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是我國哲學學科的重要學術機構和研究中心。其前身是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研究所。歷任所長為潘梓年、許立群、邢賁思、汝信(兼)、陳筠泉、李景源、謝地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沒有專門的哲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 ... <詳情>
哲學專業書庫的前身是哲學研究所圖書館,與哲學研究所同時成立于1955年。1994年底,院所圖書館合并之后將其劃為哲學所自管庫,從此只保留圖書借閱流通業務,不再購進新書。
2009年1月16日,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圖書館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哲學專業書庫正式掛牌。
<詳情>3月22日晚,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舉辦《科學家與哲學家面對生命的時空尺度是一樣的嗎》對話
即使是對哲學不甚了解的讀者想必也知道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是一名哲學家。實際上,作為解析幾何之父、理論論證光的折射定律的笛卡爾同時也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今天,愈從經驗之域追求具體學科所把握的內容,分門別類的來理解這個世界,笛卡爾式的學者就愈加不復存在。然而,世界本身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用分類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不足以把握其真實。因此,跨學科的對話、合作在今天顯得特別重要。
成立于2019年的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正聚焦影響人類變革的深刻變化開展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2022年3月22日晚上三位博古睿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曉力主持,哲學家趙汀陽和科學家白書農在線上展開了一場關于“人”的邊界問題的對談。正如哲學家安樂哲在開場介紹中所說的,深研自身專業領域的每一個專家都是哲人。哲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認知的互通,更是“去蔽”的肇始。
人大哲學學院教授劉曉力主持,哲學家趙汀陽對話植物學家白書農
當人賦予“活著”以意義,人不再是畜牲
被哲學家趙汀陽稱之為“笛卡爾式”科學家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白書農,是一名植物學家,他是這場科學與人文對談的提問者。在對談伊始,白書農提出第一個問題關于“軸心時代”之前的10000年人類是怎么活下來的?”他好奇的是,一般人們討論“人性”的時候,都是以三千年前后“軸心時代”先哲們的論述為起點??墒窃谀侵暗囊蝗f年間,人類已經進入了農耕。那時的人算不算“人”呢。
從地球歷史來看,在1010年,宇宙因大爆炸產生;到了109年,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目前,通過科學研究,基因技術、考古發掘等等手段已經有確鑿的證據可以確定恐龍滅絕、現代人類的產生、人類走出非洲、文字產生等時間節點。從與人類生命觀有關的11個時間節點可以發現,生命的歷史是以億萬年計算的,而人類文明最早的文字記錄不過6千年前,軸心時代的出現也不到3千年,可以說人類行為規范與思想的產生不過以千年為單位而已。
白書農提出,如果說人類處于漁獵采集階段時,生存模式與其他動物沒有太多差別的話,進入農耕之后,人們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這時的生存模式與采獵階段出現了實質性不同。那么,后者的行為規范應該不再適用于定居的農耕生活了。只有形成不同的行為規范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從進入農耕文明到“軸心時代”出現之前的10000多年時間里,人類先民當時的行為規范是什么?又是根據什么形成的呢?
