影響中探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它已成為影響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方向的一個強大因素。其結果是,今天的白俄羅斯人發現自己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精神和道德危機,這成為了非宗教組織密集增長的原因之一。8
總之,當代白俄羅斯宗教態勢主要體現為如下幾個方面:宗教因素作用增加,這表現在宗教組織規模增大與數量增長中;宗教信仰呈現多樣性,基督教處于信仰格局主導地位;由領土原因導致的區域宗教信仰程度差異顯著;自由主義精神涌入,非宗教組織數量顯著增長,等等。
四、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風險評估
宗教本身并不具有風險屬性,但由于與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相互交織,往往成為各種矛盾沖突的導火索。9白俄羅斯的宗教生活是一個復雜的關系體系,包括在一般的公共生活結構中,并在社會經濟和政治進程的影響下發展。因此,分析當代白俄羅斯的宗教問題,對其風險機制進行預估是十分迫切的。
(一)宗教信仰格局與民族宗教關系風險
宗教信仰人口比例是分析一個國家宗教信仰格局的重要指標。白俄羅斯憲法未明確規定何種宗教為國教,但由于民族、宗教和歷史等因素影響,東正教和天主教仍為當地居民主要信仰形式。
宗教問題與民族問題常常交織在一起。特別是對于多民族國家而言,每一民族的起源、信條與宗教信仰的差異性成為各民族文化認同的主要參考維度之一。10如果一個民族的信仰受到挑戰或質疑,其民族認同就會出現危機。例如蘇聯及東歐諸國,在冷戰結束后,就出現了民族認同危機和國家危機。11白俄羅斯是多民族國家,境內共有140余個民族。其中白俄羅斯族占總人口數84%;俄羅斯族占總人口數8.3%;波蘭族占總人口數3.1%;烏克蘭族占總人數1.7%。此外,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十大民族還包括猶太人、亞美尼亞人、韃靼人、羅姆人、阿塞拜疆人和立陶宛人。白俄羅斯社會結構的特殊性使得民族認同與宗教認同密切相關,對于上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認同成為其信仰歸屬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幾個世紀以來,白俄羅斯社會形成了多民族多信仰的民族與宗教格局,并在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變化。該項風險雖然存在,但屬于可控范圍。這是由于無論是傳統宗教,還是非傳統宗教,宗教信仰多元性已然構成了當代白俄羅斯人民宗教自決與信仰寬容的穩定基礎,強烈影響著該國的社會文化進程。因此,該國在大概率上不會因宗教和民族問題引發動亂,重蹈蘇聯解體覆轍。
(二)宗教法治程度風險
宗教法治程度通過與宗教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對宗教事務的管理得以體現。12創造條件,使每個人的精神自由得以充分表達是白俄羅斯國家民主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宗教政策與該國獲得國家獨立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旨在提供白俄羅斯公民的精神自決與信仰自由。
白俄羅斯在與宗教相關的主要問題上都制定了相應法律,規定了國家與宗教組織之間的關系,以確保國家對宗教組織的管理執行有效。2002年通過的《信仰自由與宗教組織法》成為國家制定和鞏固宗教政策的基本原則,這為加快國家民主進程創造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國家宗教事務管理機構及其下設的宗教咨詢鑒定委員會是靈活解決宗教事務的行政機關,主要負責監測該國宗教政策與立法的執行情況,審議和解決國家與宗教組織關系中出現的問題。
在可預見的未來,該國的宗教政策將保持不變,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在一系列復雜的國家-教會關系以及宗教組織活動中確保公民權利的合法實現,從而維護國家內部穩定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從現有情況來看,該國宗教法治程度較高,但由于其法規執行時間較短,其風險程度有待觀察。
(三)政教關系情況風險
政教關系是現實評估宗教風險的重要維度之一。在現代世俗化社會,政教關系(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конфессиональ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開始采用國家-教會關系(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церков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的新形式。白俄羅斯是多信仰國家,但憲法規定它更是一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只有包括宗教組織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實現該國道德重塑和社會穩定。因此,對于社會的正常發展,國家首要考慮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個別群體的利益。
國家元首與宗教組織的會晤對解決該國宗教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白俄羅斯共和國總統A.G.盧卡申科密切關注宗教組織的活動,定期會見白俄羅斯東正教會代表。雙方于2003年6月正式簽署了《合作協定》?!秴f定》的簽訂為進一步改善和發展國家與宗教組織之間關系、加強宗教組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以及維護白俄羅斯人民的歷史、文化和精神遺產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4月27日,A.G.盧卡申科正式訪問梵蒂岡,同時會見了教皇本篤十六世。次年,總統邀請羅馬天主教會參加白俄羅斯天主教300周年的慶?;顒?,羅馬教會樞機主教約瑟夫·托姆科到訪明斯克,二者就梵蒂岡和白俄羅斯合作協議草案問題進行深入磋商。
國家對宗教組織的積極態度不僅促成了傳統教派的復興,而且為不同信仰群體對話營造了寬容良好的社會氛圍。如國際論壇“全球化背景下的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對話”(2007年10月)和“基督教與猶太對話:作為全球經濟危機背景下民間社會相互尊重的宗教價值觀基礎”(2009年11月)為深化宗教寬容傳統,促進宗教對話作出積極的準備工作。此外,國家努力使信眾提升信仰水平的合理愿望,能夠在合法宗教場所得到滿足,從國家財政預算撥出大量資金用于援助宗教文化古跡的復建工作。目前,在國家和教會的共同努力下,當代白俄羅斯已經形成國家和宗教組織以及各宗教團體利益相對平衡的發展模式。該國政教關系相對和諧、融洽,政教關系風險較低。
(四)宗教教派矛盾及宗教突發事件風險
近年來,白俄羅斯宗教組織數量快速增長,宗教組織結構嚴重變化,教派之間勢力范圍分布不均隨之而來。其中競爭主要發生在兩個方向:第一,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相互競爭,試圖實現自己的利益。目前,該國多信仰、多族裔共存的事實使得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等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不可能公開對抗,但這并不意味著個別宗教團體或宗教領袖從來沒有使用侵略性的方法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第二,傳統信仰的宗教組織團結起來,反對現代主義的宗教組織影響。盡管在以前的宗教狀況中,存在過強迫改宗、過度傳教和神學糾紛,然而在當代白俄羅斯的社會條件下,各宗教組織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實質性矛盾。如今,宗教對抗只表現在對某些少數教派(偏狹、激進的宗教組織)的抵制中。宗教寬容是現代社會宗教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國教派關系相對穩定,宗教突發事件風險程度不高,屬可預測和可管理范圍之內。
