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提要: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之間的牽涉關聯是學界頗受爭議的一段公案。漢斯·約納斯發現,在《存在與時間》中,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中出場,并未顯現為獨立的環節,同時它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由此出發,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甚至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就此而言,以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為己任的海德格爾竟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這里旨在闡明:在約納斯看來,海德格爾的瞬間思想與現代虛無主義呈現何種內在關聯;另一方面,圍繞拋者或永恒的離場、瞬間之空性等問題,闡析約納斯的上述論斷是否公允準確。最后,由瞬間問題出發,管窺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乃至現代虛無主義之間的思想關聯。
隨著那戈· 瑪第書冊(The Nag Hammadi Codices)與《死海古卷》(The Dead Sea Scrolls)在1945年和1947年相繼出現,曾被斥為基督教異端的諾斯替主義研究逐漸成為西方學術界的熱點之一。在翻譯曼達派(Mandeans)文獻的熱潮中,同時受到布爾特曼與海德格爾的指導,漢斯·約納斯開始研究諾斯替主義,其博士論文的題目為《諾斯的概念》,后來他又陸續發表德文著作《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以及權威的概覽性英文著作《諾斯替宗教:異在上帝的信息和基督教的開端》。約納斯最初借用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框架闡析諾斯替主義的整體本質,但在這一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竟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于是后來又從諾斯替主義的視角出發,系統批判了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鎖變成了鑰匙,鑰匙變成了鎖”——最初,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理解諾斯替主義的鑰匙,但后來諾斯替主義則是理解海德格爾生存論的鑰匙。
這一轉變牽涉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的內在關聯這一段頗受爭議的公案。1952年,約納斯發表了《諾斯替主義和現代虛無主義》一文,矛頭直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此文后經擴充,附于《諾斯替宗教:異在上帝的信息和基督教的開端》書后,跋文名為《諾斯替主義、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一言以蔽之,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視為古代晚期的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對應項(modern counterpart)。不特如此,蘇珊·阿尼瑪·陶伯斯亦曾撰寫《海德格爾虛無主義的諾斯替主義基礎》一文,繼續研究該論題,闡明了《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是什么》、《論真理的本質》等著作中的諾斯替主義因素,比如畏、操心、被拋性、無、良知的呼聲等概念。艾瑞克·沃格林也將海德格爾視為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代言人,甚至借用海德格爾的“臨在”(parousia)概念為現代諾斯替主義命名,稱其為“臨在主義”(Parousiasm)。邁克爾·鮑恩則指出,《哲學論稿》才是海德格爾式的諾斯替主義的高峰。上述學者均認同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之間或隱或顯的思想關聯,盡管在與之對應的具體著作與概念方面存在分歧。韓潮曾做出精辟總結:“甚至不妨說,海德格爾大概是第一個被診斷為患有諾斯替主義病癥的思想家”。
與沃格林和鮑恩不同,約納斯、陶伯斯從現代虛無主義的視角切入,探究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對應,約納斯尤甚。在《諾斯替主義和現代虛無主義》一文及其擴充版本《諾斯替主義、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中,約納斯認為,作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現代虛無主義的內在關聯體現在:瞬間范疇在存在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換而言之,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出場,自身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這個現象植根于永恒或者“拋者”的離場。約納斯由此管窺到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中所潛藏的現代性危機,并斷言現代性危機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虛無主義。
然而,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始終思索如何克服現代性危機與現代虛無主義。對他而言,虛無主義與形而上學是同一的,因為虛無主義植根于傳統形而上學的“西方歷史基本運動”(die Grundbewegung der Geschichte des Abendlandes)。在前蘇格拉底時代,虛無主義的根本可能性就在“第一個開端”(阿納克西曼德、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中得以顯露,隨后在自柏拉圖以降的“存在—神”學中逐漸發展,直到尼采那里達至頂峰。海德格爾曾深入詮釋尼采的“古典虛無主義”,并將虛無主義與現代社會特有的技術統治現象關聯起來,同時指出技術將存在者之存在揭示為“生產—消費”的無限循環,從而遮蔽了源始的存在自身(das Sein selbst)或存有(Seyn),這便同時解釋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表征和始因。
因此,海德格爾將虛無主義與現代技術納入了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歷史解構之中,將西方現代以來由澄明派生的構型稱為“集-置”(Ge-stell),視其為存在數千年來遭到遺忘這個災難的頂點,因為我們甚至遺忘了“存在正遭到遺忘”這個事實。與此同時,他指明了克服技術危機乃至克服虛無主義即形而上學的獨特道路——泰然任之(Gelassenheit)。
既然如此,約納斯關于海德格爾瞬間問題的上述論斷是否公允?以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為己任的海德格爾是否實際上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這里將逐一闡析上述問題。
一、背景: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