哲學問題走到軸心時代還有五步
對談的另一位嘉賓趙汀陽,作為一名哲學家他認為軸心時代只是人類思維史的一個橫切面,人類思想進化有其自身脈絡,在軸心時代形成哲學之前,人類對哲學問題的思考至少還應該經歷了五個階段。
作為李澤厚的學生,趙汀陽認為第一階段可能始源于人類關于工具的思考。李澤厚先生就立足于這一觀點,盡可能把一個工具做得更好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想法。工具的問題也就是最早的技術性問題、或者說考量時代環境用手藝更為合理。這一階段也許可以追溯到10萬年以前,或者大膽猜測20萬年也未嘗不可。
第二階段,自由行走的人進入到心理學思維產生了神話與巫術。趙汀陽解釋說,這一階段簡單游牧、狩獵、采集的混合生活方式導致了人的流動。此時,空間、時間概念都是缺失的,空間和時間根據人的流動而自由變換。于是這一時期是徹底的唯心主義,完全的自由。完全自由的聯想、意識流帶來了神話和巫術,它們是心理的故事。
第三階段,差不多1萬年前左右,人類來到了農耕定居時代。定居生活出現了地理性的坐標體系。農耕奠定了看天的習慣。這一時期開啟了坐標化的空間和時間觀念。隨著定居人群的逐漸擴大,管理學提上了日程。隨著管理的加強,規矩被制定、被強化。這一時期規矩是綜合的,它不僅包含政治的、法律的,也包含倫理的、道德的部分。
趙汀陽(中)提出人的思維有八個階段,到軸心階段已經歷了五個階段
隨著人群的聚集,因爭奪資源開始出現戰爭。如此,進入到第四階段。這一時期趙汀陽認為此時出現的思維可以被描述為“不說實話的思維”。也就是策略思維的產生。不說實話的思維在第四階段才出現,應當遠遠晚于語言的產生。正是在這一點上,趙汀陽不贊成赫拉利的結論。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認為,語言是在流言蜚語中豐富起來的,而趙汀陽卻認為,最初的語言交流一定是含有確定性的,是落地有聲的,它與真實相對應,如此語言才能成為有效的交流工具。否則,一開始造謠,就不會有人愿意使用語言。
第五階段,經歷過戰爭的人類可能終于開始意識到收稅比搶劫更有效,流寇成坐寇,奴役強過殺戰俘。于是人類思維可能就進入到政治思維階段。即意識到制度要優于暴力。趙汀陽舉例論證說,在《易經》中就有記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句話常被理解為黃帝無為而治。其實,這是用后世的理論來解釋以前思想,老子要比黃帝晚得多。更為貼切的翻譯應當是黃帝垂衣裳是放棄了暴力統治。用非暴力的制度來治理天下,而天下就太平了。
直到第六階段,人類歷史才到達了軸心時代。經歷了前五個階段思維發展,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哲學思維,但這根本不是思維的創始,其實是已經想到中間階段。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出現與主體性的發端
軸心時代之后,人類應當是經歷了兩個思維階段,趙汀陽如此認為。其一,差不多西方中世紀時期,東西方文明產生了意識形態。西方中世紀時期,神學發展,產生了趙汀陽稱之為“基督教四大發明”的產物。一是宣傳,這由傳教演變而來。二是自我規訓,它由懺悔發展而來,也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則是發明了群眾概念。群眾概念是與人群相對而言的。比如早在希臘時代或者更早時代,那時候都也廣場上都會有一大堆人,那個叫一堆人,不叫群眾。群眾有通用的心靈。在宗教儀式中,擁有共同信仰的人擁有同一個心靈。群眾就是由宗教造就的。四是宗教產生了精神上的敵人。戰爭從利益之間敵人轉向了精神上的敵人。四項發明之和,趙汀陽稱之為意識形態。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認為在意識形態問題上東西方走上了不同的路徑。中國路徑的特殊性在于確立了儒學的至尊地位,知識產生的方式是注經。注經的過程就是觀念不斷自我復制的過程。
開場嘉賓安樂哲:深研自身專業領域的每一個專家都是哲人
在這一時期,趙汀陽還認為,它孕育了人的主體性。粗略地說,中世紀的僧侶和學者希望能夠理解上帝的精神,而理解上帝就需要了解上帝創造的萬物,因此,中世紀的人們研究了各種事物,從植物、動物到海妖、天文。盡管以現代知識標準來看,中世紀的研究大多數是不科學的,但其重要意義不在于科學性,而在于求知性。