(五)跨國宗教問題與宗教極端勢力風險
在白俄羅斯宗教關系領域,宗教極端勢力對宗教寬容的發展產生相反的影響。這些宗教團體利用白俄羅斯宗教生活的自由化,開展極端主義運動。原教旨主義就是其中之一,這是一種偽神學觀點,它將民族主義與宗教仇外心理,政治鼓吹和對宗教信仰差異的極端解釋混合在一起。進而滋生了沙文主義和民族主義,使得教會的排他性變異為種族排他性。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白俄羅斯共和國約有100余個非傳統的宗教組織出現和傳播。這些宗教組織,因其習俗和信仰違法,未被國家宗教部門注冊通過,但其代表仍在經濟欠發達、社會環境相對封閉地區積極傳播教義。目前,很難談論這些宗教極端主義在白俄羅斯活動的具體后果。但是,毫無疑問,它破壞了國家的宗教穩定和民族團結局面,需要對其保持警惕,提高辨別力。
宗教問題不僅是國內問題,當教派矛盾與國家矛盾重合時,國內軍事沖突兼有可能轉化為國際沖突。13由于白俄羅斯所處的地理位置,特定地區地緣政治風險與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國外宗教組織和新興宗教的滲透程度相應較高。因而該國跨國宗教問題風險較高,需要對其進行預防,謹慎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的跨國宗教問題。
五、結語
從認知學意義上講,風險的損害發生與否,及其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主體主觀認識與客觀存在之間的差異性。白俄羅斯宗教信仰程度較高,以東正教為主體信仰;加之民族國家形成歷程復雜,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點;特定地緣政治風險,極端宗教勢力滲透等因素,使得該國的宗教風險問題亟待予以重視。區域合作是中白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對白俄羅斯來說,自蘇聯解體后宗教政策穩健,政教關系有序發展,居民享有充分的信仰自決權利,宗教風險總體上處于中等水平,但對于我國而言中白關系中的宗教風險程度仍不可小覷14。“一帶一路”是我國當前重大的國際合作倡議和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為地區和國際社會提供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中國方案”。因此,對白俄羅斯的宗教風險進行全面分析與預估,對于規避中白全面合作中的宗教風險是十分必要的,進而有助于為中白關系全面深入發展打下更扎實的基礎,有益于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塑造更為平等、包容的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
【注釋】
1 鄭筱筠:《關于“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宗教因素之思考》,卓新平、蔣堅永主編《“一帶一路”戰略與宗教對外交流》,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 年。
2 波洛茨克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中心,白俄羅斯第一座石頭教堂—索菲亞大教堂建于此地;圣·葉夫羅西尼亞東正教堂(12世紀)位于此地,其十字架是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國家標志之一(1995年前)。
3 天主教在立陶宛公國的傳播主要分為以下兩個時期:第一階段(1370—1380年),天主教在立陶宛異教徒中傳播;第二階段始于克列沃合并,這一時期立陶宛按照天主教禮儀舉行洗禮儀式。
4 [白俄羅斯]A.A.科瓦列尼亞主編:《白俄羅斯簡史》,趙會榮譯,王憲舉校,中國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111—120頁。
5 1919年1月1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年1月31日,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聯盟。
6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Доманская А. И., Казмирук М. В.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иполог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Беларуси?, 2012-2015) // Философия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6. № 1. С. 82-91.
7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Вовлеченность в религию как жиз-ненная ценность: результат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 Журнал Белорус. гос. ун-та. Социология. 2017. № 2. С. 103-110.
8 Карасева С. Г., Шкурова Е. В., Шатравский С. И., Доманская А. И., Казмирук М. В. Некотор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елигиозного населения Беларуси (по материалам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ипология религиозности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Беларуси?, 2012-2015) // Философия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науки. 2016. № 1. С. 82-91.
9 鄭筱筠:《“一帶一路”戰略與宗教風險研究—基于可能性和必要性視角》,《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6期。
10 朱維群:《民族宗教工作的堅持與探索》,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1—322頁。
11 徐迅:《民族主義》,東方出版社2015年,第 33—34頁。
12 王皓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蒙古國宗教風險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7 年第2 期。
13 閻學通:《歷史的慣性》,中信出版社2013年,第154—155頁。
14 其中涉及到我國宗教政策對“我國五種宗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以外的外國宗教組織及其成員與我國政府部門或宗教界等交往審批”等問題。
原載:《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2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3)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