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古希臘晚期誕生的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諾斯替主義站在斯托亞主義(Stoa)的對立面。斯托亞主義者堅信人在這個世界能找到確定性,從而處于一種在家的狀態。但是,諾斯替主義者反對這種樂觀主義的宇宙論,認為“世界”就等同于“黑暗”(κ?σμο?﹦σκ?το?),絕對的自身即屬靈的自身并不處于這個世界,人在其中會感到陌生和孤獨,處于一種無家可歸的狀態,因此需要真知(諾斯)啟示黑暗中的光明。簡而言之,諾斯替主義者旨在克服“系統化的二元論”,但是,其中對立的兩極不是人和神,或者人和世界。它根本上反映了人、神、世界這三個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人、神一同與世界對立,“在人、世界、神這個三元結構中,人與神一起屬于這個世界的對立面”。
諾斯替主義者認為,從神學方面來看,真正的神(the true God)異在于這個世界,他既不參與也不關心這個物理宇宙;在嚴格的意義上,真神是超世界的,這個世界沒有啟示乃至暗示他的存在,因此,神是完全未知的他者,不能通過任何世俗的類比而認識。
從宇宙論方面來看,真神不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第一因,這個世界與他毫無任何直接的創世關聯,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低級的權力——德穆革(demiurge)所造。德穆革的權力遠低于至高的神,它只有盲目的行動,沒有知識和仁慈,他通過一種邪惡的秩序——律法(nomos)來使宇宙有序地運行,與覺悟、愛和真理沒有絲毫關系。
從人學方面來看,每個人都由三個部分構成:通達真神的靈(pneuma)、受世界律法支配的魂(psyche)以及身體。自身的靈屬于真神并擁有真正的知識即諾斯(gnosis),可將自身從受律法奴役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自身的魂和身體則從屬于世界的創造者——德穆革。靈和諾斯根本不在這個世界之中,“由于世界對抗生命與靈,拯救的知識就不能旨在融于世界整體并遵從它的律法”。
舊有的科學知識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真理,與此同時,這個世界必須被克服。德穆革所造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權力體系,因此,這個世界的克服也必須通過更高級的權力來完成,即“以權力克服權力”。具體而言,真神從外部闖入這個封閉的世界之中,通過諾斯的權力克服世界。由此,約納斯指出了諾斯替主義與現代科學乃至帕斯卡爾、尼采等哲學思想的內在關聯:它們都將“以權力克服權力”視為人與自然整體的唯一關系。
屬靈的自身并不處在這個世界之中,與必然的世界律法格格不入。靈的本質是關于自身與真神的知識即諾斯,它是無知之中的潛在之知,是黑暗之中的光明。屬靈的自身是異鄉人,在黑暗無垠的世界中沒有伙伴。因此,在這個世界中,人會感到喪失存在的根基,同時體會孤獨與無家可歸。
約納斯由此將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相互對應,并認為由此產生了現代性危機。他還借用斯賓格勒的說法,將諾斯替主義運動所處的古希臘羅馬晚期與現代所處的文化處境稱為“同時代”(contemporaneous),因為二者不約而同地揭示了某種被拋的無家可歸狀態。
除此之外,約納斯將現代虛無主義的根源清算到自己的老師海德格爾頭上,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他認為,從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概念中缺少獨立的“瞬間”范疇,可以管窺其思想中蘊藏的現代虛無主義。
二、《存在與時間》中的“瞬間”概念
在《存在與時間》中,瞬間被視為時間性之綻出整體結構中的一環,即“本真的當前”(die eigentliche Gegenwart):從整體的時間性之綻出來看,瞬間意味著首先從源始的將來出發,在被拋狀態之中以本真的當前樣態到時。另一方面,從此在方面來說,瞬間在生存論上直指決斷(Entschlossenheit)的當下,它是此在展開決斷活動的時機,用于描述此在從非本真的常人中收回,轉向本真的整體能在(Seink?nnen)。
瞬間是某種“拉回”,經由決斷活動,此在得以從消散于日常狀態的操持或操勞境況中拉回,同時被保持在本真的將來與本真的曾是之中。與瞬間相反,當前化(Gegenw?rtigen),作為非本真的當前環節,則讓此在“逗留”在其沉淪的周圍世界(Umwelt)或者共同世界(Mitwelt)里。
上述理解植根于克爾凱郭爾的相關思想。這里將克爾凱郭爾的瞬間(?ieblikket)觀念作為闡明海德格爾瞬間(Augenblick)概念的思想參照,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海德格爾曾在《存在與時間》、《現象學之基本問題》(GA24)等文本的正文、邊注多處直接提到克爾凱郭爾的瞬間概念,并對之予以哲學評斷,由此可推知海德格爾瞬間思想的形成有賴于他對克爾凱郭爾瞬間問題的相關闡釋。其次,海德格爾對克爾凱郭爾瞬間概念的基督教神學背景予以懸擱,但在約納斯看來,這種對于絕對永恒者的懸擱卻潛藏著現代性危機,就此而言,通過參照克爾凱郭爾的瞬間思想,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批評要害所在。
克爾凱郭爾結合《圣經》典故,從“罪—救贖—審判”這一神學設定出發,繼而闡明瞬間、時間以及永恒之間的內在關聯。與之相左,海德格爾懸擱了任何預先依托于信仰的神學設定,而從最本己的實存現象即死切入并闡明:在生存論存在論(existenzial-ontologisch)視野下,此在如何逃避本真的自身而在非本真的日常狀態中沉淪,然后又如何經由良知的呼聲乃至瞬間決斷,一躍而重回本真的此在。統括之,從現象學出發,海德格爾將一個基督教神學背景下的瞬間(?ieblikket)還原為生存論存在論視角下的瞬間(Augenblick)。
海德格爾曾肯定“克爾凱郭爾極為深刻地看到了實存狀態上(existenziell)的‘瞬間’現象”。然而,他同時認為,克爾凱郭爾仍只看到“人在時間中存在”,時間仍被視為精神綜合的一個環節,而未能在生存論層次(existenzial)上揭示:人本真的存在建構(Seinsverfassung)就是時間性。具體而言,克爾凱郭爾仍從永恒與時間的關聯理解瞬間,強調瞬間源于永恒垂直地切入時間?;诨浇躺駥W背景,他認為瞬間是永恒的原子,而不是時間的原子。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如果著眼于存在論層次,那么,永恒與時間將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二者皆根植于源始的時間性,即它們都是從時間性中綻出而有終的到時樣式。與此相反,克爾凱郭爾僅僅在存在者層次上理解永恒、時間與瞬間,將三者視為某個現成的東西,換而言之,永恒作為“現在一直是”,它居于優先地位,并規定時間與瞬間??藸杽P郭爾未能從有終性與到時性來理解三者的內在關聯,未能揭示源始的將來在時間性之綻出結構中的優先地位,這樣一來,時間與永恒便完全對立,毫無相互轉化的可能。因此,海德格爾指出,克爾凱郭爾“未能成功地闡述‘瞬間’特殊的時間性,他倒是把瞬間與庸常所領會的時間之現在等同起來了。由此出發他臆造了現在與永恒的吊詭關系”。
與克爾凱郭爾相左,海德格爾將瞬間置于此在的實際生存之中,在存在論上將它置于時間性之綻出的統一結構之中,這也稱得上關于瞬間問題的一次范式轉變——由神轉向此在(人)。
然而,在約納斯看來,這個視角卻折射了海德格爾思想架構中永恒維度的缺失。海德格爾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討論瞬間,瞬間沒有憑自身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這一現象正是源于永恒或者“拋者”的離場。約納斯由此斷言,海德格爾關于瞬間的闡析潛藏著現代虛無主義危機。
三、約納斯的“瞬間”闡釋
《存在與時間》甫一問世,約納斯就仿照康德,圍繞時間性概念,列出生存論存在論框架下的“范疇表”:
約納斯驚訝地發現:在“本真的當前”即“瞬間”這個范疇下,實踐方面的生存論內容是空的(practically empty)。真正的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顯露自身,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生存論上‘本真的’當前是‘處境’中的當前,完全依據它自身與其‘將來’與‘曾是’的關系得到界定”。在生發決斷的瞬間中,被拋出的將來(Entwurf)作用于實際被拋的曾是(Geworfenheit),兩者的相遇就構成了所謂的瞬間。因此,“瞬間不是延續,它是這個‘當前’的暫時樣態——是另外兩個時間界域的產物,是它們的不息的動態的功能,它不能居于獨立的維度”。