對萬物的求知潛伏著一個顛覆神學的人文問題:既然需要研究一切事物,那么最應該研究人,因為人是萬物中最為奇妙的存在,包含著上帝創世的最多秘密。事實上,“現代第一人”彼得拉克就是依照上述邏輯而發現了人的問題。一旦人對自己的反思成為一切知識的核心,人就占據了思想的核心地位,進而人就發現了,一切存在都只不過是“我思”的對象,于是,人的問題就高于一切問題。在此可以看到,正是宗教的知識追求培養了宗教的掘墓人。笛卡兒、貝克萊、霍布斯、康德等所建立的主體性將人定義為自主獨立的存在,人成為萬物的立法者,于是一個現代人的概念由此建構起來。
語言、技術、邏輯、制度、科技等存在論事件塑形今日人類
人成為人,可以說源于哲學問題的思考,更簡單的說是源于第一次思索“如何讓工具更稱手”。而人成為“如今所展現出來的人的形象”可以說經歷了一系列偶然或者必然因素。在這方面科學家和哲學家進行了不同的思考探源。
第13期法國《新文學雜志》評選出35位影響世界的思想家趙汀陽提出了存在論事件的概念。在對談現場趙汀陽給這個概念的特征進行了羅列。
生命之樹圖譜,人類是數億生命中的一種
首先從能力量級上看,存在論事件是改變了人類存在方式的大事情。其次,這樣事件的發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產生的。但是一旦發生之后,會對這個文明的結構形成一個不可逆的,這樣就是說是,偶然會變成必然的。第三,這種大的事件形成這個結構變化之后,就變成了文明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了,在發明之前不是必需品,發明之后就變成了必需品,我們人就會對它形成依賴性。并且,它的未來不會產生邊際效應的衰退。第四,存在論事件是能夠形成人類思維所需的某個坐標系。
以語言的發明舉例。目前語言學界流行的認知,認為大于在10萬年前產生了語言符號系統。但是對于趙汀陽來說,從哲學的角度他更傾向于認為動物之間存在信號系統,但這并不是語言。使信號系統轉變為語言的關鍵在于“否定詞”的使用。否定詞的發明它打破了語言與事物一一對應的必然。一旦出現了“不”就增加可能性??赡苄圆淮嬖谟谧匀唤?,它只存在于我們思維中。否定詞的出現,人就有了可能性。人可以開始創作。但同時否定的出現造就了社會沖突、社會難題。這些都源于他人的不同意。
趙汀陽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存在論事件還包括更多,如生產技術的發明。正因為人類掌握了生產技術,才能確實保證產出,創造了可預期的時間表。正如甲骨文“來”字所寓意的,種下一顆麥子的種子,可以預期六個月后收獲的“來”到。
邏輯和數字的發明則表征著思維建立起了自身秩序,它為思維創造了必然程序。制度的發明,包括政治的、法律的、倫理的、生活的的規則,人類為自己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存在秩序,有了制度就產生了和平,產生了合作效率、關系的問題,還有產生了公正的問題,促生了權力與權利。等等。
除此之外,趙汀陽解釋說,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其他的難以評估的的存在論事件宗教、哲學、文學、歷史等等的發明都應納入其中。歐洲的啟蒙運動也同樣是偶然的選擇。
“兩鏡”是拓寬人類認知視野的重大創新
與從事件層面闡述人類發展中重要創新的哲學家不同,科學家白書農則聚焦到兩件器物上,認為望遠鏡和顯微鏡是人類歷史上被很多人忽略,但卻具有非常深刻突破性的發明創造。
白書農的邏輯從“自然”一詞的內涵開始。他提請大家注意,英文中“自然”一詞的詞源是“出生”。因此“自然”一詞所指的應該是人們與生俱來所看到的東西。換言之,不同時代的人根據環境不同的變化,人類所認識的“自然”是不同的。人是通過感官辨識實體,區分邊界,再形成概念用以區分不同對象的。然而,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突破了感官分辨率的局限,于是對我們原本基于感官經驗所定義的概念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例如傳統上我們對生物個體的辨識是基于感官所能分辨的邊界的??墒羌毎l現后,我們知道個體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的膜都是半透性的,意味著它們一直在與周邊發生物質交流。此時,生物體的邊界應該是基于我們人類的感官分辨力作為標準來判斷的嗎?
對談嘉賓科學家白書農:兩鏡是是拓寬人類認知視野的重大創新
白書農還指出,伴隨兩鏡的發明,現代科學的出現,賦予了人類對周邊世界的解讀以客觀性基礎。人類對世界的解讀可以不再只基于自我經驗,而是基于可借助實驗重復的經驗?,F代科學的出現,不僅為人類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更是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空間。
然而,福,禍之所依。兩鏡突破人類感官分辨力局限、科學認知為人類認知的合理性提供客觀性基礎的同時,科學認知本身也存在與生俱來的局限性:你只要做實驗,你的實驗對象永遠是具象的;只要實驗對象是具象的,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有限的;同時,因為實驗的方法永遠在改進,所以以特定實驗方法所得到的結論也就只能是開放的??茖W認知的這種具像性,有限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是人類的認知發展越來越細,越來越碎片化。認知空間中的碎片化信息該如何有效地整合,就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無法回避的一個挑戰。
趙汀陽補充道,正好像今天科學之抽象已經超越了哲學。
升級,人將不人?
在趙汀陽的人類思維發展脈絡中,中世紀經歷了宗教思維、科學思維后的當下人類正處于他所說自反性思維時期。正如扎克伯格用莫比烏斯環作為其公司標志一樣。這個標志蘊含著自反含義,不斷自我循環。
中世紀宗教定義了人的自主獨立,之后主體性概念不斷膨脹。人不僅區別于其他生物,人開始區別于野蠻,突破自然人的概念,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天賦權力。趙汀陽人認為,當下的人已經成為了“自定人”的概念,即自己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蚓庉嫷娜嘶蛉斯ぶ悄芏紝⑹恰白远ㄈ恕备拍畹倪壿嫿Y果。
他認為,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是主體性神話的最大冒險,也是“自定人”的極端形式,這些技術試圖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創造新概念的人類。我們無法排除其潛在的巨大風險,更嚴重的是,我們甚至無法預料哪些是人類無法承受的風險。從理性上說,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是違背風險規避原則的工程。
這一時期,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是否還能引領人類跨越困境,也許我們將得到消極的答案。
對談主持人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在千年的單位時間內,人類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也許從最初超越一般生物開始,經過一系列創新形成了當今人類形象,最終我們也許將走向超越“人”的未來。
原載:文匯app(2022-3-29)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4.08)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內大街5號郵編:100732
電話:(010)85195506
傳真:(010)65137826
E-mail:philosophy@cass.org.cn
3月22日晚,北大博古睿研究中心舉辦《科學家與哲學家面對生命的時空尺度是一樣的嗎》對話
即使是對哲學不甚了解的讀者想必也知道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是一名哲學家。實際上,作為解析幾何之父、理論論證光的折射定律的笛卡爾同時也是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今天,愈從經驗之域追求具體學科所把握的內容,分門別類的來理解這個世界,笛卡爾式的學者就愈加不復存在。然而,世界本身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用分類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不足以把握其真實。因此,跨學科的對話、合作在今天顯得特別重要。
成立于2019年的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正聚焦影響人類變革的深刻變化開展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2022年3月22日晚上三位博古睿學者,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曉力主持,哲學家趙汀陽和科學家白書農在線上展開了一場關于“人”的邊界問題的對談。正如哲學家安樂哲在開場介紹中所說的,深研自身專業領域的每一個專家都是哲人。哲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是認知的互通,更是“去蔽”的肇始。
人大哲學學院教授劉曉力主持,哲學家趙汀陽對話植物學家白書農
當人賦予“活著”以意義,人不再是畜牲
被哲學家趙汀陽稱之為“笛卡爾式”科學家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白書農,是一名植物學家,他是這場科學與人文對談的提問者。在對談伊始,白書農提出第一個問題關于“軸心時代”之前的10000年人類是怎么活下來的?”他好奇的是,一般人們討論“人性”的時候,都是以三千年前后“軸心時代”先哲們的論述為起點??墒窃谀侵暗囊蝗f年間,人類已經進入了農耕。那時的人算不算“人”呢。
從地球歷史來看,在1010年,宇宙因大爆炸產生;到了109年,地球上出現了生命。目前,通過科學研究,基因技術、考古發掘等等手段已經有確鑿的證據可以確定恐龍滅絕、現代人類的產生、人類走出非洲、文字產生等時間節點。從與人類生命觀有關的11個時間節點可以發現,生命的歷史是以億萬年計算的,而人類文明最早的文字記錄不過6千年前,軸心時代的出現也不到3千年,可以說人類行為規范與思想的產生不過以千年為單位而已。
白書農提出,如果說人類處于漁獵采集階段時,生存模式與其他動物沒有太多差別的話,進入農耕之后,人們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這時的生存模式與采獵階段出現了實質性不同。那么,后者的行為規范應該不再適用于定居的農耕生活了。只有形成不同的行為規范才能保障社會的穩定。這時我們不禁要問,人類從進入農耕文明到“軸心時代”出現之前的10000多年時間里,人類先民當時的行為規范是什么?又是根據什么形成的呢?