一旦脫離本真的“將來—曾是”關聯,瞬間就會以一種非本真的褫奪(Privation)樣態到時,海德格爾稱為“當前化”(Gegenw?rtigen),它的生存論內容是“沉淪”(Verfallenheit)。此在淪為“常人”(das Man),委身于日常的閑談、好奇與無名之中,這是“真正的生存張力的喪失,是一種松弛無力的生存”。因此,盡管沉淪適用于“當前”這個生存論范疇,但它屬于瞬間的褫奪形式。
由此可見,瞬間或者與將來和曾是一同在本真的到時樣式中顯露自身,或者作為非本真的沉淪而從源始的時間性中以褫奪樣態“當前化”中派生出來。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呈現一個獨立本真的瞬間。因此,在《存在與時間》中,與本真的此在有關的生存論范疇都在本真的將來或曾是的標題下成為相輔相成的對子(參照上表),例如“實存”(Existenz)范疇下,先行于自身、死亡的預期、操心、決斷等屬于本真將來的實存內容;而在“實際性”(Faktizit?t)范疇下,畏死、必然性、被拋、罪責等屬于本真曾是的實存內容。然而,在上述兩種情形中,都“沒有一個瞬間留給真正的實存去安居其中”。
在生存論建構中,實存的特征是“先行于自身”,實際性的特征是“被拋,已經在世界之中”,它們都朝向本真的此在。就本真的此在而言,走向自身的同時就是回到自身,二者共同描述了由非本真的常人轉向本真的此在這個過程。因此,關于實存與實際性的生存論范疇總能成對出現。無論走向自身還是回到自身,必須以尚未成為本真的自身為前提,因為此在如果在平均的日常狀態之中向來就已經是本真的自身,就同時取消了走向或者回到的生存論環節。與此相反,正是因為:在平均的日常狀態中,此在首先與通常尚未成為本真的自身,尚還逗留于非本真的自身之中,以“常人”的身份沉淪,才有可能與必要展開“走向—回到”本真的自身這個實存運動。
就此而言,逗留在非本真的自身中的常人狀態才是持續的狀態,與此同時,逗留在本真的此在之中的瞬間卻是斷裂的極限處境,它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因為“并沒有可以逗留的當前,只有曾是與將來之間的轉折點,其間的尖尖的瞬間,立在向前刺的決定之剃刀的峰尖上”。
約納斯認為,瞬間只是“一瞥”——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之間的轉折。在它的名下沒有任何引導實踐的生存論內容,類似“實存”名目下的死亡之預期、決斷以及“實際性”名目下的畏死、被拋以及罪責等。
因此,瞬間一旦獨立地到時,總顯現為它的褫奪樣態——非本真的當前化。此在在非本真的沉淪中打交道的對象首先與通常是器具這類上手之物(das Zuhandene),甚至也能中性化為現成之物(das Vorhandene)。
約納斯將現成之物視為“生存論的沉淪,即虛假的當前樣態的一個客觀對應物”。因為現成之物植根于某種純粹漠然的現存(extant)之中,它折射了一種純粹中立的自然態度即理論靜觀。這種態度將自身置于現實的實存處境以及具體的實踐關懷之外,同時將世界客觀化。這種客觀化讓此在“從將來的憂慮叛逃到純粹旁觀好奇的虛假的當前”。所以,實踐內容為空的瞬間使得現成旁觀的自然態度乘虛而入,身居的世界被中性對待,變為純粹外在現成的“自然”。
這種自然態度在古希臘先哲那里被稱為“靜觀”(theoria)。約納斯認為,靜觀活動曾具有高貴性,例如柏拉圖主義,它觀看的對象是“事物原型之中的永恒目標”和“永恒不變的超驗存在”。然而,靜觀的對象如今不再是超驗的永恒,而是自身所實存的現實世界。“當前”這個范疇的生存論內容不再由高貴的永恒給予,反而被現成的自然填充。約納斯由此斷言,這種冷漠的自然態度不但導致永恒的喪失,而且也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
約納斯甚至認為,與諾斯替主義相比,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更為徹底的虛無主義。因為諾斯替主義者雖然被拋到孤獨陌生的宇宙中,自身的魂與身都受到世界律法的制約,自身的靈則處在無家可歸的異化狀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虛無癥候。然而,對于諾斯替主義者來說,德穆革畢竟“還是人形的,即使在陌生之中也有幾分熟悉”,這種二元對立本身也促使諾斯替主義者尋求拯救之道。與之相較,約納斯指出,生存論者卻被拋入一個與己無關的冷漠世界之中,從中不斷派生的現代科技使得這種世界與此在之間的敵對性都不復存在,從這個世界中根本不能找到任何解脫方向,它“代表了絕對的空虛、真正無底的深淵”。
盡管諾斯替主義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都提到人是被拋的存在,但二者仍存在根本差異:諾斯替主義的被拋狀態指向一個明確的拋者即德穆革,它為自身的靈提供了明確的否定性方向。與此相反,約納斯斷言,生存論并沒有指明此在由何處被拋,由誰所拋,只說此在被拋入一個冷漠的世界中。他進一步提出質疑:“若沒有拋者,‘拋’又算什么呢,若沒有一個彼岸,‘拋’從何而始呢”?如此看來,倒不如說此在是被冷漠的世界盲目地“攪拌”(tossed up)出來的。
綜上所述,通過對海德格爾“瞬間”概念的批判,約納斯認為瞬間這個時間性環節在生存論上缺少獨立實質的實踐內容。因此,它只能被沉淪狀態時的上手之物乃至現成的自然填充。這種冷漠中立的自然態度正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
四、關于約納斯論斷的幾點評述
約納斯指出了海德格爾的瞬間概念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同時斷言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范疇構架中“拋者”的離場。經由瞬間概念的上述闡析,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約納斯的質疑其實同時包含如下兩個問題:1.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嗎?2.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
1.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嗎?
約納斯認為,諾斯替主義者與海德格爾都提到人的被拋狀態。諾斯替主義者被拋入一個由德穆革創造的宇宙中,此在則“總處在被拋狀態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狀態的漩渦中”,但這兩種被拋狀態實際上并不具有約納斯斷言的相似性,因為海德格爾的被拋狀態所指向的“拋者”不是某個冷漠中立客觀未知的東西。
關于“拋者”問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并未直接言明,但可以在他關于“此在為誰”以及良知呼聲的闡析中找到相關線索。海德格爾認為,此在具有向來我屬的性質(Jemeinigkeit),這個基本規定性從形式上揭示出“此在就是我自己一向所是的那個存在者”,本真的此在與非本真的常人都是此在向來我屬的實存樣態。因此,被拋入非本真的常人漩渦中的存在者就是此在自身,那么,將自身拋入這一漩渦的存在者又是“誰”呢?其實也是此在自身,確切地說,是傾聽良知呼聲的本真的此在,“究竟還有無必要明確提出誰在呼喚的問題?……此在在良知中呼喚自己本身”。顯然,非本真的常人被能自己存在的此在自身拋入周圍世界或者共同世界之中,此在既是拋者又是被拋者,既是呼喚者又是被呼喚者,并不像約納斯提到的,此在被完全未知的東西偶然地拋入冷漠中立的客觀世界。
因此,單從被拋的無家可歸狀態這一點,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似乎有失公允。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除卻被拋,海德格爾在建構生存論的過程中確實使用了不少帶有諾斯替主義思想風格的概念,比如“畏”、“沉淪”、“呼聲”、“無家可歸”等等,尤其在《存在與時間》出版前的早期文本中,比如《宗教生活現象學》(GA 60)、《現象學之基本問題》(GA58)等,海德格爾并未完全確定“此在”(Dasein)這個術語在基礎存在論中的位置,可以經常見到,他用“自身”(Selbst)或者“自身世界”(Selbstwelt)指代“此在”所表達的功能含義。陶伯斯認為,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最終選擇“此在”而不是“自身”,可能因為“自身”概念只能界定人的本真可能性,但“此在”這個中性概念還能同時涵蓋人的非本真的沉淪狀態。不過,“自身”這個概念正是諾斯替主義的標志性術語。諾斯替主義提出的“被拯救的拯救者”(erlster Erlser)與海德格爾闡明的“被呼喚的呼喚者”,都指明了自身的同體同性結構,這個同一結構都被自身或者此在向來被拋的異鄉人形象分裂為二。