哲學問題走到軸心時代還有五步
對談的另一位嘉賓趙汀陽,作為一名哲學家他認為軸心時代只是人類思維史的一個橫切面,人類思想進化有其自身脈絡,在軸心時代形成哲學之前,人類對哲學問題的思考至少還應該經歷了五個階段。
作為李澤厚的學生,趙汀陽認為第一階段可能始源于人類關于工具的思考。李澤厚先生就立足于這一觀點,盡可能把一個工具做得更好可能是人類最早的想法。工具的問題也就是最早的技術性問題、或者說考量時代環境用手藝更為合理。這一階段也許可以追溯到10萬年以前,或者大膽猜測20萬年也未嘗不可。
第二階段,自由行走的人進入到心理學思維產生了神話與巫術。趙汀陽解釋說,這一階段簡單游牧、狩獵、采集的混合生活方式導致了人的流動。此時,空間、時間概念都是缺失的,空間和時間根據人的流動而自由變換。于是這一時期是徹底的唯心主義,完全的自由。完全自由的聯想、意識流帶來了神話和巫術,它們是心理的故事。
第三階段,差不多1萬年前左右,人類來到了農耕定居時代。定居生活出現了地理性的坐標體系。農耕奠定了看天的習慣。這一時期開啟了坐標化的空間和時間觀念。隨著定居人群的逐漸擴大,管理學提上了日程。隨著管理的加強,規矩被制定、被強化。這一時期規矩是綜合的,它不僅包含政治的、法律的,也包含倫理的、道德的部分。
趙汀陽(中)提出人的思維有八個階段,到軸心階段已經歷了五個階段
隨著人群的聚集,因爭奪資源開始出現戰爭。如此,進入到第四階段。這一時期趙汀陽認為此時出現的思維可以被描述為“不說實話的思維”。也就是策略思維的產生。不說實話的思維在第四階段才出現,應當遠遠晚于語言的產生。正是在這一點上,趙汀陽不贊成赫拉利的結論。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認為,語言是在流言蜚語中豐富起來的,而趙汀陽卻認為,最初的語言交流一定是含有確定性的,是落地有聲的,它與真實相對應,如此語言才能成為有效的交流工具。否則,一開始造謠,就不會有人愿意使用語言。
第五階段,經歷過戰爭的人類可能終于開始意識到收稅比搶劫更有效,流寇成坐寇,奴役強過殺戰俘。于是人類思維可能就進入到政治思維階段。即意識到制度要優于暴力。趙汀陽舉例論證說,在《易經》中就有記載“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這句話常被理解為黃帝無為而治。其實,這是用后世的理論來解釋以前思想,老子要比黃帝晚得多。更為貼切的翻譯應當是黃帝垂衣裳是放棄了暴力統治。用非暴力的制度來治理天下,而天下就太平了。
直到第六階段,人類歷史才到達了軸心時代。經歷了前五個階段思維發展,在這一時期產生了哲學思維,但這根本不是思維的創始,其實是已經想到中間階段。
東西方意識形態的出現與主體性的發端
軸心時代之后,人類應當是經歷了兩個思維階段,趙汀陽如此認為。其一,差不多西方中世紀時期,東西方文明產生了意識形態。西方中世紀時期,神學發展,產生了趙汀陽稱之為“基督教四大發明”的產物。一是宣傳,這由傳教演變而來。二是自我規訓,它由懺悔發展而來,也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則是發明了群眾概念。群眾概念是與人群相對而言的。比如早在希臘時代或者更早時代,那時候都也廣場上都會有一大堆人,那個叫一堆人,不叫群眾。群眾有通用的心靈。在宗教儀式中,擁有共同信仰的人擁有同一個心靈。群眾就是由宗教造就的。四是宗教產生了精神上的敵人。戰爭從利益之間敵人轉向了精神上的敵人。四項發明之和,趙汀陽稱之為意識形態。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認為在意識形態問題上東西方走上了不同的路徑。中國路徑的特殊性在于確立了儒學的至尊地位,知識產生的方式是注經。注經的過程就是觀念不斷自我復制的過程。
開場嘉賓安樂哲:深研自身專業領域的每一個專家都是哲人