然而,諾斯替主義需要一個超越于德穆革創造的律法世界之外的異鄉靈來開啟拯救之路,與此同時,海德格爾則是通過對此在的時間性諸環節的生存論闡析,將被呼喚者(非本真的當前)與呼喚者(本真的將來與曾是)統一起來,換而言之,闖入此在的異己力量消融在時間性里,這樣一來,“呼喚者的陌生化并不需要一個位格神來保證,毋寧說,異鄉就在此在的實際性生存中”。
有鑒于此,如何從效果史角度廓清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之間的思想關聯,這是一個復雜棘手的研究難題。一方面,我們應該避免像約納斯那樣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略顯草率地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無視海德格爾思想中潛在的諾斯替主義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是切入海德格爾的個體哲學的一把鑰匙,比如決斷、有罪責、良知的呼聲等。
2.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
約納斯認為,諾斯替主義的本質是一種關于宇宙的虛無主義,諾斯替主義者的靈和身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德穆革所創造的律法宇宙,也就是說,現實生存的律法宇宙并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真正的自身亦即屬靈的自身來自一個異鄉神。約納斯反思現代人的精神處境,發現了現代精神與諾斯替主義具有一致的虛無特征,即人在這個物理宇宙中感到孤獨陌生,如帕斯卡爾所言:“被扔入這個無限浩瀚的空間之中,我對它無知,而它也不認識我,我被嚇壞了”。約納斯試圖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中揭示現代性危機產生的根源——虛無主義,甚至認為現代虛無主義比諾斯替主義更為徹底,因為現代人在所棲居的冷漠世界中壓根找不到任何絕對的生存目的與價值方向。約納斯的上述結論主要基于如下觀點:此在畏或決斷的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
更進一步說,這個觀點還會使海德格爾面臨一個根本困境:倘若此在決斷的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這個決斷同時來自孤獨本真的此在,那么,究竟如何見證此在傾聽的良知是“公共的良知”呢?勒維特、理查德·沃林、張汝倫等學者都曾指出海德格爾的良知和決斷的內容空洞抽象,缺少具體的價值標準或規范性,并給予了不同回應,沃林甚至就此得出海德格爾在思想上必然走向納粹這個結論??傊?,本真的此在的“個別化”與“共在”之間的矛盾張力始終是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懸而未決的遺留問題。
應當說,約納斯的這個論斷中肯而且深刻。海德格爾曾在《形而上學是什么?》中提到:“畏啟示無”。作為現身情態(Befindlichkeit),畏在罕見的瞬間讓無(das Nichts)顯露出來,而無根本不可能有規定性,“我們所畏和為之而畏的東西的不確定性并不是缺乏確定性,而是根本不可能有確定性”。畏這個罕見的瞬間如此,由畏死和有罪責生發的決斷(Entschlossenheit)瞬間同樣如此。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因為任何本真的瞬間都啟示無。但是,海德格爾闡析的這個無是否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在《形而上學是什么?》的后記中,海德格爾提及自己曾遭遇類似詰難:“一種‘無的哲學’就是完全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澄清這里的“無”并不是絕對虛無的東西(das schlechthin Nichtige)或者純然虛無(das blo? Nichtige),因為無并不將本真的此在引向自身,而是本質上拒絕著(abweisen)本真的此在,將其反推向存在者那里,簡言之,“無本身就不著”(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無非但不是消滅和否定存在者的力量,反而將存在者尚未展開的本質派送給(zuschicken)此在,在畏和決斷的瞬間所啟示的無將本真的此在反拋回周圍世界與共同世界。就此而言,存在不是存在者,而是無。
因此,無正是一種積極肯定的派生力量,它的“拒絕”本質非但不會將此在引向無自身,而且能讓“存在者的完全的奇異狀態(Befremdlichkeit)向我們襲來”,從而喚起此在對存在者即“有”的驚奇,然后開始追問“為什么”(Warum),這也是一切形而上學或者科學活動得以開展的根據,“只有以驚奇為根基,亦即以‘無’的開敞狀態為基礎,才會產生‘為什么?’的問題”。
這同時也是“一切驚奇之驚奇”(das Wunder aller Wunder),托馬斯·希恩曾形象地描述這一點:“我們遇到的‘無’,腳下裂開的深淵,既不是絕對的(absolutum)‘無’,也不是否定的(negativum)‘無’,這一點令人稱奇。它不會將你吸入死亡——既不會殺死你,也不會鼓勵自殺——毋寧說,它以一種‘肯定的’方式(這是最令人稱奇的)將你拋回有死的自身之中,亦即無根基的意義關聯之中”。
由此可見,對于個體來說,盡管海德格爾闡析的無自身并未給出一條普遍的價值標準或具體的倫理規范,但是,無非但不會消解一切存在者的意義顯現,不會切斷此在與世界內的存在者源始的意義關聯,甚至能從無中不斷派生存在者尚未展開的本質,使存在者所是和所成,“由存在(無)之澄明而來,任何一個存在者才回轉到其所是和所能是的東西”,換言之,海德格爾關于無的哲學不但不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反倒是個體獨立地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一條思想進路。約納斯洞見到瞬間與無的存在論關聯,卻將不可確定的無等同于形式上空洞抽象的否定,未曾看到無自身的“拒絕”本質,就這一點而言,約納斯得出的結論同樣值得商榷。
綜上所述,盡管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相關評介顯得有欠公允,但是,他關于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的剖析卻值得重視,因為他指出了現代虛無主義的本質是對向來身居其中的宇宙世界(physis層面)的貶低(孤獨感與陌生化)。這一點不同于尼采的“古典虛無主義”,后者宣布“上帝死了”,直指道德最高價值的失去,正如韓潮所言:“道德虛無主義的根本癥結既不在于最高價值失去了價值,也不在于急急宣布所謂的‘上帝死了’,道德虛無主義的真正要害是對自然的蔑視和貶低”。也就是說,尼采仍在形而上學層面上(meta-physis)揭示虛無主義的本質,約納斯卻回到自然(physis)層面上探討現代虛無主義的精神實質。有鑒于此,對于遭受虛無主義折磨的現代人而言,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良方不在于重建形而上學層面的最高價值,而是在自然(physis)層面上嘗試重新恢復與向來遭到貶低的宇宙世界的生存關聯,這也在現代語境下重現了柏拉圖曾在《巴門尼德篇》中發出的吁求:“拯救現象”。
如何直面向來熟居的宇宙世界(physis層面)本質上的無根基性,同時承擔并經受這一無家可歸的狀態(“勇氣能經受無”),繼續投入世界之中并開展在世活動,是海德格爾與約納斯共同面臨的現代性難題,也是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根本藥方。不過,約納斯后來并未跟隨老師海德格爾早期的個體生存論進路,轉而從責任倫理學來探討關于現代性的諸種疑難。