在這一時期,趙汀陽還認為,它孕育了人的主體性。粗略地說,中世紀的僧侶和學者希望能夠理解上帝的精神,而理解上帝就需要了解上帝創造的萬物,因此,中世紀的人們研究了各種事物,從植物、動物到海妖、天文。盡管以現代知識標準來看,中世紀的研究大多數是不科學的,但其重要意義不在于科學性,而在于求知性。
對萬物的求知潛伏著一個顛覆神學的人文問題:既然需要研究一切事物,那么最應該研究人,因為人是萬物中最為奇妙的存在,包含著上帝創世的最多秘密。事實上,“現代第一人”彼得拉克就是依照上述邏輯而發現了人的問題。一旦人對自己的反思成為一切知識的核心,人就占據了思想的核心地位,進而人就發現了,一切存在都只不過是“我思”的對象,于是,人的問題就高于一切問題。在此可以看到,正是宗教的知識追求培養了宗教的掘墓人。笛卡兒、貝克萊、霍布斯、康德等所建立的主體性將人定義為自主獨立的存在,人成為萬物的立法者,于是一個現代人的概念由此建構起來。
語言、技術、邏輯、制度、科技等存在論事件塑形今日人類
人成為人,可以說源于哲學問題的思考,更簡單的說是源于第一次思索“如何讓工具更稱手”。而人成為“如今所展現出來的人的形象”可以說經歷了一系列偶然或者必然因素。在這方面科學家和哲學家進行了不同的思考探源。
第13期法國《新文學雜志》評選出35位影響世界的思想家趙汀陽提出了存在論事件的概念。在對談現場趙汀陽給這個概念的特征進行了羅列。
生命之樹圖譜,人類是數億生命中的一種
首先從能力量級上看,存在論事件是改變了人類存在方式的大事情。其次,這樣事件的發生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產生的。但是一旦發生之后,會對這個文明的結構形成一個不可逆的,這樣就是說是,偶然會變成必然的。第三,這種大的事件形成這個結構變化之后,就變成了文明不可替代的必需品了,在發明之前不是必需品,發明之后就變成了必需品,我們人就會對它形成依賴性。并且,它的未來不會產生邊際效應的衰退。第四,存在論事件是能夠形成人類思維所需的某個坐標系。
以語言的發明舉例。目前語言學界流行的認知,認為大于在10萬年前產生了語言符號系統。但是對于趙汀陽來說,從哲學的角度他更傾向于認為動物之間存在信號系統,但這并不是語言。使信號系統轉變為語言的關鍵在于“否定詞”的使用。否定詞的發明它打破了語言與事物一一對應的必然。一旦出現了“不”就增加可能性??赡苄圆淮嬖谟谧匀唤?,它只存在于我們思維中。否定詞的出現,人就有了可能性。人可以開始創作。但同時否定的出現造就了社會沖突、社會難題。這些都源于他人的不同意。
趙汀陽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存在論事件還包括更多,如生產技術的發明。正因為人類掌握了生產技術,才能確實保證產出,創造了可預期的時間表。正如甲骨文“來”字所寓意的,種下一顆麥子的種子,可以預期六個月后收獲的“來”到。
邏輯和數字的發明則表征著思維建立起了自身秩序,它為思維創造了必然程序。制度的發明,包括政治的、法律的、倫理的、生活的的規則,人類為自己建立一套理性化的存在秩序,有了制度就產生了和平,產生了合作效率、關系的問題,還有產生了公正的問題,促生了權力與權利。等等。
除此之外,趙汀陽解釋說,在人類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其他的難以評估的的存在論事件宗教、哲學、文學、歷史等等的發明都應納入其中。歐洲的啟蒙運動也同樣是偶然的選擇。
“兩鏡”是拓寬人類認知視野的重大創新
與從事件層面闡述人類發展中重要創新的哲學家不同,科學家白書農則聚焦到兩件器物上,認為望遠鏡和顯微鏡是人類歷史上被很多人忽略,但卻具有非常深刻突破性的發明創造。