原載:《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27)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提要: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之間的牽涉關聯是學界頗受爭議的一段公案。漢斯·約納斯發現,在《存在與時間》中,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中出場,并未顯現為獨立的環節,同時它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由此出發,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甚至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就此而言,以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為己任的海德格爾竟會走向自己的對立面。這里旨在闡明:在約納斯看來,海德格爾的瞬間思想與現代虛無主義呈現何種內在關聯;另一方面,圍繞拋者或永恒的離場、瞬間之空性等問題,闡析約納斯的上述論斷是否公允準確。最后,由瞬間問題出發,管窺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乃至現代虛無主義之間的思想關聯。
隨著那戈· 瑪第書冊(The Nag Hammadi Codices)與《死海古卷》(The Dead Sea Scrolls)在1945年和1947年相繼出現,曾被斥為基督教異端的諾斯替主義研究逐漸成為西方學術界的熱點之一。在翻譯曼達派(Mandeans)文獻的熱潮中,同時受到布爾特曼與海德格爾的指導,漢斯·約納斯開始研究諾斯替主義,其博士論文的題目為《諾斯的概念》,后來他又陸續發表德文著作《諾斯與古代晚期精神》以及權威的概覽性英文著作《諾斯替宗教:異在上帝的信息和基督教的開端》。約納斯最初借用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框架闡析諾斯替主義的整體本質,但在這一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竟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于是后來又從諾斯替主義的視角出發,系統批判了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鎖變成了鑰匙,鑰匙變成了鎖”——最初,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理解諾斯替主義的鑰匙,但后來諾斯替主義則是理解海德格爾生存論的鑰匙。
這一轉變牽涉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的內在關聯這一段頗受爭議的公案。1952年,約納斯發表了《諾斯替主義和現代虛無主義》一文,矛頭直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此文后經擴充,附于《諾斯替宗教:異在上帝的信息和基督教的開端》書后,跋文名為《諾斯替主義、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一言以蔽之,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視為古代晚期的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對應項(modern counterpart)。不特如此,蘇珊·阿尼瑪·陶伯斯亦曾撰寫《海德格爾虛無主義的諾斯替主義基礎》一文,繼續研究該論題,闡明了《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是什么》、《論真理的本質》等著作中的諾斯替主義因素,比如畏、操心、被拋性、無、良知的呼聲等概念。艾瑞克·沃格林也將海德格爾視為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代言人,甚至借用海德格爾的“臨在”(parousia)概念為現代諾斯替主義命名,稱其為“臨在主義”(Parousiasm)。邁克爾·鮑恩則指出,《哲學論稿》才是海德格爾式的諾斯替主義的高峰。上述學者均認同海德格爾與諾斯替主義之間或隱或顯的思想關聯,盡管在與之對應的具體著作與概念方面存在分歧。韓潮曾做出精辟總結:“甚至不妨說,海德格爾大概是第一個被診斷為患有諾斯替主義病癥的思想家”。
與沃格林和鮑恩不同,約納斯、陶伯斯從現代虛無主義的視角切入,探究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運動的現代對應,約納斯尤甚。在《諾斯替主義和現代虛無主義》一文及其擴充版本《諾斯替主義、虛無主義與存在主義》中,約納斯認為,作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現代虛無主義的內在關聯體現在:瞬間范疇在存在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換而言之,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出場,自身并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這個現象植根于永恒或者“拋者”的離場。約納斯由此管窺到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思想中所潛藏的現代性危機,并斷言現代性危機的基本特征就是現代虛無主義。
然而,我們知道,海德格爾始終思索如何克服現代性危機與現代虛無主義。對他而言,虛無主義與形而上學是同一的,因為虛無主義植根于傳統形而上學的“西方歷史基本運動”(die Grundbewegung der Geschichte des Abendlandes)。在前蘇格拉底時代,虛無主義的根本可能性就在“第一個開端”(阿納克西曼德、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中得以顯露,隨后在自柏拉圖以降的“存在—神”學中逐漸發展,直到尼采那里達至頂峰。海德格爾曾深入詮釋尼采的“古典虛無主義”,并將虛無主義與現代社會特有的技術統治現象關聯起來,同時指出技術將存在者之存在揭示為“生產—消費”的無限循環,從而遮蔽了源始的存在自身(das Sein selbst)或存有(Seyn),這便同時解釋了現代虛無主義的表征和始因。
因此,海德格爾將虛無主義與現代技術納入了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歷史解構之中,將西方現代以來由澄明派生的構型稱為“集-置”(Ge-stell),視其為存在數千年來遭到遺忘這個災難的頂點,因為我們甚至遺忘了“存在正遭到遺忘”這個事實。與此同時,他指明了克服技術危機乃至克服虛無主義即形而上學的獨特道路——泰然任之(Gelassenheit)。
既然如此,約納斯關于海德格爾瞬間問題的上述論斷是否公允?以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為己任的海德格爾是否實際上走向了自己的對立面?這里將逐一闡析上述問題。
一、背景: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
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古希臘晚期誕生的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諾斯替主義站在斯托亞主義(Stoa)的對立面。斯托亞主義者堅信人在這個世界能找到確定性,從而處于一種在家的狀態。但是,諾斯替主義者反對這種樂觀主義的宇宙論,認為“世界”就等同于“黑暗”(κ?σμο?﹦σκ?το?),絕對的自身即屬靈的自身并不處于這個世界,人在其中會感到陌生和孤獨,處于一種無家可歸的狀態,因此需要真知(諾斯)啟示黑暗中的光明。簡而言之,諾斯替主義者旨在克服“系統化的二元論”,但是,其中對立的兩極不是人和神,或者人和世界。它根本上反映了人、神、世界這三個項之間的“二元”對立關系:人、神一同與世界對立,“在人、世界、神這個三元結構中,人與神一起屬于這個世界的對立面”。
諾斯替主義者認為,從神學方面來看,真正的神(the true God)異在于這個世界,他既不參與也不關心這個物理宇宙;在嚴格的意義上,真神是超世界的,這個世界沒有啟示乃至暗示他的存在,因此,神是完全未知的他者,不能通過任何世俗的類比而認識。