白書農的邏輯從“自然”一詞的內涵開始。他提請大家注意,英文中“自然”一詞的詞源是“出生”。因此“自然”一詞所指的應該是人們與生俱來所看到的東西。換言之,不同時代的人根據環境不同的變化,人類所認識的“自然”是不同的。人是通過感官辨識實體,區分邊界,再形成概念用以區分不同對象的。然而,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發明使得人類突破了感官分辨率的局限,于是對我們原本基于感官經驗所定義的概念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例如傳統上我們對生物個體的辨識是基于感官所能分辨的邊界的??墒羌毎l現后,我們知道個體由細胞組成,而每個細胞的膜都是半透性的,意味著它們一直在與周邊發生物質交流。此時,生物體的邊界應該是基于我們人類的感官分辨力作為標準來判斷的嗎?
對談嘉賓科學家白書農:兩鏡是是拓寬人類認知視野的重大創新
白書農還指出,伴隨兩鏡的發明,現代科學的出現,賦予了人類對周邊世界的解讀以客觀性基礎。人類對世界的解讀可以不再只基于自我經驗,而是基于可借助實驗重復的經驗?,F代科學的出現,不僅為人類生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更是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認知空間。
然而,福,禍之所依。兩鏡突破人類感官分辨力局限、科學認知為人類認知的合理性提供客觀性基礎的同時,科學認知本身也存在與生俱來的局限性:你只要做實驗,你的實驗對象永遠是具象的;只要實驗對象是具象的,得到的結論只能是有限的;同時,因為實驗的方法永遠在改進,所以以特定實驗方法所得到的結論也就只能是開放的??茖W認知的這種具像性,有限性和開放性,很容易是人類的認知發展越來越細,越來越碎片化。認知空間中的碎片化信息該如何有效地整合,就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無法回避的一個挑戰。
趙汀陽補充道,正好像今天科學之抽象已經超越了哲學。
升級,人將不人?
在趙汀陽的人類思維發展脈絡中,中世紀經歷了宗教思維、科學思維后的當下人類正處于他所說自反性思維時期。正如扎克伯格用莫比烏斯環作為其公司標志一樣。這個標志蘊含著自反含義,不斷自我循環。
中世紀宗教定義了人的自主獨立,之后主體性概念不斷膨脹。人不僅區別于其他生物,人開始區別于野蠻,突破自然人的概念,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天賦權力。趙汀陽人認為,當下的人已經成為了“自定人”的概念,即自己決定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蚓庉嫷娜嘶蛉斯ぶ悄芏紝⑹恰白远ㄈ恕备拍畹倪壿嫿Y果。
他認為,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是主體性神話的最大冒險,也是“自定人”的極端形式,這些技術試圖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創造新概念的人類。我們無法排除其潛在的巨大風險,更嚴重的是,我們甚至無法預料哪些是人類無法承受的風險。從理性上說,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是違背風險規避原則的工程。
這一時期,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是否還能引領人類跨越困境,也許我們將得到消極的答案。
對談主持人劉曉力,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在千年的單位時間內,人類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也許從最初超越一般生物開始,經過一系列創新形成了當今人類形象,最終我們也許將走向超越“人”的未來。
原載:文匯app(2022-3-29)
文章來源:“哲學中國”微信公眾號(2022.04.08)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版權所有