從宇宙論方面來看,真神不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第一因,這個世界與他毫無任何直接的創世關聯,因為這個世界是由低級的權力——德穆革(demiurge)所造。德穆革的權力遠低于至高的神,它只有盲目的行動,沒有知識和仁慈,他通過一種邪惡的秩序——律法(nomos)來使宇宙有序地運行,與覺悟、愛和真理沒有絲毫關系。
從人學方面來看,每個人都由三個部分構成:通達真神的靈(pneuma)、受世界律法支配的魂(psyche)以及身體。自身的靈屬于真神并擁有真正的知識即諾斯(gnosis),可將自身從受律法奴役的狀態中解放出來。自身的魂和身體則從屬于世界的創造者——德穆革。靈和諾斯根本不在這個世界之中,“由于世界對抗生命與靈,拯救的知識就不能旨在融于世界整體并遵從它的律法”。
舊有的科學知識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真理,與此同時,這個世界必須被克服。德穆革所造的世界其實就是一個權力體系,因此,這個世界的克服也必須通過更高級的權力來完成,即“以權力克服權力”。具體而言,真神從外部闖入這個封閉的世界之中,通過諾斯的權力克服世界。由此,約納斯指出了諾斯替主義與現代科學乃至帕斯卡爾、尼采等哲學思想的內在關聯:它們都將“以權力克服權力”視為人與自然整體的唯一關系。
屬靈的自身并不處在這個世界之中,與必然的世界律法格格不入。靈的本質是關于自身與真神的知識即諾斯,它是無知之中的潛在之知,是黑暗之中的光明。屬靈的自身是異鄉人,在黑暗無垠的世界中沒有伙伴。因此,在這個世界中,人會感到喪失存在的根基,同時體會孤獨與無家可歸。
約納斯由此將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相互對應,并認為由此產生了現代性危機。他還借用斯賓格勒的說法,將諾斯替主義運動所處的古希臘羅馬晚期與現代所處的文化處境稱為“同時代”(contemporaneous),因為二者不約而同地揭示了某種被拋的無家可歸狀態。
除此之外,約納斯將現代虛無主義的根源清算到自己的老師海德格爾頭上,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他認為,從海德格爾的時間性概念中缺少獨立的“瞬間”范疇,可以管窺其思想中蘊藏的現代虛無主義。
二、《存在與時間》中的“瞬間”概念
在《存在與時間》中,瞬間被視為時間性之綻出整體結構中的一環,即“本真的當前”(die eigentliche Gegenwart):從整體的時間性之綻出來看,瞬間意味著首先從源始的將來出發,在被拋狀態之中以本真的當前樣態到時。另一方面,從此在方面來說,瞬間在生存論上直指決斷(Entschlossenheit)的當下,它是此在展開決斷活動的時機,用于描述此在從非本真的常人中收回,轉向本真的整體能在(Seink?nnen)。
瞬間是某種“拉回”,經由決斷活動,此在得以從消散于日常狀態的操持或操勞境況中拉回,同時被保持在本真的將來與本真的曾是之中。與瞬間相反,當前化(Gegenw?rtigen),作為非本真的當前環節,則讓此在“逗留”在其沉淪的周圍世界(Umwelt)或者共同世界(Mitwelt)里。
上述理解植根于克爾凱郭爾的相關思想。這里將克爾凱郭爾的瞬間(?ieblikket)觀念作為闡明海德格爾瞬間(Augenblick)概念的思想參照,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海德格爾曾在《存在與時間》、《現象學之基本問題》(GA24)等文本的正文、邊注多處直接提到克爾凱郭爾的瞬間概念,并對之予以哲學評斷,由此可推知海德格爾瞬間思想的形成有賴于他對克爾凱郭爾瞬間問題的相關闡釋。其次,海德格爾對克爾凱郭爾瞬間概念的基督教神學背景予以懸擱,但在約納斯看來,這種對于絕對永恒者的懸擱卻潛藏著現代性危機,就此而言,通過參照克爾凱郭爾的瞬間思想,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呈現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批評要害所在。
克爾凱郭爾結合《圣經》典故,從“罪—救贖—審判”這一神學設定出發,繼而闡明瞬間、時間以及永恒之間的內在關聯。與之相左,海德格爾懸擱了任何預先依托于信仰的神學設定,而從最本己的實存現象即死切入并闡明:在生存論存在論(existenzial-ontologisch)視野下,此在如何逃避本真的自身而在非本真的日常狀態中沉淪,然后又如何經由良知的呼聲乃至瞬間決斷,一躍而重回本真的此在。統括之,從現象學出發,海德格爾將一個基督教神學背景下的瞬間(?ieblikket)還原為生存論存在論視角下的瞬間(Augenblick)。
海德格爾曾肯定“克爾凱郭爾極為深刻地看到了實存狀態上(existenziell)的‘瞬間’現象”。然而,他同時認為,克爾凱郭爾仍只看到“人在時間中存在”,時間仍被視為精神綜合的一個環節,而未能在生存論層次(existenzial)上揭示:人本真的存在建構(Seinsverfassung)就是時間性。具體而言,克爾凱郭爾仍從永恒與時間的關聯理解瞬間,強調瞬間源于永恒垂直地切入時間?;诨浇躺駥W背景,他認為瞬間是永恒的原子,而不是時間的原子。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如果著眼于存在論層次,那么,永恒與時間將不是完全對立的關系,二者皆根植于源始的時間性,即它們都是從時間性中綻出而有終的到時樣式。與此相反,克爾凱郭爾僅僅在存在者層次上理解永恒、時間與瞬間,將三者視為某個現成的東西,換而言之,永恒作為“現在一直是”,它居于優先地位,并規定時間與瞬間??藸杽P郭爾未能從有終性與到時性來理解三者的內在關聯,未能揭示源始的將來在時間性之綻出結構中的優先地位,這樣一來,時間與永恒便完全對立,毫無相互轉化的可能。因此,海德格爾指出,克爾凱郭爾“未能成功地闡述‘瞬間’特殊的時間性,他倒是把瞬間與庸常所領會的時間之現在等同起來了。由此出發他臆造了現在與永恒的吊詭關系”。
與克爾凱郭爾相左,海德格爾將瞬間置于此在的實際生存之中,在存在論上將它置于時間性之綻出的統一結構之中,這也稱得上關于瞬間問題的一次范式轉變——由神轉向此在(人)。
然而,在約納斯看來,這個視角卻折射了海德格爾思想架構中永恒維度的缺失。海德格爾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討論瞬間,瞬間沒有憑自身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這一現象正是源于永恒或者“拋者”的離場。約納斯由此斷言,海德格爾關于瞬間的闡析潛藏著現代虛無主義危機。
三、約納斯的“瞬間”闡釋
《存在與時間》甫一問世,約納斯就仿照康德,圍繞時間性概念,列出生存論存在論框架下的“范疇表”:
約納斯驚訝地發現:在“本真的當前”即“瞬間”這個范疇下,實踐方面的生存論內容是空的(practically empty)。真正的瞬間始終在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的關聯之中顯露自身,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維度,“生存論上‘本真的’當前是‘處境’中的當前,完全依據它自身與其‘將來’與‘曾是’的關系得到界定”。在生發決斷的瞬間中,被拋出的將來(Entwurf)作用于實際被拋的曾是(Geworfenheit),兩者的相遇就構成了所謂的瞬間。因此,“瞬間不是延續,它是這個‘當前’的暫時樣態——是另外兩個時間界域的產物,是它們的不息的動態的功能,它不能居于獨立的維度”。
一旦脫離本真的“將來—曾是”關聯,瞬間就會以一種非本真的褫奪(Privation)樣態到時,海德格爾稱為“當前化”(Gegenw?rtigen),它的生存論內容是“沉淪”(Verfallenheit)。此在淪為“常人”(das Man),委身于日常的閑談、好奇與無名之中,這是“真正的生存張力的喪失,是一種松弛無力的生存”。因此,盡管沉淪適用于“當前”這個生存論范疇,但它屬于瞬間的褫奪形式。
由此可見,瞬間或者與將來和曾是一同在本真的到時樣式中顯露自身,或者作為非本真的沉淪而從源始的時間性中以褫奪樣態“當前化”中派生出來。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呈現一個獨立本真的瞬間。因此,在《存在與時間》中,與本真的此在有關的生存論范疇都在本真的將來或曾是的標題下成為相輔相成的對子(參照上表),例如“實存”(Existenz)范疇下,先行于自身、死亡的預期、操心、決斷等屬于本真將來的實存內容;而在“實際性”(Faktizit?t)范疇下,畏死、必然性、被拋、罪責等屬于本真曾是的實存內容。然而,在上述兩種情形中,都“沒有一個瞬間留給真正的實存去安居其中”。
在生存論建構中,實存的特征是“先行于自身”,實際性的特征是“被拋,已經在世界之中”,它們都朝向本真的此在。就本真的此在而言,走向自身的同時就是回到自身,二者共同描述了由非本真的常人轉向本真的此在這個過程。因此,關于實存與實際性的生存論范疇總能成對出現。無論走向自身還是回到自身,必須以尚未成為本真的自身為前提,因為此在如果在平均的日常狀態之中向來就已經是本真的自身,就同時取消了走向或者回到的生存論環節。與此相反,正是因為:在平均的日常狀態中,此在首先與通常尚未成為本真的自身,尚還逗留于非本真的自身之中,以“常人”的身份沉淪,才有可能與必要展開“走向—回到”本真的自身這個實存運動。
就此而言,逗留在非本真的自身中的常人狀態才是持續的狀態,與此同時,逗留在本真的此在之中的瞬間卻是斷裂的極限處境,它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因為“并沒有可以逗留的當前,只有曾是與將來之間的轉折點,其間的尖尖的瞬間,立在向前刺的決定之剃刀的峰尖上”。
約納斯認為,瞬間只是“一瞥”——本真將來與本真曾是之間的轉折。在它的名下沒有任何引導實踐的生存論內容,類似“實存”名目下的死亡之預期、決斷以及“實際性”名目下的畏死、被拋以及罪責等。
因此,瞬間一旦獨立地到時,總顯現為它的褫奪樣態——非本真的當前化。此在在非本真的沉淪中打交道的對象首先與通常是器具這類上手之物(das Zuhandene),甚至也能中性化為現成之物(das Vorhandene)。
約納斯將現成之物視為“生存論的沉淪,即虛假的當前樣態的一個客觀對應物”。因為現成之物植根于某種純粹漠然的現存(extant)之中,它折射了一種純粹中立的自然態度即理論靜觀。這種態度將自身置于現實的實存處境以及具體的實踐關懷之外,同時將世界客觀化。這種客觀化讓此在“從將來的憂慮叛逃到純粹旁觀好奇的虛假的當前”。所以,實踐內容為空的瞬間使得現成旁觀的自然態度乘虛而入,身居的世界被中性對待,變為純粹外在現成的“自然”。
這種自然態度在古希臘先哲那里被稱為“靜觀”(theoria)。約納斯認為,靜觀活動曾具有高貴性,例如柏拉圖主義,它觀看的對象是“事物原型之中的永恒目標”和“永恒不變的超驗存在”。然而,靜觀的對象如今不再是超驗的永恒,而是自身所實存的現實世界。“當前”這個范疇的生存論內容不再由高貴的永恒給予,反而被現成的自然填充。約納斯由此斷言,這種冷漠的自然態度不但導致永恒的喪失,而且也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
約納斯甚至認為,與諾斯替主義相比,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更為徹底的虛無主義。因為諾斯替主義者雖然被拋到孤獨陌生的宇宙中,自身的魂與身都受到世界律法的制約,自身的靈則處在無家可歸的異化狀態中,這是一種典型的虛無癥候。然而,對于諾斯替主義者來說,德穆革畢竟“還是人形的,即使在陌生之中也有幾分熟悉”,這種二元對立本身也促使諾斯替主義者尋求拯救之道。與之相較,約納斯指出,生存論者卻被拋入一個與己無關的冷漠世界之中,從中不斷派生的現代科技使得這種世界與此在之間的敵對性都不復存在,從這個世界中根本不能找到任何解脫方向,它“代表了絕對的空虛、真正無底的深淵”。
盡管諾斯替主義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都提到人是被拋的存在,但二者仍存在根本差異:諾斯替主義的被拋狀態指向一個明確的拋者即德穆革,它為自身的靈提供了明確的否定性方向。與此相反,約納斯斷言,生存論并沒有指明此在由何處被拋,由誰所拋,只說此在被拋入一個冷漠的世界中。他進一步提出質疑:“若沒有拋者,‘拋’又算什么呢,若沒有一個彼岸,‘拋’從何而始呢”?如此看來,倒不如說此在是被冷漠的世界盲目地“攪拌”(tossed up)出來的。
綜上所述,通過對海德格爾“瞬間”概念的批判,約納斯認為瞬間這個時間性環節在生存論上缺少獨立實質的實踐內容。因此,它只能被沉淪狀態時的上手之物乃至現成的自然填充。這種冷漠中立的自然態度正是現代虛無主義產生的根源。
四、關于約納斯論斷的幾點評述
約納斯指出了海德格爾的瞬間概念在生存論上的實踐內容為空,同時斷言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范疇構架中“拋者”的離場。經由瞬間概念的上述闡析,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約納斯的質疑其實同時包含如下兩個問題:1.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嗎?2.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
1.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是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嗎?
約納斯認為,諾斯替主義者與海德格爾都提到人的被拋狀態。諾斯替主義者被拋入一個由德穆革創造的宇宙中,此在則“總處在被拋狀態中而且被卷入常人的非本真狀態的漩渦中”,但這兩種被拋狀態實際上并不具有約納斯斷言的相似性,因為海德格爾的被拋狀態所指向的“拋者”不是某個冷漠中立客觀未知的東西。
關于“拋者”問題,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并未直接言明,但可以在他關于“此在為誰”以及良知呼聲的闡析中找到相關線索。海德格爾認為,此在具有向來我屬的性質(Jemeinigkeit),這個基本規定性從形式上揭示出“此在就是我自己一向所是的那個存在者”,本真的此在與非本真的常人都是此在向來我屬的實存樣態。因此,被拋入非本真的常人漩渦中的存在者就是此在自身,那么,將自身拋入這一漩渦的存在者又是“誰”呢?其實也是此在自身,確切地說,是傾聽良知呼聲的本真的此在,“究竟還有無必要明確提出誰在呼喚的問題?……此在在良知中呼喚自己本身”。顯然,非本真的常人被能自己存在的此在自身拋入周圍世界或者共同世界之中,此在既是拋者又是被拋者,既是呼喚者又是被呼喚者,并不像約納斯提到的,此在被完全未知的東西偶然地拋入冷漠中立的客觀世界。
因此,單從被拋的無家可歸狀態這一點,約納斯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似乎有失公允。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除卻被拋,海德格爾在建構生存論的過程中確實使用了不少帶有諾斯替主義思想風格的概念,比如“畏”、“沉淪”、“呼聲”、“無家可歸”等等,尤其在《存在與時間》出版前的早期文本中,比如《宗教生活現象學》(GA 60)、《現象學之基本問題》(GA58)等,海德格爾并未完全確定“此在”(Dasein)這個術語在基礎存在論中的位置,可以經常見到,他用“自身”(Selbst)或者“自身世界”(Selbstwelt)指代“此在”所表達的功能含義。陶伯斯認為,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最終選擇“此在”而不是“自身”,可能因為“自身”概念只能界定人的本真可能性,但“此在”這個中性概念還能同時涵蓋人的非本真的沉淪狀態。不過,“自身”這個概念正是諾斯替主義的標志性術語。諾斯替主義提出的“被拯救的拯救者”(erlster Erlser)與海德格爾闡明的“被呼喚的呼喚者”,都指明了自身的同體同性結構,這個同一結構都被自身或者此在向來被拋的異鄉人形象分裂為二。
然而,諾斯替主義需要一個超越于德穆革創造的律法世界之外的異鄉靈來開啟拯救之路,與此同時,海德格爾則是通過對此在的時間性諸環節的生存論闡析,將被呼喚者(非本真的當前)與呼喚者(本真的將來與曾是)統一起來,換而言之,闖入此在的異己力量消融在時間性里,這樣一來,“呼喚者的陌生化并不需要一個位格神來保證,毋寧說,異鄉就在此在的實際性生存中”。
有鑒于此,如何從效果史角度廓清海德格爾的生存論與諾斯替主義之間的思想關聯,這是一個復雜棘手的研究難題。一方面,我們應該避免像約納斯那樣將海德格爾的生存論略顯草率地視為諾斯替主義的現代對應項,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無視海德格爾思想中潛在的諾斯替主義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是切入海德格爾的個體哲學的一把鑰匙,比如決斷、有罪責、良知的呼聲等。
2. 海德格爾的生存論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嗎?
約納斯認為,諾斯替主義的本質是一種關于宇宙的虛無主義,諾斯替主義者的靈和身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德穆革所創造的律法宇宙,也就是說,現實生存的律法宇宙并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真正的自身亦即屬靈的自身來自一個異鄉神。約納斯反思現代人的精神處境,發現了現代精神與諾斯替主義具有一致的虛無特征,即人在這個物理宇宙中感到孤獨陌生,如帕斯卡爾所言:“被扔入這個無限浩瀚的空間之中,我對它無知,而它也不認識我,我被嚇壞了”。約納斯試圖從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中揭示現代性危機產生的根源——虛無主義,甚至認為現代虛無主義比諾斯替主義更為徹底,因為現代人在所棲居的冷漠世界中壓根找不到任何絕對的生存目的與價值方向。約納斯的上述結論主要基于如下觀點:此在畏或決斷的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
更進一步說,這個觀點還會使海德格爾面臨一個根本困境:倘若此在決斷的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這個決斷同時來自孤獨本真的此在,那么,究竟如何見證此在傾聽的良知是“公共的良知”呢?勒維特、理查德·沃林、張汝倫等學者都曾指出海德格爾的良知和決斷的內容空洞抽象,缺少具體的價值標準或規范性,并給予了不同回應,沃林甚至就此得出海德格爾在思想上必然走向納粹這個結論??傊?,本真的此在的“個別化”與“共在”之間的矛盾張力始終是海德格爾的基礎存在論懸而未決的遺留問題。
應當說,約納斯的這個論斷中肯而且深刻。海德格爾曾在《形而上學是什么?》中提到:“畏啟示無”。作為現身情態(Befindlichkeit),畏在罕見的瞬間讓無(das Nichts)顯露出來,而無根本不可能有規定性,“我們所畏和為之而畏的東西的不確定性并不是缺乏確定性,而是根本不可能有確定性”。畏這個罕見的瞬間如此,由畏死和有罪責生發的決斷(Entschlossenheit)瞬間同樣如此。瞬間在生存論上無任何確定的實踐內容,因為任何本真的瞬間都啟示無。但是,海德格爾闡析的這個無是否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這個問題值得深究。
在《形而上學是什么?》的后記中,海德格爾提及自己曾遭遇類似詰難:“一種‘無的哲學’就是完全的‘虛無主義’”。海德格爾澄清這里的“無”并不是絕對虛無的東西(das schlechthin Nichtige)或者純然虛無(das blo? Nichtige),因為無并不將本真的此在引向自身,而是本質上拒絕著(abweisen)本真的此在,將其反推向存在者那里,簡言之,“無本身就不著”(Das Nichts selbst nichtet)。無非但不是消滅和否定存在者的力量,反而將存在者尚未展開的本質派送給(zuschicken)此在,在畏和決斷的瞬間所啟示的無將本真的此在反拋回周圍世界與共同世界。就此而言,存在不是存在者,而是無。
因此,無正是一種積極肯定的派生力量,它的“拒絕”本質非但不會將此在引向無自身,而且能讓“存在者的完全的奇異狀態(Befremdlichkeit)向我們襲來”,從而喚起此在對存在者即“有”的驚奇,然后開始追問“為什么”(Warum),這也是一切形而上學或者科學活動得以開展的根據,“只有以驚奇為根基,亦即以‘無’的開敞狀態為基礎,才會產生‘為什么?’的問題”。
這同時也是“一切驚奇之驚奇”(das Wunder aller Wunder),托馬斯·希恩曾形象地描述這一點:“我們遇到的‘無’,腳下裂開的深淵,既不是絕對的(absolutum)‘無’,也不是否定的(negativum)‘無’,這一點令人稱奇。它不會將你吸入死亡——既不會殺死你,也不會鼓勵自殺——毋寧說,它以一種‘肯定的’方式(這是最令人稱奇的)將你拋回有死的自身之中,亦即無根基的意義關聯之中”。
由此可見,對于個體來說,盡管海德格爾闡析的無自身并未給出一條普遍的價值標準或具體的倫理規范,但是,無非但不會消解一切存在者的意義顯現,不會切斷此在與世界內的存在者源始的意義關聯,甚至能從無中不斷派生存在者尚未展開的本質,使存在者所是和所成,“由存在(無)之澄明而來,任何一個存在者才回轉到其所是和所能是的東西”,換言之,海德格爾關于無的哲學不但不會導致現代虛無主義,反倒是個體獨立地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一條思想進路。約納斯洞見到瞬間與無的存在論關聯,卻將不可確定的無等同于形式上空洞抽象的否定,未曾看到無自身的“拒絕”本質,就這一點而言,約納斯得出的結論同樣值得商榷。
綜上所述,盡管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相關評介顯得有欠公允,但是,他關于諾斯替主義與現代虛無主義的剖析卻值得重視,因為他指出了現代虛無主義的本質是對向來身居其中的宇宙世界(physis層面)的貶低(孤獨感與陌生化)。這一點不同于尼采的“古典虛無主義”,后者宣布“上帝死了”,直指道德最高價值的失去,正如韓潮所言:“道德虛無主義的根本癥結既不在于最高價值失去了價值,也不在于急急宣布所謂的‘上帝死了’,道德虛無主義的真正要害是對自然的蔑視和貶低”。也就是說,尼采仍在形而上學層面上(meta-physis)揭示虛無主義的本質,約納斯卻回到自然(physis)層面上探討現代虛無主義的精神實質。有鑒于此,對于遭受虛無主義折磨的現代人而言,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良方不在于重建形而上學層面的最高價值,而是在自然(physis)層面上嘗試重新恢復與向來遭到貶低的宇宙世界的生存關聯,這也在現代語境下重現了柏拉圖曾在《巴門尼德篇》中發出的吁求:“拯救現象”。
如何直面向來熟居的宇宙世界(physis層面)本質上的無根基性,同時承擔并經受這一無家可歸的狀態(“勇氣能經受無”),繼續投入世界之中并開展在世活動,是海德格爾與約納斯共同面臨的現代性難題,也是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根本藥方。不過,約納斯后來并未跟隨老師海德格爾早期的個體生存論進路,轉而從責任倫理學來探討關于現代性的諸種疑難。
原載:《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1.12.27)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